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盤破發,跌超2%!抄了百度作業的B站,這回把破發也抄走了
此前因拿錯百度“劇本”而大鬧烏龍的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終究還是步了百度破發的後塵。
3月29日,回港首日的B站開盤破發,跌超2%,隨後走勢雖有回升,但截至午盤依舊收跌2.23%,報790港元/股。
圖片來源:Wind
港股二次上市首日破發
早在3月26日暗盤,B站就收跌6.5%,報755.5港元/股,似乎已經為今日破發埋下了伏筆。
29日開盤,B站迅速跌破2%,隨後股價雖有所拉昇,但截至午盤依舊較發行價808港元/股跌去了2.23%,換手率6.57%,半日成交12.83億港元,市值3007億港元。
對於開盤破發的結局,市場已有預期。就在一週前,百度在完成二次回港上市後盤中也一度經歷破發,雖然最終平收有驚無險,但上市三天後還是大跌逾5%。同時受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以下簡稱《法案》)影響,百度、B站中概股均已在近期大跌23.02%、9.71%。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告訴中國財富,《法案》的出台使中概股在美股遭遇波折,上週連續三天集體下挫,而百度和B站都是同時上市美股、港股,兩地間交易不存在阻隔,投資人可自由切換買賣,這就使得一價定律產生了效果,即當貿易開放且交易費用為零時,同樣的股票兩地銷售價格相同。
“雖然現實略有差異,但實際上百度、B站的上市漲幅都受制於美股市場表現。因此今天B站下跌並不奇怪。”他指出。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丁臻宇同樣表示,《法案》對於中概股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隨着私有化退市,這些公司的未來首選依舊是港股,但短期市場供給過多,投資者產生審美疲勞也在情理之中。
背後阿里、騰訊等巨頭撐腰
雖然回港首日B站表現失利,但公司背後有阿里、騰訊、索尼等一眾股東雲集。有明星公司撐腰,下一步“小破站”能否走勢反轉?
丁臻宇認為,B站目前仍處於高增長階段,用户基數增長較快,如果能夠找到比較好的變現通道,長期盈利還是值得期待的。
盤和林同樣指出,本次中概股組團下跌不是基於企業基本面,預期未來價格估值會逐步修復。且由於B站拓展空間較大,未來呈現更好的股市表現完全有可能。
就嗶哩嗶哩最新季度的數據表現看,月均活躍用户已超2億,用户日均使用時長達75分鐘,其中86%的月活用户在35歲及以下,可以説已牢牢佔據年輕人市場。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B站借內容、商業實現破圈,2020年營收119.99億元,同比大增77%,但就財報看,淨虧損依舊高達30.54億元,虧損額逐年增加,且公司的主要業績來源遊戲業務已逐年收縮,從2018年的71%降至2020年的40%。
對此,公司表示,通過擴張增值服務及廣告服務,B站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2020年上述業務分別實現收入38億元、18億元,同比增長134%、126%,並基於增值服務、廣告業務的翻倍增長,單個月活用户的月均收入也由2018年的4.0元上升至2019年的4.8元,2020年達到5.4元。
此外,嗶哩嗶哩與騰訊、阿里、索尼的業務合作也進一步加強。(以下可放框內)
2018年10月,騰訊進一步投資B站,共享、運營B站在線平台上現有及新增的動畫、遊戲,共同購買、製作及投資動畫項目,聯合運營更多的騰訊遊戲。
2018年12月,阿里與B站在內容創作及商業化方面展開合作。同時淘寶亦宣佈將與B站合作進行消費者洞察,宣傳及商品化B站的IP資產。
2019年、2020年,阿里成為B站的主要股東和品牌廣告主之一,天貓及淘寶在B站發佈了“雙11”全球購物節廣告,聚划算成為其跨年晚會冠名贊助商。
2020年4月,B站獲索尼戰略投資並訂立業務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在中國市場的娛樂業務尋求合作機會,包括動漫及移動遊戲領域。
中概股回港浪潮持續升温
在此次《法案》發佈前,阿里、網易、京東等便已紛紛選擇回港上市;《法案》發佈後,隨着中概股持續遭遇血洗,20股一週蒸發1.2萬億元市值,蔚來、理想、小鵬等也都流出回港傳言,中概股的“回家”熱潮還在持續升温。
盤和林表示,在《法案》造成的不確定性下,中概股未雨綢繆,保留將美股ADS轉化為港股繼續流通的機會,值得理解。同時,由於港股足夠開放,迴歸港股反而帶來了流動性,能進一步利好其未來發展。
銀華基金總經理助理、研究總監董嵐楓分析,香港市場本身吸納的是國際資金,與機構、A股均接觸密切,多重要素疊加決定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日後,隨着更多的優秀企業登錄上市,香港市場地位還會越來越高。
“國內公募基金對香港的投資一直以來都集中在優質公司上,此前在港登陸的好公司並不是太多,機構間或形成了投資者口中的所謂‘抱團’,但今後隨着各類優秀科技公司迴歸上市,機構的後市選擇也將適度分散。”董嵐楓進一步表示。
對股民來説,下一步轉戰港股市場,又該如何操作?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建議,普通投資者要注意與自身投資風格相匹配。如若高度厭惡風險,選擇指數更穩妥;反之如果追求高收益,有很好彈性的個股顯然更值得選擇。
“值得提醒的是,指數由於是一攬子股票,反映的更多是行業同類項較多的情況,是一種趨勢,而不是絕對的行業變化。投資者如果看好行業,建議買指數;如果只看好特定公司,那就買個股。”陳靂補充道。
(提示:上述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具體操作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