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伴隨市場調整,基金產品普遍遭遇大幅回撤,明星基金也不例外。
市場火爆時,基金公司積極“造星”,在“明星”的帶動下“趁熱打鐵”發行新產品。基金經理也熱衷於頻繁露面暢談投資理念,配合“宣發”。
實際上,基民追星未必能追來盈利,有可能追到更大的虧損,所謂明星有可能是水平高,也有可能只是運氣好、包裝到位。同時,由於產品發行於市場高位且又存在較長的封閉期,投資者出現深度“套牢”。
近期,我們將梳理一批明星產品深度回撤的案例。本篇以廣發基金旗下的明星產品為例,分析其因為高倉位運行、重倉股踩雷等原因導致今年以來淨值大幅回撤。
需要注意的是,當投資者大幅虧損時,基金公司卻仍然可以憑藉管理費旱澇保收。“基金公司賺錢,基民虧錢”的現象是否合理?後續,我們將進一步解讀相關產品背後的利益機制與合規問題。
廣發基金旗下明星基金經理劉格菘正遭遇業績滑鐵盧,其管理的6只基金(初始基金口徑)2022年至4月25日的平均虧損幅度超過三成,一季度基金利潤合計虧損約137億元。
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A是劉格菘2021年8月新發行的產品,今年以來虧損達到38.30%,單位淨值跌至0.6168元,基民深度套牢。
圖1: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A成立以來的淨值走勢
研究發現,高倉位運行、重倉股踩雷或是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A淨值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該基金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的前十大重倉股中,陽光電源、億緯鋰能、長城汽車2022年以來下跌均超過五成。
面對淨值大幅下行,廣發基金作為業內頭部企業,投研能力是否充足?是否足夠勤勉盡責?是否切實踐行公司“專業創造價值、客户利益為上”的理念?
劉格菘遭遇業績滑鐵盧 明星產品4個月虧損近四成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是明星基金經理劉格菘於2021年8月發行的產品,募集期間淨認購金額達到148.7億元。根據收費模式不同,該基金的份額分為A類和C類兩種不同的類別,以A類份額為主。
截至2022年4月25日,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A今年已虧損達到38.30%,排名2611/2681,單位淨值跌至0.6168元。同時,該基金也大幅跑輸業績基準。
圖2: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A與業績基準的業績表現對比
2022年一季報顯示,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本期利潤虧損超過33億元。4月以來,隨着市場持續調整,該基金的淨值繼續大幅下滑,預計虧損將進一步擴大。
圖3:2022年一季度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盈虧情況
劉格菘在管產品一季度合計虧損約137億元不僅是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劉格菘管理的其他產品今年普遍遭遇大幅回撤。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25日,劉格菘管理的6只產品今年均虧損超過三成。
圖4:劉格菘管理產品2022年以來的收益情況
伴隨淨值下跌,基金出現大幅虧損。根據最新披露的2022年一季報顯示,6只基金今年一季度合計虧損約137億元,其中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均虧損超過30億元,排名前兩位。這兩隻基金2021年全年也錄得虧損。
圖5:劉格菘旗下基金2022年一季度盈虧情況
頻頻踩雷陽光電源、長城汽車等股票 “嚴格控制風險”只是口號?高倉位運行、重倉股踩雷或是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淨值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
2022年一季度末,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的普通股持倉金額約116.15億元,佔基金總資產的93.11%。基金的股票倉位相比2021年末的94.37%雖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高位。
具體持倉上,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重倉持有光伏、動力電池、化工新材料、芯片等製造業個股,前十大重倉股包括隆基股份、晶澳科技、陽光電源、正泰電器、福斯特等。
圖6:2022年一季度末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前十大持倉及股價漲跌幅
截至2022年4月25日,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的前十大重倉股中,4只股票跌幅超過四成,其中陽光電源、億緯鋰能、長城汽車更是下跌超過五成,基金頻頻踩雷。
研究顯示,因近日披露的2021年年報和2022年一季報業績不及預期,陽光電源股價4月20日單日下跌20%,次日繼續下跌10.54%,目前市值已經跌破1000億元。
陽光電源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廣發基金獨佔四席,包括劉格菘管理的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廣發雙擎升級混合,持股市值均接近或超過1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21年末,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還在今年一季度增持了陽光電源。
此外,上述3只基金2022年一季度也進入了長城汽車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的投資目標為“在嚴格控制風險和保持資產流動性的基礎上,本基金通過靈活的資產配置,在股票、固定收益證券和現金等大類資產中充分挖掘經濟週期不同階段藴含的行業投資機會,並嚴選優勢行業及優質個股進行投資,力爭實現基金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
然而,不到4個月的時間,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混合虧損接近四成,“嚴格控制風險”體現在哪裏?
儘管業績表現不佳,基金公司仍然可以憑藉管理費賺得盆滿缽滿。一邊是鉅額虧損,一邊卻收取高昂的管理費,“基金公司賺錢,基民虧錢”的現象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