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科技”和“紅利”很少出現在同一個句子裏。投資者對科技公司的印象是充滿活力、年輕、以增長為中心的公司,他們會把賺到的每一分錢都用來追求更大的增長,對他們來説,如果分紅真的存在的話,只是對更保守的投資者的一個小小的安慰。然而,在一些科技公司,股息是投資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們大多是我所説的“老技術”;歷史悠久的公司雖然不像一些成長型公司那麼吸引人,但很久以前就證明了它們能夠在好時光和壞時光中持續盈利。它們通常也有不錯的股息收益率的歷史。在接下來的幾年裏,這兩種特質都很重要。
雖然目前市場正在迅速收復失地,但高達15%的失業率和歷史性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的現實時不時地干擾着市場。我很高興能搭上這波順風車,但我更願意為自己的投資組合打下堅實的基礎,即使經濟未能從如此巨大的衝擊中反彈回來,我的投資組合也將在10年內繼續存在。
不過,購買高收益的高科技股並不只是為了防禦。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即使出現快速復甦,它們也可能在未來幾年跑贏大盤。
如果你沒有注意,利率很低。基準的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約為0.03%,如果你認為把錢借給一個擁有超過23萬億美元債務的實體30年是個好主意,那麼你可以獲得1.45%的鉅額回報。然而,世界上仍有大量資金在追逐收入流,其中大部分是那種真正推動市場的大規模機構基金。
鑑於目前的低利率,股息收益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當它來自一家有生存歷史的科技公司,產生的現金流足以維持派息時,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以IBM為例。在過去的幾年裏,抨擊“藍色巨人”垂死掙扎、脱離現實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誠然,它們已不再是過去那種尖端的成長型公司,但老公司仍有活力。批評人士説,例如,他們在加入雲革命方面行動遲緩,但去年他們超過40%的收入來自雲相關的軟件和服務。他們最終到達了那裏。
然而,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在一個不確定、高收益的環境中,一家產生了170多億美元自由現金流、股息收益率超過5%的公司,無論它在當前或下一個業務趨勢中所處的位置如何,都將出現機構投資者的買盤。鑑於此,IBM在市場上的表現較高點落後了20%,這似乎是一項不錯的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