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個貧困兒童的棒球“逆襲” 學習和訓練兩不誤
14個貧困兒童的棒球“逆襲”
在北京的昌平區,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棒球基地,基地的名字叫“愛心棒球基地”。在這裏有一羣孩子,每個孩子在來這裏之前都生活在艱辛中,是棒球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也給了他們之前從不敢有的夢想和勇氣。
現在,他們不僅有好的教育和生活,其中的4名孩子代表國家棒球隊走出了國門,赴日本參加了比賽,並取得了“2017年小馬聯盟ECC杯”亞太區選拔成長組冠軍的成績。
而這個“十一”,一部分孩子不僅見到了家人,還去看了同伴的比賽,同時,每天都有很多的公益愛心人士來基地看望孩子,在日常訓練結束後陪孩子們一起包餃子、做團圓飯,讓孩子們感受節日的氛圍。
每天早晨起牀後孩子們會自覺整理好寢室
用棒球改變貧苦孩子們的未來
在南七家莊村一片平房中,“愛心棒球基地”與周圍的房子並沒有太多的差別,不同的是,那高出院牆一兩米的綠色圍網,還有時不時從院內傳來的吶喊聲、球與球棒的撞擊聲。
院牆之內,居住着14名以此為家的孩子,他們最大的11歲,最小的只有7歲。這些孩子,有在來到這之前從未走出過自家所在的村子的,有父母雙亡寄養在他人家中的孤兒,還有跟着只能依靠低保生活的爺爺過活的孩子。基地始創人孫嶺峯説,“在這裏的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孤兒,或者是‘事實孤兒’。”如今的他們,不僅可以同其他孩子一樣去學校上學、參加校外活動,還可以通過打棒球看到更廣闊的世界。7月份,其中的4名孩子代表國家棒球隊走出國門,赴日本參加了比賽,並取得了“2017年小馬聯盟ECC杯”亞太區選拔成長組冠軍的成績。
基地的創辦人之一孫嶺峯曾是國家棒球隊的球員,6次榮獲亞洲棒球錦標賽“盜壘王”,還被評為過中國棒球聯賽最有價值球員。而基地裏的孩子都是7歲至11歲的孤兒和貧困家庭的男孩兒,這些孩子是由孫嶺峯和他的朋友們從全國各地實地考察後篩選出來的。
孫嶺峯説,這些孩子都是他們先從公益組織得到信息,然後挨個兒去村裏看,確認是不是孤兒或是不是來自真正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徵求監護人的同意,並與監護人簽訂協議後,他們把這些孩子帶到了北京,讓他們接受文化課教育和專業的棒球培訓,希望將他們培養成職業棒球運動員或是棒球教練。“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我希望可以通過我能盡到的方式給他們更好的未來。”孫嶺峯説。
在這裏孩子們不光能夠接受學校的教育和棒球運動的各項技能,基地裏的教練在培養他們傳統禮儀文化和真善美的做人準則上也下了很多工夫。在訓練場外休息的孩子們,看到任何人都會停下主動問好。孫教練稱這裏的孩子們每天在整理完內務後早讀要背誦《弟子規》,“我們要教會這幫孩子如何真誠友善待人,對這個社會抱有感恩的心,讓他們能夠健康積極地成長。來這的人,看到這幫孩子都會誇他們有禮貌。”
每天下午孩子們都會準時出現在訓練場
學習和訓練兩不誤
無論春夏秋冬,每天早上6點,基地的生活老師會將分別住在三個宿舍裏的14名孩子全部叫醒,在洗漱、整理完內務後,這些孩子會念上一段《弟子規》作為早讀。負責孩子們日常學習的郭老師説,每天早上孩子們都會到這裏誦讀《弟子規》,《弟子規》是第一批的志願者王老師教給孩子們的。“孩子們剛來的時候還沒上學,王老師就特意跟其就職學校請了一個月的假,每天在基地為孩子們講兩個小時的《弟子規》,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故事。現在孩子們都習慣了,每天不用我們組織,自己就能起來早讀。”
7點10分,早讀結束,吃過飯的孩子們由老師送到附近的南七家實驗學校上學。“學校離棒球基地的距離不是很遠,走路五六分鐘就到了,但是路上還是會有車,怕孩子在路上打鬧出危險,每天都會有專人負責接送。”上學的路上郭老師説,寒暑假的時候一般會起來晚點,因為假期不上課,孩子們的訓練強度會大一些,怕把孩子們給累壞了,每天就會讓他們多睡一會兒。上學的時候就恢復到正常的上學作息時間。晚上訓練完有兩個小時的自習時間,讓孩子們寫作業和複習功課。
根據年齡和以往的受教育程度,這些孩子被劃分到二至五年級8個班中,最大的在五年級。每一個都很愛學習,有幾個孩子在班級中還能排上前五名,不僅如此,學校老師每天會通過微信通知郭老師孩子的作業和他們日常的表現情況,郭老師也會經常地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
一般情況下,下午3點,生活老師會將放學的孩子們接回基地進行棒球訓練。如果趕上賽季,這些孩子就要整個下午都在基地進行訓練。
訓練很辛苦,但孩子們感覺卻很好
“不許哭,男子漢,再來!”
夏日北京的一天,三十五六攝氏度氣温下,負責日常訓練的餘教練和基地的孩子們仍然在堅持訓練。訓練場邊,一位60多歲的老人也在指導着訓練。孫嶺峯説,這位是他的師父,這些孩子們的師爺,“我7歲的時候,我師父就教我怎麼打棒球,現在我教這幫孩子們打棒球,師父也來幫我。我要讓孩子們看到,我是怎麼尊敬我的師父,這樣他們就無形中去學着怎麼做,這就是傳承。”
場上,一個正在做揮棒練習的個頭兒比其他孩子稍矮一些的男孩叫李小鑫(化名)。李小鑫雖然比其他人矮小,但是在每次揮舞球棒時都會帶有氣勢地大喝一聲,然後打出漂亮的一擊。“好球!打得不錯!”餘教練對李小鑫誇讚道。
李小鑫是最早來到這個球隊的,也是球隊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兩年前,5歲的李小鑫如果沒有被“愛心棒球基地”選中帶到北京,他可能會因家庭的貧困而無法上學。
談起李小鑫時孫嶺峯笑着説,自己當年被孩子的監護人“騙了”,“我們對孩子是有年齡要求的,要7-10週歲。當時去李小鑫家裏的時候,他家親戚説他7歲,我們一聽正是好年齡,就給帶回來了。我們回來一看才發現户口上的年齡是5週歲,才知道他親戚跟我説的是虛歲,而且是虛了兩歲。”但是孫嶺峯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問題把李小鑫給退回去,“既然都把孩子帶過來了,我們就不會再送回去。他剛來的時候還不夠上學的年齡,在這裏待了一年多才去上學的,現在剛小學二年級。”
揮棒訓練時,李小鑫不小心被一顆球砸中了腰部,“哎呦!疼嗎?”餘教練雖然很心疼,但嘴上依然在説,“不許哭!男子漢!再來!”餘教練並沒有因為李小鑫被砸中而終止訓練,直到練完了所有動作李小鑫才捂着腰含淚走出訓練場。訓練場下,李小鑫的師爺為他看腰部的傷,“棒球是空心的,打在腰部不會造成多大傷害,運動員訓練時難免會受傷,男子漢要堅強。”師爺給小鑫講了許多道理和鼓勵的話後,掏出手機給他看遠在日本的隊員們發來的獲獎照片,“雖然你年齡最小,但是你比他們練得都早,所以你應該更加努力,才能代表團隊去爭取更多的榮譽。”李小鑫的師爺説,這孩子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從我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這孩子個頭長到1米85沒問題。”
“這裏才是我的家”
下午6點,訓練結束的孩子們排隊領取晾洗乾淨的衣物,回到自己的寢室洗澡,換下的髒衣服也疊好擺放在寢室裏。 “阿姨每天都會把孩子們換下來的衣服洗乾淨,週日的時候我們也會讓孩子們自己去洗衣服,讓他們體驗到阿姨的辛苦,學會感恩。”
廚房的大師傅和負責孩子們生活的張阿姨正在為孩子們準備晚餐,“每個孩子來的時候,我們都會帶去體檢。這些孩子身體沒有什麼大毛病,但是都營養不良,身體素質太差。”為了幫孩子們改善身體,蘇教練要求食堂每頓必須有一道純肉菜,並要管夠兒,“他們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如果食堂肉菜一少,我肯定會罵街,我必須保證食堂的米麪存貨要達到40袋以上,一少了我就開始慌了,就會想辦法來補上。”
負責孩子們日常生活的張阿姨永遠都是含笑地看着他們玩鬧。張阿姨説,雖然每天給他們洗衣服,照顧他們生活很辛苦,訓練服常常需要用刷子一遍遍地刷,但就算再辛苦也覺得值得,“我早就已經把這些孩子當做了自己的孩子疼。”
在等待吃飯的間隙,孩子們常常會在院子裏玩上一會兒。此時,基地裏的那隻薩摩耶犬會跟在他們身邊,好脾氣地任由他們“欺負”。有時,他們也會在這個間隙,圍在桌旁,聽師爺講故事。
現在的他們,已經與同齡的孩子一樣嬉戲打鬧,笑得無憂無慮,但每當提及來到基地之前的生活,這些孩子原本笑容燦爛的臉上會突然變得有些陰沉。來基地一年多的劉曉雙曾經在過年的時候抱着基地的柱子不走,劉曉雙説,“我不想回到之前生活的地方,現在這裏才是我的家。”
曉雙之前的生活十分貧困。他説:“這裏的生活很好。”對於孫教練、餘教練、師爺、張阿姨等陪伴他在這個基地裏生活、學習的人,曉雙有些不好意思地説,他很感激他們,因為他們,他才有了現在這個與原來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未來,曉雙説,他還沒想過,現在只想着怎麼能打好球。
去看外邊的世界
而對於這些孩子的未來和基地的未來,孫嶺峯説,只要把這些孩子帶了出來,無論多困難,他都會負擔孩子們今後的人生。現在基地裏住着14個孩子,這已經是他目前為止接收孩子的最大極限了,“我雖然有心多收一些孩子,但是經濟壓力讓我只能暫時收這些。”孫嶺峯還説,孩子們平日裏訓練用的裝備、服裝也都是他向各位愛心人士四處“要”來的。“愛心棒球基地”裏的訓練用具不光在質量上要保證,數量上也必須保持充足。除此之外,現在這些孩子的生活、訓練開支大部分都是他和他的合夥人在出,除了吃喝用度外,基地還會時不時地帶着這些孩子出去旅遊,開闊眼界。
在這裏,每個週六日休息的時候都會有團建活動,老師會領着孩子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説起都去過哪裏玩,基地的孩子們爭先恐後説出長城、天安門等。不僅如此,基地平時對進步快的孩子們都是有獎勵的,“十一”之前,有兩個進步明顯的孩子被教練帶着去吃了頓烤鴨。
這個“十一”,正值2017中國棒球公開賽,球隊中,一名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跟着教練去參加了這次比賽,其他的小隊員也在賽場邊為同伴加油助威。過節的這幾天每天都有很多的公益愛心人士來基地看望孩子,在日常訓練結束後陪孩子們一起包餃子、做團圓飯,讓孩子們感受節日的氛圍。
除此之外, 這個“十一”,也有部分孩子的監護人到基地看望了孩子。去年加入到球隊的大寶(化名)就是其中一個見到了家人的孩子。大寶的家人説,她很感謝基地裏的各位教練和老師,大寶在基地的生活讓她覺得很滿意,非常放心。大寶到了基地以後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改掉了很多壞習慣,而且還變得有禮貌了,“見人知道問好了,也不愛賴牀了,變化特別大。”
本版文/本報記者 王天琪 實習記者 張耀麟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