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荒”困擾新能源行業,部分企業“地毯式”搶人!

  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是我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期間新能源行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當前,新能源專業人才嚴重短缺與需求猛增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雖然不少地方、企業通過開辦培訓班等方式不斷加大培養力度,但院校專業設置滯後、人才地域錯位等問題仍嚴重製約行業高質量發展,解決新能源行業“人才荒”困境迫在眉睫。

  

“人才荒”困擾新能源行業,部分企業“地毯式”搶人!

  趙乃育 繪

  “一個人幹好幾個人的活”

  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佔到全球的三分之一,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第一。根據國務院公佈的《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

  隨着新能源電力產業迎來廣闊發展前景,人才需求大量釋放,但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速度卻趕不上產業的發展速度,“人才荒”問題嚴重製約產業發展。

  “太陽能光熱發電屬於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產業鏈中的聚光吸熱、存儲熱等環節需要技術人員支撐,要把這些環節耦合到一塊,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杜鳳麗説。

  與此同時,我國風電服務業務發展迅猛,配套性服務增長潛力巨大。隨着傳統能源轉型,部分火電與水電從業者持續向風電領域轉移,職業培訓需求與日俱增。

  特別是“雙碳”目標提出後,新能源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需要更多人才支撐。山西能源學院發佈的2020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該院2020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78.8%,其中電力工程專業就業率達87.6%,就業質量較2019年提升24個百分點。

  多家企業表示,新能源產業鏈中,兩種人才稀缺:一是高端技術研發和運維管理人員,二是懂交易和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北控綠產(青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紅亮介紹,西部地區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集中區域,但西部地區科研生產高端人才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原創性技術成果較少,科研能力與行業高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寧夏電力設計院能源規劃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劉碩表示,隨着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的量越來越大,風電場和光伏電站需要既懂新能源專業,又瞭解電力交易規則等政策的複合型人才,但這些人才稀缺。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新能源專業人才普遍緊缺,企業“搶人”情況較為普遍。以光伏行業為例,大唐青海能源開發公司相關負責人説,大唐在青海新能源裝機已超過120萬千瓦,但引進人才難,缺人很厲害,一個人幹好幾個人的活。

  一些受訪企業負責人反映,不少企業通過獵頭公司,拿到一家優質企業詳細的用工信息後,工資加價30%至40%,不加區分地“地毯式搶人”。一些新能源企業坦言,企業很多骨幹人才都是從其他地方挖過來的。

  科班人才少之又少

  當前,我國高校新能源人才培養的腳步趕不上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速度。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近年才設立的本科專業,只有少數高校開設了“新能源專業”或“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數量少。

  記者在中國教育在線網站查詢發現,山西省只有6所普通本科院校開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新開設的工科專業,其知名度、辨識度並不高。

  “新能源作為新興行業,培養專業人才需要時間。很多高校還沒有在新能源領域形成系統的‘本科-碩士-博士’人才梯隊培養模式。”吉林大學新能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馮波説。

  新能源行業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高,需要大量從事科技研發、高端技術研究方面的研究型人才,這類人才需要有跨學科的背景知識,而現在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中缺少能夠進行整體設計和運維的人才。

  畢業於東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何成説,有志於報考能源領域的學生,不論本科、研究生和博士教育階段,都傾向於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等與傳統能源相關的專業,因為學習新能源專業,以後就業環境艱苦,且選擇面窄、不穩定。

  由於高校人才培養滯後,目前大部分新能源行業從業人員來自其他行業,特別是從火電、煤炭、傳統制造業崗位轉到新能源行業。記者採訪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東旭藍天新能源有限公司、一汽大眾等企業瞭解到,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科班人才少之又少,很多人沒有接受過新能源系統教育。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介紹,新能源行業高速發展,且存在很多核心技術突破壓力,前瞻性和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每年能夠向風電行業輸送的高校畢業生數量有限,導致後備梯隊力量不足。

  “新能源行業技術更新快,高校設置的專業方向是否科學,培養的專業人才能否跟上行業發展步伐,這些都是問題。但‘半路出家’的從業人員又缺乏綜合素養,因此,高校對新能源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緊跟行業發展大勢。”劉碩説。

  行業培養人才也不易

  在新能源行業內部,人才培養也面臨多重困難。目前,企業人才培養缺乏系統性的標準和規範,尚未形成成熟的新能源專業人才培養標準、路徑和資源。

  一家光伏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新能源行業的科技含量高,新技術可以帶來非常強的競爭力,但技術投入存在一定的高風險,致使行業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驅動也受限。此外,在基礎技術操作崗位方面,人才培養週期比其他行業更長,需要數年的培養週期,人才成長速度滯後。

  保利協鑫集團董事長助理王根榮介紹,惡性“挖人”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就業市場規則,造成人才招攬成本不斷上升。隨着新能源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用不正當手段竊取知識產權的現象也越來越多。由於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且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好不容易培養的人才帶着專利去其他企業的現象不在少數。

  資源與人才配置錯位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瞭解到,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西部地區是再生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也是新能源產業聚集區,但新能源研發製造大部分集中於大城市、東南沿海地區,由此造成資源與人才的配置錯位。

  “偏遠地區的光熱人才團隊培養、組建有很大困難。雖然前期項目建設可以通過技術人員派遣方式滿足,但後期運維只能通過培養當地人才來支撐。”首航高科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文博説。

  另外,光伏、風能等新能源應用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場站一般位於偏遠山區,遠離城市,工作環境艱苦。“西部本來發展就滯後,本地培養人才能力有限,再加上很多新能源項目處於戈壁、荒漠地區,海拔高、氣候條件差,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問題特別突出。”青海蓓翔城市投資公司董事長熊元福説。

  一些新能源企業工作人員表示,工作地點大多在荒山荒坡,平時沒有娛樂,社交十分受限,年輕人很難忍受背井離鄉的孤獨。許多人不得不長期分居,難以經常回家看望家人。很多高學歷人才和家庭條件較好的獨生子女選擇在城市重新尋找工作。

  人才供應體系亟待完善

  業內人士認為,“十四五”期間,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行業對高質量技能人才的需求將更加迫切,新能源人才供應體系亟待完善。

  首先,加大產學研結合力度。劉碩建議,未來新能源高端人才的來源集中在高校,要加大產學研結合力度,讓高校真正參與研發。高校相關專業設置應緊跟產業發展,更加細分和精準。與此同時,可以讓處於科技前沿的企業高端人才走進高校擔任兼職教授。

  其次,鼓勵高校培養基礎理論研究人才。武鋼建議,由國家部委牽頭,在各大高等院校普遍納入與新能源相關的專業和學科,加大對基礎理論的研究。

  再次,地方和企業合力完善用才機制。部分新能源行業從業者表示,希望地方政府和企業能夠對在艱苦地區工作的人員有一些政策傾斜,在家屬安置、子女入學等方面出台一些優惠政策,解決部分一線從業人員的“後顧之憂”。同時,加快推進產業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各類各級新能源技術培訓及人才培養基地,以國家標準為標尺,為新能源從業人員提供技能培訓和資質能力鑑定。

  最後,補齊人才供給政策短板。多名新能源企業人力資源主管建議,在税收、職業補貼、科研投入補貼等方面出台差異化政策,增強行業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對新能源企業科研投入的支持,鼓勵科技創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行業競業限制條款,在法律層面保護企業創新和培養人才的積極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16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才荒”困擾新能源行業,部分企業“地毯式”搶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