分享一個最近我聽課聽到的一句很有教育哲理的話——要想成為一位成功的母親,一定要謹記兩個字,那就是“閉嘴”。
仔細想想我們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們,在平日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嘴裏的嘮叨和抱怨確實會多一些。
但現實中,往往喜歡嘮叨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更多會是這樣的:
01
我曾經問過很多孩子:
你們最受不了父母什麼?
其中一個男生跟我控訴了他媽媽整整8條“罪狀”:
得理不饒人、只談學習、動不動就嘮叨、激將、否定、情緒失控、講大道理、窺探隱私。
他想看漫畫的時候,媽媽給他講現在的升學壓力。
他想出去玩,媽媽就説他:
“就你這樣的老想出去玩的,以後怎麼也不會比過你的同桌。”
他心情不好,對媽媽説話大聲了點,媽媽立馬火冒三丈:
“你哪來的資格敢發這麼大脾氣,你還得靠我養着呢!”
他英語成績不太好,他媽媽恨不得一天八百遍提醒他:
“英語學不好,好大學上不了,將來從個三流大學畢業找工作有你哭的。”
我曾書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的信任和鼓勵。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講過一個“心理免疫力”的概念。
意思是説,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只有解決了,我們下次再碰到類似的問題,才會有解決的信心。
孩子也一樣。
當我們的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打壓他、貶低他、諷刺他,未必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越打壓越強大”。
但是如果我們用温柔的鼓勵、誠懇的解答,給與他們足夠的尊重,讓他們知道他的努力、他的嘗試、他的改變,可以讓他們掌控自己的人生。
他們就會越努力越自信,越自信越努力。
因為“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
02
嘮叨作為一種近乎單向的溝通模式,很容易出現超限反應,讓孩子無法承受。
孩子長期處於被抑制的狀態,極容易產生對抗的心理。
這種無效溝通的狀態,會讓父母和孩子陷入雙輸局面。
1
造成孩子心理惰性
同樣的話説太多次,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父母的教育權威感也會隨着流失。
這讓孩子依賴的心理,也會讓爸媽們感到挫敗。
2
損傷親子關係
嘮叨是責怪和命令的不停重複,對孩子來説是種精神上的持續疲勞轟炸。
設身處地感受一下,如果有這樣一個上司,我們也會產生厭煩情緒,導致矛盾激化。
3
導致孩子情緒逆反
長期的反覆的語言,讓孩子主動選擇模糊聽覺,甚至會對其中的有效信息一起屏蔽。
他們看起來明明在聽,卻沒一個字走心,長此以往練就應付的本領。
當孩子對父母建立起防火牆的時候,也很容易把我們要傳遞的愛和關懷一併拒絕。
03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和孩子正確的溝通,不要過度嘮叨呢?
1
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
成長最主要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探索、去嘗試、去犯錯、去思索,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父母只是陪在他身旁的建議者,應鼓勵他獨立做事、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於他的事情交給他。
2
變説為聽,耐心等待反饋
當父母不再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指手畫腳時,孩子就會更容易把你的話聽進心裏去。
還有些時候,孩子的行為背後有一些深層的原因和動機,在孩子眼裏自有他的道理,可現實中父母常常以大人的想法去評判對錯,忽視了孩子內心的聲音。
3
用有效的方式和孩子對話
如果你想讓你對孩子説的話有力量,有效果,就要講究方式方法。
停下你自己在做的事,走到孩子身邊,也讓他停下手裏的事情,看着你,這時和他講。
否則,很多時候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自動屏蔽了父母的話。
4
制定規則,讓規矩來“説話”
很多時候,父母的嘮叨是出於一種“無力感”。
當孩子出現某些問題,父母沒有一定的原則和界限,捨不得依照規矩懲罰孩子,或者乾脆都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只好不停嘮叨,以安慰自己不安的心。
如果你看不慣孩子的某些行為,想要幫助他糾正壞習慣,和孩子約定好規則,比日復一日無用的嘮叨有效得多。
嘮叨,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教育方式,父母和孩子都很受傷。
會教育孩子的父母,往往是寬厚、温和、從容的。
父母的嘮叨,用之有道,則為愛;用之無道,則為害!
過多的負面宣泄勢必會傳染給孩子,影響孩子的成長或健康!每個父母都要反省下自己,努力做個“會説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