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徐兵 文圖)5月23日,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為“新格局 新發展 新金融”。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出席活動,圍繞資本市場、金融創新分享觀點。
現代金融的核心和基石是資本市場
在演講開端,吳曉求從“資本市場從哪裏來?為什麼搞資本市場?資本市場要到哪裏去?”三個角度作了分享。
“從哪裏來的?學金融學的人都知道,是由金融脱媒產生的。當然,來自對金融管制的反抗或者金融自由化的改革,繞開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完成社會的投融資活動,通過市場的平台完成投融資活動。我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脱媒的過程。”吳曉求説,像西方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闡述非常清楚,慢慢市場就出現了,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都是因為脱媒所產生的。
上世紀90年代,1990年底的時候,滬深交易所產生。當然很難説在那個時候滬深交易所的產生是一種脱媒,那個時候還是出於融資的要求。因為在商業銀行已經要不到錢了,很多企業難以生存,只有通過市場發股票融資,它也是基本的一個需求。另外,雖然和西方社會的基於利率管制的市場化有一些不同,但是中國市場的發展有一個更深更強大的動力還是來自於市場化的改革,來自於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後的對金融多元化的需求。
吳曉求認為,無論是居民還是企業,它不僅僅是隻有融資的需求,尤其是收入增長之後,居民不能滿足傳統的管理存量資產的方式,需要一種更加市場化的,有很好收益的一種機制,所以要求金融體系提供多樣化的金融資產。於是,資本市場慢慢發展起來了。
“但這只是解答了它為什麼來了,它從何處來,但沒有解決向何處去的問題,也就是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什麼?它成長的力量來自於哪裏?這就涉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吳曉求説。
在他看來,在沒有資本市場的年代,那個金融稱之為傳統金融。傳統金融最核心的功能,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金融都是六大功能,實際它的結構和順序是不一樣的,傳統金融中六大功能中的財富管理和風險管理比較弱,沒有解決它們之間的差別。
傳統金融的六大功能,更多的是創造貨幣的流動性。過渡到現代金融,其核心和基石是資本市場。銀行主導性的金融體系一般稱之為傳統金融,市場主導性的金融體系稱之為現代金融,它是大部分通過市場完成配置的。
吳曉求認為,在這種條件下,有了很發達的資本市場之後的那個金融,它的功能開始由主要創造貨幣的流動性開始走向創造資產的流動性。現代金融的本質是創造資產流動性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這個資產流動性一定是社會所需要的,為什麼社會需要這種資產?為什麼它會把這種創造出來的具有流動性的資產作為它財富配置的重要工具?”他説,顯而易見,這種資產是有收益的,是不確定性的。在不確定性的背後會有與之相匹配的收益,而且這個收益要大於風險。這是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真創新不容易成長起來
什麼領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吳曉求現場又拋出一個問題。
在他看來,首先是創新。
“科技具有不確定性,因為一個新的科技要變成新的產業,其中有巨大的不確定性,這也是關注未來。”吳曉求説,正是因為基於資本市場的各類風險資本的業態蜂擁而出,才培育和豐富資本市場,才使得資本市場真的開始具有財富管理的功能,才使得它有生生不息的發展。
“創新在社會上喊得很響,但坦率地講,真的創新是不容易成長起來的。”在吳曉求看來,特別是新的業態成長起來以後,對傳統的業態一定會提出挑戰,人類社會的進步實際上就是由此而展開的。
拿第三方支付為例,當然是對傳統支付體系的挑戰,也是對傳統支付體系的顛覆,是對傳統金融顛覆性影響。吳曉求説,這種支付是一種支付革命,它不是對傳統支付的補充,而是顛覆和替代。
“很多人就不舒服了,因為銀行的支付功能是商業銀行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如果這個都被取代了,加上脱媒給融資功能提出的挑戰,銀行當然就受不了了,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老百姓存款下降,增量收入不斷進入這個市場進行財富配置。”他説。但這種支付不僅便捷、安全、低成本,而且跨越了時空線,極大提高了支付的效率,所以在中國很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種創新的文化,一定要讓創新文化存在下去。如果創新難以持續,中國經濟的增長也會受到嚴重的阻礙。
當然,從科技角度來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以及圍繞着資本市場各種新金融業態的出現,對於推動科技創新是至關重要的。
責編:陳玉堯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來源:大河財立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