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棵柳樹的去留,城市管理的一面鏡子

最近幾天,西湖邊上的7棵柳樹牽動人心——在近期杭州西湖邊景觀提升改造過程中,相關部門移走了7棵沿湖病柳,換種成月季花,這讓很多杭州市民急了,紛紛在網上呼籲留住這幾株柳。“杭州西湖柳樹被換成月季”的話題上了熱搜。

西湖景區管委會官微隨即表示,在尊重專家、市民等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挑選高度不高、造型優美的柳樹進行補種,兩天之內,7棵柳樹“火速”補種到位。

至此,此事仍未畫上句號。5月16日,當地召開“西湖風貌和文化保護”民意懇談會,市委書記聽取相關人士的意見建議,對此番移柳事件致歉,表示今後要充分尊重民意,高標準推進西湖風貌和文化保護。

7棵柳樹的去留,城市管理的一面鏡子
補植後的西湖斷橋邊柳樹。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這一系列操作,博得了市民和網友不錯的評價——

“西湖邊的柳樹有人文情懷,是情感寄託,換回來就好。”

“要保護好西湖,就要依靠老百姓,共同商量。”

“把老百姓的話當回事,沒有高傲的辯解,這才是百姓的政府。”

……

從痛心惋惜到欣慰點贊,杭州一城一地之事,不乏普遍意義的啓示。

比如,在城市改造和更新過程中,推行“最小干預”原則,更加註重對城市風貌的保護。

幾棵樹木,一段牆垣,很多時候已不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承載着百姓的美好記憶和對特定文化意境的眷戀——有柳樹的西湖才是西湖,有迎客松的黃山才像黃山,見到那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石頭才算去過長城……諸如此類的想法和願望絕非矯情,而是藏在人們心底的樸素情懷。

7棵柳樹的去留,城市管理的一面鏡子
安徽黃山迎客松。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再如,升級城市管理理念,在尊重普遍規律規則的基礎上,對特殊情況給予特殊考量。

此番西湖移柳事件中,沿湖7棵柳樹有病蟲害問題,移走是慣常的園林管理做法。但同時,這7棵柳樹的位置特殊,既沿湖又沿街,多年來它們已然成為西湖這一杭州城市名片、世界文化遺產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無獨有偶。近兩年,因根系發達破壞路面、房屋等,廣州市的大量榕樹在城市道路綠化品質提升、城市公園改造提升中被砍伐。事後,當地多名幹部受到嚴肅問責。須知,榕樹對廣州來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南方城市漫長炎熱的夏季,遍佈大街小巷的榕樹,以其強大的遮陽避暑功能,守護着一代又一代廣州人。

7棵柳樹的去留,城市管理的一面鏡子
矗立在城市環島中央的大榕樹。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柳樹也好、榕樹也罷,如果只看到危害,一刀切地遷移或砍伐,顯然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如何在審慎調研、權衡利弊後,作出更科學的決策,城市管理者有必要“吃一塹,長一智”,認真補課。

還有,此番事件也顯示出民意和輿論監督的力量,讓圍觀者看到政府與百姓之間的良性溝通與互動。

城市不等於建築,城市等於居民——這是探討城市發展歷程的著作《城市的勝利》中反覆強調的觀點。

在現代城市建設和治理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會涉及公眾情感和切身利益。傾聽民意、尊重民意,這一理念並不新鮮,但能堅守下來並不容易。

守護我們的城市家園,7棵柳樹的去留,為更多地方的管理者提供了借鑑和參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8 字。

轉載請註明: 7棵柳樹的去留,城市管理的一面鏡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