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系保險信託都表現平平 商業銀行若拿到券商牌照能否做好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財經

外匯天眼APP訊 : 一石激起千層浪,證監會要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引起市場的“興奮”。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6月28日晚間回應稱,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該發言人還表示,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都説券商牌照的紅利已經沒有了,那這塊牌照對銀行的價值在哪裏?銀行真的能做好券商業務嗎?對於行業格局將帶來哪些影響?

券商牌照對銀行的價值在哪?

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此前早已有之。2014年5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支持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參股的方式探索綜合經營。當時,市場一度認為商業銀行有望獲得券商牌照。

在當前的環境下,券商牌照的紅利逐漸消失。對於銀行而言,這一牌照又有哪些價值?興業研究首席金融行業分析師孔祥和興業銀行首席策略師喬永遠發佈研報稱,券商對銀行業績貢獻較低,更應看重藉助該牌照參與股權資產的價值。

若以簡單財務指標看,很難增厚現有銀行業績。以2019年行業收入為例,銀行業實現營業收入近6萬億元,而證券業僅3600億元,即使牌照放開銀行系券商獲得50%現有業務份額,這對銀行營收增厚約2.5%-3.5%。同時,證券業受資本市場週期波動較大,市場低迷期ROE中樞僅6%,平穩期在10%左右;而銀行業盈利能力可以藉助撥備有效平滑,ROE普遍可以維持在10%以上。

但上述研報認為,但券商可以成為銀行在新資產的轉換器和領航人。從在港銀行系券商實踐看,相關平台不僅可以開展海外承銷業務,與海外分行實現聯動,也能通過境內子公司開展PE/VC等股權投資業務,成為母行“投貸聯動”的重要平台。

銀行真的能做好券商業務嗎?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框架下,金融行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以銀行業為例,根據《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在這一監管限制下,已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繞道境外控股證券公司,一般冠以“某銀國際”。其中,中國銀行又通過中銀國際控股中銀國際證券從而獲得內地證券承銷牌照,可以進行香港和內地券商業務。

與保險、信託、證券等機構相比,銀行業機構體量大、資源充足。那麼,銀行真的能做好券商業務嗎?

東吳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馬祥雲認為,對於投行業務,激勵機制的差異不會明顯制約銀行發展投行業務的能力,看好資源優勢強大的大型銀行有能力快速拓展投行業務。目前大型券商投行部的激勵模式基本是“個人底薪 團隊項目收入決定年度獎金”,而銀行客户經理按照每筆信貸業務的模擬利潤獲取提成。

雖然總體上銀行激勵機制吸引力略低,但2017年資本市場嚴監管以來,大型投行的平台與品牌優勢已經越來越顯著(對個人資源的依賴逐步弱化),未來隨着投行更加複雜化(融合併購重組、直投等),“個人資源轉向平台資源”的趨勢會更明顯。

但對於主動投資管理類業務,馬祥雲在研報中表示,諸如資產管理、基金、自營投資、研究等,認為市場化激勵機制和人才資源仍將是發展核心,目前大量優秀的主動投資管理人仍然集中於公募或大型私募基金公司。因此在主動投資及研究領域,預計短期內銀行相對固化的激勵機制會制約其發展效率。

興業研究孔祥團隊則認為,控制券商後,投行牌照具有最大的協作想象力。券商現有主業中,經紀(營收佔比約25%)依靠流量,自營投資(佔比約40%)和資本中介(佔比約15%)業務依託資本實力,相關業務更多依靠銀行在流量和資本端“輸血”而非“補血”。

目前銀行投行業務主要服務銀行間市場債券融資主體,獲得券商牌照有助於補足在權益和股權類產品的短板。一方面銀行做媒,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整合金融產業鏈上仍處於核心位置,通過交易、支付和結算,銀行覆蓋了最多的企業客户和居民,如銀行可以通過投行服務連接企業,通過資管業務聯繫居民;另一方面券商脱媒,權益融資、併購重組、市值管理、股權激勵等都可以成為投行為銀行客户賦能增值的方向。

對現有行業格局衝擊多大?

體量巨大的銀行業進入券商行業,是否將對現有格局形成衝擊?

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官方的定調是:不會。

天風證券非銀金融團隊在研報中直接點出,銀行系非銀金融機構目前難以對行業造成較大沖擊。銀行系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經過了長期發展,目前難以對保險和信託行業造成衝擊。保險龍頭仍是老七家,信託龍頭仍是中信、平安、華潤等。同時,目前的銀行系證券公司(中銀國際、國開證券)仍未對行業產生較大沖擊。原因既在於銀行系機構本身的機制,也在於國企集團的業務“協同”存在一定難度。

國盛證券分析師馬婷婷認為,對銀行而言,短期帶來的增量空間有限,仍需時間積澱,中長期看將有效提升綜合競爭力;對證券行業來説,未來部分券商可能被大型商業銀行收購,各家需找準自身定位,進行差異化發展。

銀行會選擇什麼途徑獲得券商牌照?

馬婷婷指出, 相比於銀行新設券商來説,銀行直接通過併購重組直接獲得券商牌照效率更高,可快速展業,未來不排除部分券商可能被大型商業銀行收購進行改革試點的可能。對於券商自身來説,由於銀行拿到券商牌照後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航母級券商”仍需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內,券商應積極修煉內功,根據自身稟賦尋找差異化發展路徑。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銀行自身的調性來看,理財子公司、債轉股子公司等均為其出資設立的。因而,也有不同的意見。

馬祥雲在研報中稱,銀行或將直接設立子公司聚焦投行業務。銀行向來偏好直接設立子公司,因其資本實力雄厚且本身就設有投行部門(開展銀行間市場債券承銷等業務),參考2016年以來國有大行分別以100億註冊資本設立債轉股子公司直接切入AMC領域。銀行收購現存中小券商的可行性較低,因為很多券商的控股股東為地方政府或國企,本身出售牌照意願有限,而兼併規模過小的民營券商又面臨不必要的整合風險。

中信建投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趙然等人發佈的研報認為,為了實現真的航母級券商,從0做起(銀行自主申請券商牌照),或並非最優選擇;若成為證券公司的財務投資人,對比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的ROE,由於槓桿率的約束,實際券商的ROE明顯低於銀行,業務協同的價值能否實現銀行及被投券商彼此ROE的提升,值得深度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