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走親戚像完成任務似的,放下東西就走,不吃飯不留宿,為啥?
在我們新化本地有一句俗話是這樣説的,大人盼着插田,小孩盼着過年。 作為一個小孩子來説,過年是多麼高興的一件事情,過年了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最重要的是可以去走親戚,而走親戚最長的就是去外婆家了。
小吳家鄉過年都是在大年的初二去外公家拜年的,初一崽,初二郎。那個時候,小吳去外婆家拜年就拜得久了,初二去,一直到開學才會回來,一去就是半個月左右的。在外婆家有好吃的,好玩的,同舅舅家的幾個表妹,表弟一起玩,還可以去看花鼓戲,有麻糖吃,還有紅包拿,開學了才戀戀不捨的回家來。
那個時候去外婆家都是走路去的,小吳家隔外婆家有16里路左右的樣子,走路要100分鐘左右,如果碰上下雨路滑所花時間更久。
但是,現在變化很大,在小吳家鄉走親戚,幾個小時就回來了,有時甚至飯都沒有吃。在家裏吃罷早飯,帶點事先準備好的東西,開上摩托車,嘟嘟20多分鐘就到了,然後把東西往舅舅家一放,聊幾句家常,玩一下,就準備回家了。有時吃一餐飯,有時飯也沒有吃就回了。
現在農村走親越發像“演戲”,不吃飯、不留住,感覺是走過場,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出現這種情況是歷史發展的一種產物,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生活壓力大,忙着賺錢
20多年前的時候,在小吳家鄉農村,都是在家裏種田,很少有人外去打工的,有也是那些年輕的女孩子們去到外面進廠打工,那時男的或者是稍微年紀大的去外面進廠也很難找到工作的。因此一般都是在家裏種田,或者是在家裏做點零工。
那時過完年,除了那些在廣東工廠裏打工的年輕妹子,在初六左右就要回廣東上班之外,其它的人也要過了正月十五才開工做事,所以有時間走親戚。那時生活壓力也不大。
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農村人為了子女的學習千方百計想要把他們送去城裏讀書,而要想在城裏讀書,就得有房子,買一套房子可不是小數目,就拿小吳家鄉小縣城來説,房價都達到6000一平了,一套100多平方的三居室就要60-70萬,還是毛胚房,簡單裝修一下也要10-20萬,可見其壓力有多大。農村人都是靠打工的,這些錢要多久才能賺到,為了小孩的前途都是在咬牙堅持着。所以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拼命的賺錢。
才有了走親戚,就像過場一樣,意思意思一下得了。
第二,是人情淡泊了,距離遠了
感情都是要培養的,親戚之間也是一樣,走得勤,自然感情就會越來越好,一年到頭也沒去過一次,自然感情就慢慢的淡泊了。
俗話説“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還有就是由於打工的原因,天南海北的,在外面找的對象,一個在南,一個在北,相隔幾千公里,回去一趟也是非常的麻煩的。所以也就沒有走親戚了。
像小吳就是這樣,湖南人娶了個廣西老婆,難得回去一次,我們結婚15年了,老婆娘家一共才有2人來過小吳家,其餘的人都沒有來過,還是在老婆生寶寶的時候來的,現在寶寶都10歲了。如果沒有什麼別的事的話,估計以後都不會有她孃家人來了。等於老婆這邊的親戚就斷了。
第三,走親戚的模式改變了
20年前,在小吳家鄉,自行車都很少見,走親戚都是靠走路的,走一趟一般也要一兩個小時,比較累,到親戚家都要吃飯,要麼哪來的力氣走啊,也會留你過夜。幾乎不會當天去當天回的。
可現在不同了,農村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車,有的都有了小轎車,去走親戚,呼啦啦,幾十分鐘,或者一個把小時就到了,非常的方便,即使是天色不早了,也不怕,有車怕什麼。所以這種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大大縮短了走親戚的時間,依靠傳統的走親戚模式似乎淘汰了。
綜上所述,隨着時代的進步,農村走親戚漸漸的像“演戲”、“走過場”了。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估,是“與時俱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