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A前夕,中金公司在港股市場的一季報也隨之出爐。
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中金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7.71億元,同比增長47.2%;實現歸母淨利潤12.77億元,同比增長40.5%,
一季度,中金公司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25.52億元,同比增長60.7%,主要因股權融資承銷業務較2019年同期增加,使得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增加;及一季度股票市場交易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使得經紀業務收入增加。
其中,一季度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為10.87億元,同比增長39.54%;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為8.74億元,同比增長200.34%;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為1.65億元,同比增長23.13%。
中金公司能交出一份這樣的答卷沒讓市場失望,但並不意味着未來高枕無憂。
當前,全球經濟金融形勢複雜多變,資本市場行情低迷,“靠天吃飯”的證券行業仍需砥礪前行。
三年業績穩健 自帶“投行貴族”基因
證券行業被看作經濟的“晴雨表”,券商的經營業績與宏觀大勢往往存有較強的相關性。
如低迷的資本市場行情會對證券經紀業務佣金和手續費收入、投資銀行業務承銷和保薦收入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導致資本類業務的收益下降、各類金融產品違約風險上升,從而放大證券公司的經營風險。
經濟下行對券商的衝擊是巨大的。市場大幅波動下,多數券商的業績也隨之呈現較大起伏,鮮有表現穩定的佼佼者。
2018年,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影響,A股市場表現持續低迷,年末上證綜指收盤2493.90點,較年初開盤下跌24.75%,同期中國證券行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分別下跌14.47%和41.04%。
而在2019年,資本市場行情逐漸回暖。
彼時年末,上證綜指收盤3050.12點,較年初開盤上漲22.11%,同期中國證券行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分別上漲35.37%和84.77%。
從中金公司近幾年的財務狀況來看,其穩健的盈利能力為公司“扛”住了不少風險,整體波動較小。
財報顯示,2017-2019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112.09億元、129.14億元、157.55億元,同期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7.66億元、34.92億元、42.39億元,連續三年保持正增長。
作為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投資銀行,中金公司背後強大的股權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經營效率。
從最初由建設銀行和摩根士丹利合資設立,到期間經過數次股權變更,中金公司的股東陣營日益強大。
當前,中央匯金直接持有公司19.36億股內資股,佔總股本的44.32%,同時還通過中國建投、建投投資和投資諮詢間接持有中金公司0.06%的股份,合計44.38%,為第一大股東;海爾金控則持有公司9.12%的股份,為第二大股東。
以外,騰訊、阿里巴巴兩大互聯網巨頭也相繼加入,兩家持股比例在5%左右。
瑞幸陰影猶在?
回A在即,即便自身條件頗為優越,中金公司未來仍具隱憂。
市場的一個關注點在於“臭名昭著”的瑞幸事件會否拖累到中金公司?
去年,瑞幸咖啡在多家明星機構的力薦中成功掛牌納斯達克,中金公司便在其數名聯席主承銷商之中。
瑞幸的爆雷,雖多家券商被其矇蔽,一度唱好瑞幸的投資價值,但捧高瑞幸最頻繁的則當屬中金公司。
在做空機構渾水前腳發佈針對瑞幸的89頁超長做空報告後,後腳中金公司就發表題為《匿名沽空指控缺乏有效證據》聲援瑞幸,指出渾水沽空報告單店觀察天數和小票等樣本較小,數據代表性不足;沽空報告對在店消費的包裝產品適用增值税税率理解有誤,以及關於虛增廣告費用和單店盈利的指控較為主觀等。
“打臉”來得太快,瑞幸財務造假的自爆讓中金公司的信譽度一掃而光。
同時,考慮到瑞幸事件引發的信任危機,中概股IPO亦或會進入一段低潮期,中金公司的業務也將受到一定影響。
加之,國內證券市場日趨成熟,券商數量快速增長,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共有133家證券公司。
但由於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間較短,證券行業業務同質化嚴重,業務品種和目標客户羣體類似,中金公司免不了要應對一場激烈的市場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