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鄧亞萍被聘為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的消息就像一根刺,刺得不少人心頭難安。有學生公開致信校領導要求作出解釋,校方隨後回應稱,聘請鄧亞萍為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學校高水平乒乓球運動隊的建設發展。但這仍無法平息一些法大師生的憤怒,該校一教授自稱“因學校當局未經正常程序而聘任鄧女士為兼職教授”而決定逃離法大。
從學術背景上來講,鄧亞萍是清華大學外語系英語學士,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碩士,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土地經濟學博士。與一些出任兼職教授的明星相比,鄧亞萍的學歷要紮實得多,完全有獲聘大學教授的資格。
既然學歷沒問題,為何對人們如此反感鄧亞萍被聘為兼職教授?除了鄧亞萍因“即刻搜索失敗,敗光20億”導致的公眾形象逆轉,任職程序不透明、職業與專業的巨大落差之外,反感的背後還隱藏着人們對運動員骨子裏的歧視,甚至是對體育的偏見。
●中國人對運動員的態度:表面尊重,骨子裏輕視
中國社會對運動員的態度相當曖昧。一方面,拿到金牌,在某一領域有所突破的運動員會被人們稱為“民族英雄”,收穫巨大的名聲和尊敬。但另一方面,中國人對運動員又有着骨子裏的歧視,“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對運動員最常見的評價。
社會對運動員的歧視既有現實因素,更有文化因素。現實因素是一些運動員確實缺乏文化知識。長期以來,“重體育訓練、輕文化教育”的培養模式,使得運動員從少年體校,到專業體校,再到專業隊,均無法像同齡人那樣接受正常的文化知識教育。
文化因素則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傳統。人們對運動員的印象一般是學習不好,為了出路才去搞體育,而搞體育被視為“不入流”的職業。即使運動員後來通過努力證明了自己的學習能力,仍然會被打上“腦子不好使”的標籤。
●反觀西方運動員是當仁不讓的社會精英,社會地位比科學家還高
在西方,運動員從政、從商、鑽研學術都不是什麼新鮮事。
美國有4位總統都有過運動員背景。偉大的二戰英雄、美國第34屆總統艾森豪威爾在西點軍校期間曾是橄欖球健將。第38任總統傑拉德•福特是密歇根大學橄欖球隊的英雄。布什父子都是耶魯大學的棒球隊隊員。
籃球運動員比爾•布拉德利曾跟隨尼克斯兩次奪冠,他在1978年成為新澤西參議院議員,並連續完成了三個任期。2000年,布拉德利更是參加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但最終敗北。施瓦辛格在成為好萊塢明星和加州州長之前,是全球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健美運動員。
即使是那些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行業,運動員也能有建樹。作為70年代美國著名的橄欖球明星,阿蘭佩奇在職業生涯期間就學習了法學課程,並在1992年被任命為明尼蘇達州最高法院助理法官。還有更誇張些的例子。50年代中期的中國國腳錢充慶,在1963年作為醫學教授完成了世界第一例斷手再植手術;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波爾,年輕時居然是丹麥國腳……
運動員甚至比科學家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2009年,奧巴馬在主題為“為創新而教育”的活動中説:“科學家、工程師應該和運動員、演員那樣,成為社會的模範人物……學習科學知識、數學知識應該與體育運動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
●西方高等教育對體育懷有敬意,中國大學缺少體育文化
鄧亞萍的遭遇,也能看出體育在中國大學的備受冷落。如果讓鄧亞萍成為法大的標誌性人物,許多法大師生一定會以此為恥。但在美國大學裏,名氣最大的,拿最高工資的不是校長也不是教授,而是體育教練。很多高校的教練年收入在200萬美元以上,最高的可以拿到400萬美元左右。
西方國家普遍有尚武的傳統,體育由此成為教育的一個核心。以美國為例,但凡著名的美國高校,幾乎都是體育強校。體育比賽很多時候是學校的面子。大學通常都有非常高檔和現代化的體育場館,比賽都在本地電視台直播,重要比賽更是全國直播。
在美國大學,體育是一種社交方式,運動隊裏到處是“學霸”。大學申請的競爭中,除了本校老師和學生諮詢顧問的推薦信外,往往還要加教練的推薦信。這些都遠遠超出了鍛鍊身體的範疇。有一些學生高中畢業,居然衝着某個大學球隊去選擇學校。大學球隊贏了,學生錄取上升,校友也慷慨解囊贊助。
而美國關於體育和教練的電影,多到能成為一個單獨的類型。這種電影也多屬勵志片。賽場、球場、訓練場,能把很多日後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挑戰,比較戲劇化地表現出來,好讓參與的人去從中默默學習。美劇裏,最受姑娘歡迎的永遠不是所有課程都拿到A的“書呆子”,而是有着健碩肌肉、雄性氣息的橄欖球運動員。
中國的大學,則是另一番景象。大學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學聯賽;學校裏的體育場地、設施要麼不夠用,要麼就掛上鎖閒置着;體育生也備受歧視,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王福重曾在微博上稱大學應停止招收體育特長生,原因除了體育特長生“水太深”,腐敗嚴重之外,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大學比拼的是頭腦,比四肢(或少於四肢)發達,是胡鬧”。
●用體育來培養精英是源自古希臘的傳統
在美國影片《洛蘭先生的樂章》裏,音樂老師和橄欖球教練討論學校的節制措施,説如果“音樂和橄欖球都被砍掉,恐怕西方文明也要終結了”。
橄欖球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競技體育,它被認為是美國信仰和精神的象徵。19世紀90年代,哈佛校長查爾斯•艾略特認為橄欖球過於野蠻而準備叫停比賽。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批評艾略特廢除橄欖球的做法是“孩子的行為”,是嬌縱溺愛,相信艾略特的教育哲學早晚會蠶食“我們種族的戰鬥精神”。在1907年對哈佛學生的演講中他明確指出:“我們不能坐視大學裏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畏懼身體的痛苦、從肉搏中退縮的人。因為我們的國家需要那些有勇氣進行艱苦卓絕的奮鬥、對抗心靈和身體的敵人的男子漢!”
用體育來培養精英,來源於古希臘的教育觀念。古希臘人認為,刻苦的體育訓練,可以培養公民堅韌不拔的品格和忍受巨大痛苦的能力,同時也鍛造了強健的身體。這與中國崇尚文弱書生的審美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