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鉅虧82億,威馬也要流血上市?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連線出行(ID:lianxianchuxing),作者:周雄飛,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一直有上市消息傳出的威馬汽車,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昨日,據香港交易所披露,造車新勢力之一的威馬汽車向其提交了上市招股書。招股書顯示,威馬汽車自2015年開始造車後,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計交付83495輛電動汽車,過去四年的年複合平均增長率超過100%。
看似利好的銷量表現,卻沒有為威馬換來好看的業績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其實現營收為47.43億元,同比增長77.51%,此前兩年的營收也實現了逐年增長。
但在淨利潤方面,威馬在2019-2021三年間一直鉅虧,2019-2020年其淨虧損一直處於同比擴大之中,到了去年淨虧損甚至達到了82.05億元。如果加上前兩年的虧損,威馬三年累計虧損已經接近180億元。
威馬近些年部分業績,截圖自招股書
由此可知,威馬在2019-2021三年間的業績表現一直處於“增收不增利”的頹勢中,到了去年更是陷於一年鉅虧80多億元的困境中。正因如此,業內也將威馬尋求港股上市視為“流血上市”來找錢。
威馬之所以會陷入如此不利的境地中,還得從更為細節的運營情況來看。
威馬連年虧損的同時,它還在大把地燒錢。據招股書顯示,從2019-2021年,威馬在銷售、一般和管理費用(以下稱為“三費”)上的投入一直佔比很高,在這樣一番投入下,到了去年年底威馬擁有了628家線下門店,幾乎是以用户運營為代表的蔚來門店數的三倍之多。
此外,雖然威馬一直向外鼓吹自身技術的優秀,但從數據顯示,其2019-2021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一直沒有超過10億元,到了去年甚至還出現了同比下滑。 相比之下,以“摳門”著稱的理想在去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32.90億元,幾乎是威馬三年的總計投入。
在這樣多年“重營銷、輕研發”的佈局下,威馬本該在汽車銷售上獲得更多的收入,但現實卻很骨感。
威馬作為一家車企,在多年燒錢鋪渠道後,不僅讓自身處於“賣一輛大虧一輛”的處境中,同時汽車銷售收入佔其總營收的比例還在下滑,從2020年的93.5%下滑至90.6%。
有這樣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銷量的頹勢。 翻看2021年國內造車新勢力銷量排名,可以看到威馬僅以44152排在第五位,而“蔚小理”則以接近10萬輛的銷量遠遠排在威馬前面,可見威馬還未形成足夠的規模優勢。
回想到2015年,威馬還憑藉着銷量表現與“蔚小理”站在國內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中,但就目前威馬在業績和銷量兩方面的表現來看,已經與“蔚小理”有着較大的差距,以至於在業內看來威馬已經“掉隊”。
如今,威馬已經在上市之路上邁出了第一步,假若威馬順利上市,能為自身改命嗎?
01 “流血上市”為救命?隨着招股書的提交,很多人終於看到了威馬近些年的發展情況。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威馬2019-2021年分別實現營收為17.62億元、26.72億元和47.43億元,從三年的營收來看,威馬實現了逐年的快速增長,去年同比2020年還實現了77.51%的大幅增長。
威馬雖然實現了營收的增長,但如果把這一營收表現與同為新能源車企的“蔚小理”進行比較,就會是另外一番畫面。
按照公開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蔚來、小鵬和理想三家車企營收分別實現為361.36億元、209.88億元和27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22.3%、200.1%和185.6%。
蔚來、小鵬、理想和威馬2021全年營收,數據來源於公開資料,連線出行製圖
相比之下,“蔚小理”去年的營收幾乎是威馬同期營收的4-7倍之多,同比增幅方面,威馬也是肉眼可見地不如“蔚小理”三家。
而在淨虧損方面,威馬的表現更是隻能用悲慘來形容。
數據顯示,2019年威馬就已陷入虧損之中,當年錄得淨虧損為41.45億元;次年,這一虧損繼續擴大至50.83億元,同比擴大了22.63%。再到去年,這一虧損甚至達到了82.05億元,同比擴大了61.42%。
不可否認,“蔚小理”三家在2021年雖然也處於虧損之中,分別為40.17億元、48.63億元和3.22億元。但相較之下,威馬一年的虧損幾乎與“蔚小理”三家一年虧損的總和相當。
這也意味着,雖然威馬在2019-2021三年中實現了營收的增長,但也在三年中虧掉了將近180億元。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營收還是淨虧損,在與“蔚小理”比較中威馬也不佔多少優勢。
由於威馬連續三年都有着“增收不增利”的業績表現,從而使其現金儲備方面也處於不太理想的局面下。
招股書顯示,2019-2021三年年末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4.36億元、18.44億元和41.56億元。從數據來看,威馬三年間的現金儲備是正向增長的,尤其是在去年還有一個大幅的增長。
但需要注意的是,威馬在2020年9月和2021年的10月、12月分別進行了三輪融資,2020年9月的D輪融資中,威馬融到了100億人民幣;而在去年的兩次融資中,威馬總共融到了超過4.52億美元(約為30.24億人民幣)的資金。
威馬近些年融資情況,截圖自企查查
除了融資之外,威馬在近三年中也在持續找銀行借錢。 數據顯示,近三年威馬向銀行分別借款為24.2億元、64.1億元及100億元,今年4月剛又借了10億元。為了借這些錢,威馬在招股書也表示,其在湖北黃岡和浙江温州工廠裏的部分物業,已經在借款時被抵押和擔保。
換句話説,如果沒有這樣幾輪的融資和連續的借款,威馬或許就無法實現2020和2021年底現金儲備的增長,更不要説去年年底維持住40多億元的現金儲備。
反觀“蔚小理”三家車企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現金儲備分別有554億元、435.44億元和501.60億元。相比之下,威馬的現金儲備幾乎是這三家的十分之一左右,由此可知威馬目前是極度缺錢的。
據鈦媒體援引相關威馬內部人士透露,威馬內部的資金壓力已經很大了,為了應對危機公司內已經鎖緊了大部分財政支出。“公司沒錢了,總部大樓還欠着幾千萬的物業費。”
面對持續缺錢的困境,威馬其實很早就已開始嘗試通過上市來找錢。
提到2020年,很多人都會想到小鵬和理想相繼美股上市的畫面,但在同年威馬也已開始籌備上市,而它彼時的目標還是科創板。立志成為國內“科創板汽車第一股”。
到了去年1月,上海證監會發布了一份有關威馬汽車上市輔導完成的公告,彼時業內看來威馬應該很快會登陸科創板,但就在兩個月後,威馬汽車就被曝出暫緩科創板IPO進程。
威馬汽車上市輔導完成公告,截圖自上海證監會官網
對於暫緩原因,據新浪財經援引知情人士報道,或許是在上市材料審查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威馬被質疑科技含量不足、研發投入營收佔比不高和持續虧損等。
威馬方面雖然很快做出闢謠,表示“威馬正在科創板政策收緊下進行IPO排隊,上市時間未定,科創板上市情況請以上交所公示為準。”但這之後,與其上市相關消息再無任何透露。
直到近日,威馬再度被曝出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業內才知道其在科創板上市未果後,轉變目標準備通過在港股上市來找錢。據知情人士向金融界透露,威馬考慮通過此次IPO籌資約10億美元。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想知道威馬為何會讓自己處於目前這樣的困境中。
02 威馬為何越虧越多?對於任何一家企業,在創立之後為了謀求發展,大概率會通過燒錢來實現這一目的。
這一道理不僅適用於“蔚小理”,同樣也適用於威馬,而對於這些車企而言,燒錢主要有兩個方向:拓寬營銷渠道和增加研發投入。
招股書顯示,威馬在2019-2021年在研發、營銷和行政上的開支費用分別為26.34億元、36.63億元和46.7億元,可以看到去年威馬在這兩方面的開支已經與當年營收幾乎持平。
相較之下,蔚來、小鵬和理想三家2021年在研發、營銷和行政上的開支費用分別達到了114.70億元、94.19億元和67.8億元,雖然開支也很多,但這一費用的開支佔三家當年營收的比例卻只有31.74%、44.88%和25.10%。
威馬、蔚來、小鵬和理想2021年研發、營銷和行政總費用與營收對比,數據來源於公開數據,連線出行製圖
再拆開來看,威馬2019-2021三年間在研發上的投入分別為8.93億元、9.92億以及9.81億元,佔同期總營收比例為50.7%、37.1%及20.7%。從三年的數據來看,威馬在研發上的投入基本保持在9億元左右。
對於研發投入的去向,威馬解釋為包括設計、開發新車型和升級舊車型,研發人員的薪酬,研發軟件和設備,測試新車型和新平台及其他研發開支。
雖然項目包含很多,但在目前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車戰場中,這麼低的研發投入是不常見的,因為反觀“蔚小理”三家,分別在2021年向研發方面投入了45.92億元、41.14億元和32.90億元,基本是威馬的3-4倍。
雖然在研發方面,威馬相比於“蔚小理”保持了較低的投入。但在三費方面,威馬可謂是在大把燒錢。
按照招股書數據,威馬2019-2021年在三費上的投入分別為17.41億元、26.71億元和36.89億元,佔同期總營收的比例為98.8%、99.96%和77.78%,從三年的數據來看,威馬在三費上的投入是逐年增長的。
對比“蔚小理”三家,在2021年三費上的花費分別為68.78億元、53.05億元和34.90億元,佔當年各自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9.13%、25.28%和12.92%。可見威馬2021年在三費上的投入已經超過了理想,並且在佔營收比例上大幅超過了“蔚小理”。
威馬、蔚來、小鵬和理想2021年三費費用及佔營收比例,數據來源於公開數據,連線出行製圖
威馬在招股書中對於三費上如此高投入也給出瞭解釋,一方面是由於向一般行政管理人員支付報酬,這一費用去年就達到了21億元;同時,去年威馬在營銷上的花費也達到了9.85億元,基於此花費截至去年年底,威馬擁有621家線下門店,而在2020年這個數量還不到200家。
相比之下,以注重用户運營的蔚來在去年年底的門店數量也僅有289家,小鵬和理想則更少一些,分別為259家和165家,與威馬門店數有着較大的差距。
在這樣“重營銷、輕研發”的資金佈局下,基於全國各地更多的線下銷售渠道,威馬本應該可以實現更多的銷量,但實際所展現出的銷量並不理想。
對於銷量,威馬汽車CEO沈暉有着一定的期望。早在2017年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汽車市場不是一個贏者通吃的市場,一個新造車企業年銷10萬輛才可以活得比較好。”
但在4年後的2021年,威馬實現了44152輛的年銷量,雖然同比2020年增長了101.27%,但這一銷量成績明顯與沈暉的期望還有着較大的距離。此外,如果把這一銷量放到整個國內造車新勢力中比較,同樣不佔優勢。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造車新勢力銷量排名中,小鵬以98155輛排在第一位,蔚來、理想和哪吒以91429輛、90491輛和69674輛分據二至四位,而威馬僅排在第五位。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威馬銷量較少、還未實現真正的規模優勢,因此對其來説,目前仍處於“賣一輛虧一輛”的處境中。
基於威馬2021年的總銷量和淨虧損總額,連線出行通過計算發現,威馬截至去年年底每賣一輛車,就會虧約18萬元。雖然“蔚小理”目前同處於這一處境中,但相比於威馬虧得更少一些,分別為4.39萬元、4.95萬元和0.36萬元。
與此同時,被視為威馬主業的汽車銷售收入,佔據總營收的比例略有下降。
通過招股書可知,2021年威馬汽車銷售收入為42.99億元,佔去年總營收的比例為90.6%,而這一比例在2019年和2020年還保持在97.7%和93.5%。相對應的,威馬依靠售賣碳積分的收入佔總營收的比例,從2020年的3.9%快速增長至2021年的8.0%。
威馬汽車2019-2021年業務收入結構,截圖自招股書
正因威馬一邊在大肆燒錢鋪渠道、另一邊又沒有收穫可觀的銷量來撐起規模優勢來降低成本,以至於讓威馬隨着逐年的發展越虧越多。
無論從業績數據、還是從銷量表現來看,威馬已經從2015年還能與“蔚小理”比肩的階段,來到目前沒有能力與“蔚小理”抗衡、甚至實力相差較大的局面中,也正因如此業內很多人對威馬才有了“掉隊”的感知。
在這樣的困境下,威馬不得不把改命的希望寄託於上市。
03 上市後,威馬就能改命嗎?威馬要想改命,前提是能順利上市。
就前文所述,威馬科創板上市未果的原因,大概率是因為業績表現不理想和科技實力不足所致,目前威馬雖然已把上市地改為香港,但其能否能走好這一上市路,還是一個未知數。
“對於威馬自身來説,目前的銷量還有待提高,自身的科技屬性依舊不太明顯,再加上其還在持續的虧損。雖然港股比科創板對於新能源車企的專利研發投入要求會低一些,但港股對於車企的盈利能力也是看重的,銷量規模也是比較因素,因此威馬想要在港股成功順利上市且走出一個好行情,企業還是有較大挑戰的。” 出行行業資深專家劉瀟對連線出行表示。
即便威馬可以順利在港股上市,在業內看來其想要就此改命也很難。
對於任何一家車企而言,想要在市場上贏得銷量和守住優勢地位,旗下產品的實力是最主要的“矛與盾”。但對於威馬來説,想要做到這點比較困難,因為就前文所述,威馬連續多年在研發上的投入都很少,這就導致其產品力較為薄弱。
按照招股書顯示,威馬旗下目前在售的產品有純電SUV車型EX5、EX6及W6,純電轎車E5及升級版E5 Pro,以及即將上市的新車型M7。這其中EX5作為威馬的首款主打產品,卻多次被曝出自燃事件。
威馬汽車產品體系,截圖自招股書
去年12月20日,在鄭州市內的一個充電站中,一輛正在充電的新能源汽車突然起火,最後當事車主接受豫視頻採訪時表示,起火的車輛才使用了8個月左右,而這款車正是威馬的EX5。
隨後的一週時間裏,在海南三亞和海南海口,威馬EX5再度相繼出現自燃事件。對於這三起自燃事件,威馬官方並未作出任何回應,以至於威馬被網友稱為“2021年年底‘最火’的車企。”
而到了今年,這樣的自燃還在發生着。 今年4月19日,海南海口市某充電站內的一輛威馬EX5發生自燃,這已是近年來威馬被曝出的第11次自燃事件。
為了防止車輛自燃的再次發生,威馬一度利用為車主保養為由,私自對於車輛進行了鎖電操作以規避風險。隨後,這一事件被眾多車主發現以至於開始投訴威馬,以至於還被廣東省315晚會進行曝光,連線出行曾在《“鎖電”騷操作,能解威馬自燃之困?》一文中對威馬鎖電事件進行了詳細闡述。
硬件方面質量較差,威馬軟件實力也較為堪憂。
眾所周知,威馬雖然經常鼓吹自身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實力,但其實現自動駕駛功能,更多是依靠外部自動駕駛企業的助力。以至於中博聯智庫特聘專家張翔看來,威馬在自研自動駕駛方面,缺少足夠的經驗和技術積累。
基於軟硬件產品力不足,再加上威馬沒有一個明顯的品牌力優勢,張翔也認為,威馬一直以來無法獲得一個很好的銷量是正常現象。他同時表示,即便威馬可以順利上市,憑藉目前的產品體系,其也很難能在未來的新能源戰場上爭奪到多少優勢地位,所以威馬未來還需要打造一些爆款產品。
或許威馬也深知這一點,其在招股書中如此表示“對於上市後募集資金所得,將用於研發汽車開發平台及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擴大銷售及服務網絡;將用於製造相關,以及償還銀團貸款及用作一般公司用途及營運資金。”
但對於威馬而言,想要通過上市來融到更多的錢,也是較為困難的。
除了產品力和品牌力薄弱之外,威馬自身還存在一些風險因素。2019年,吉利汽車以專利權屬問題起訴威馬,吉利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威馬招股書中也披露,威馬汽車作為被告與吉利集團存在若干正在進行的訴訟,吉利集團指稱威馬汽車侵犯其商業秘密,申索賠償約人民幣21億元及其產生的相關訴訟費用。
有關威馬與吉利相關法律訴訟內容,截圖自招股書
“吉利起訴威馬這事,在業內和投資圈還是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再加上威馬管理層也沒有在近些年中顯露出過於明顯的能力和人設,基於這些目前在投資圈中,對於威馬這個標的並不看好。” 劉瀟這樣對連線出行表示。
他同時也認為,由於港股相比於美股和滬深股市估值較低、流動性也較差,威馬在之後很有可能融不到太多資金,還需要其他手段來融錢。 換一個角度來説,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選擇在港股上市,港交所也應該給予這些車企更多的支持,以便改善股市整體的環境。
基於以上分析,威馬目前雖然已經踏上了港股上市之路,但其想要憑藉這一上市來改變自己命運是較為困難的。而對於威馬而言,即便未來順利在港股上市,也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前路依然還有許多困難和挑戰,需要它一一解決。
(本文頭圖來源於威馬汽車官微,文中劉瀟為化名。)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