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鳳凰知道:中國綠卡對哪些國家的人最有吸引力? 2015.12.16日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綜合

  【導語】

  昨天,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首鋼隊外援馬布裏成為CBA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現役外援。早在今年4月17日,馬布裏就曾前往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中心,進行了一場“面試”,目的就是為了申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中國綠卡是“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俗稱,是獲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的合法身份證件。持中國綠卡的外國人,在中國居留期限將不受限制,可憑護照和綠卡出入中國國境,不需再行辦理簽證。

  然而,與鼎鼎大名的美國綠卡相比,中國綠卡卻有些低調,從2004年至2013年只發出了七千餘張。有人抱怨説,中國綠卡是世界上最難拿到的綠卡,那它究竟難在何處?什麼人又希望得到中國綠卡呢?

  ●中國綠卡制度是怎樣從無到有的?

  相對於美國而言,中國一直是一個非移民國家。

  1964年4月,國務院發佈《外國人入境、出境、過境、居留、旅行管理條例》,解決了外國人在中國定居的身份問題。僑民們領到了居留證,這個藍色塑料皮的證件被戲稱為“外國人户口本”。雖然製作精美,但是這個“户口本”並不意味着擁有相同的國民待遇。對於僑民,基層公安部門都會安排專人對其進行監管,對居留證進行不定期檢查。

  1985年是中國移民政策的分水嶺,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該管理法把外國人在華居留分為“短期居留”、“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三類。旅遊、探親和商務考察均屬短期,1至5年以留學、工作和投資等為居留目的的算長期。管理法規定的新的簽證類別中還有一種“定居簽證”,持該簽證的外國人有權在中國永久居住。

  1986年,中國第一個外籍廠長、原湖北武漢柴油機廠廠長、德國專家格里西先生成為中國第一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公開資料顯示,1985年到2004年間,中國共授予3000多名外國人在華定居的權利,獲得永久居留權的卻只有90多人。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3年後,中央政府於2004年出台了《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首次採用國際通行做法,實施永久居留證制度,中國“綠卡”制度終於有了實施細則。最近兩年,中國開始簡化綠卡制度,擴大申請人工作單位範圍,從而使更多人能夠拿到中國綠卡。

  ●過去十年,多少人拿到了中國綠卡?

  2004年,中國政府將第一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證”送到寒春手中,當時她83歲,在中國已經生活了56年。1921年生於美國的寒春(Joan Hinton),是小説《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來華前,寒春是一名核物理專家,與楊振寧是同學,是美國參與首批原子彈研究和製造的少數女科學家之一。此後她放棄核武研究工作,來中國與丈夫從事農業研究。

  2004年第一批獲得綠卡的人,大多是和寒春一樣的專家,他們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長達幾十年,還包括現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員教授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獲得中國綠卡的人裏,還有早年間移民國外的華人,比如2005年獲得中國綠卡的唐駿。

  那麼,這些年到底有多少人獲得了中國綠卡?根據《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數據,截至2013年,居住在中國的84.85萬外籍人員中,共有7356人獲得了中國“綠卡”,這些拿到中國永久居留權的人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廣等發達地區。一個可以作為參考的數據是,美國官方數據顯示,單在2013年一年,美國就向全球發放了99萬張“綠卡”。

  不少拿到綠卡外國人發現,這張卡“榮譽遠遠大過實用”。有媒體報道,由於發放量極少,人們對中國綠卡的認知度很低,綠卡持有人出示綠卡辦理相關事務時經常不被承認。

  ●拿到中國綠卡的人為什麼這麼少?

  拿到中國綠卡的外國人可謂是“百裏挑一”,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中國綠卡的門檻確實不低。

  想要拿到中國綠卡一般有四種途徑:

  第一,在中國直接投資200萬元以上、連續3年投資穩定且納税記錄良好。這還是最近兩年門檻調低,之前要求投資額不能低於50萬美元。很多普通外國人就這樣被擋在門外。

  第二,在中國擔任副總經理、副廠長等職務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等副高級職稱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連續任職滿4年、4年內在中國居留累計不少於3年且納税記錄良好的。這一條是針對外國專家和外企高管的,不過不少人倒在了“4年居留累計不少於3年”這個門檻上。而且,這一條對於任職企業也有資格要求。

  第三,對中國有重大、突出貢獻以及國家特別需要的。馬布裏就是通過這一條拿到綠卡的,然而像他一樣的例子少之又少。

  第四,親屬團聚。很多普通外國人拿到綠卡都是靠這一途徑,然而申請過程不啻一場“馬拉松”。《時代週報》曾報道過鄭州科技學院的外籍教師Steven申請綠卡的歷程。Steven 1993年就開始在中國讀書,並娶了一位中國妻子,除了2003年曾返回美國任教,其餘時間幾乎都在中國工作和生活。2009年他第一次申請綠卡被拒,原因是2008年Steven曾返回美國照顧父母,時間略長,沒有滿足在中國居留滿5年的條件,而他等到2014年才真正滿足條件。

  另外,中國綠卡還要求申請者提供“無犯罪記錄”。青島的一位美籍華人在接受《瞭望東方週刊》採訪時説:“我要找美國舊金山警察局開具無犯罪記錄,而舊金山不僅要證明我在美國是‘清白’的,還要向台灣取證,因為我的童年是在台灣度過。”並且,無犯罪記錄的出具時間必須在申請的半年之內,否則無效。

  ●誰最想拿到中國綠卡?

  如果沒有綠卡,在華外國人只能在中國逗留一年,於是很多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每年都要去辦理簽證。辦理簽證的各種材料往往提前一個月就要開始準備,而且如果過去一年在中國時間較短,未必還能拿到一年期的簽證。

  於是,現階段有申請綠卡需求的,主要是兩類人:在中國工作的,親屬、配偶在中國的。而從國別來看,根據央視2014年的報道,綠卡持有者最大的來源國依次是韓國、菲律賓、巴西、印度尼西亞和美國。韓國人成為中國綠卡的最大持有者,與近些年該國公民大量移民中國的趨勢是一致的。

  那麼,還沒有綠卡的外國人裏,哪些國家的申請興趣最大?內地並沒有相關數據,但以香港為例,從1997年到2012年,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共批准1.2萬餘人加入中國國籍,而這些申請人的原屬國籍主要包括巴基斯坦籍、印尼籍、印度籍、越南籍和菲律賓籍。

  ●放寬綠卡對中國有什麼好處?

  在世界範圍內,綠卡制度是主要發達國家開展人才競爭,吸引並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中國有關移民的法律法規研究制定工作,其出發點均是吸引海外高級、高層次人才。

  長期致力於移民法律和政策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國福曾説:“即便以人才引進為出發點,現有綠卡政策也顯得門檻過高。想吸引的人才不一定願意來,想申請的往往很難符合條件,發展中國家在吸引人才上,態度更應該謙恭。”

  國際移民佔本國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化程度的標準之一,歐美國家的這一數值可以達到10%到15%,亞洲國家普遍偏低,如泰國約為1.7%,而中國不足0.1%。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其移民政策也從嚴厲轉向緩和、從牴觸轉向吸引。2012年5月,日本政府出台一項海外高級人才優待的制度,通過學歷、職歷、收入等評估標準分別制定積分,按照這一新規定,原本需要在日本工作10年的人才現在只需5年就可以拿到日本“綠卡”。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降低居留、移民門檻的同時,社會融合必須考慮在內,以避免衝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