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電動車,澳洲還有南美那堆白色粉末,只能繼續用來做玻璃、陶瓷,但是世事就是這麼戲劇性,特斯拉的橫空出世,帶動了電動車的全球大流行,最開心的,除了電動車廠、電池廠,當然也少不了鋰礦廠。
作為動力電池最重要的上游原材料之一,鋰礦一時間“山雞變鳳凰”,商業界也一點不吝嗇對它的恭維,新時代的“石油”、白色“鑽石”、新能源寶藏,可能是幸福來得太快,下游需求的井噴,使得鋰礦(鋰鹽)突然間“洛陽紙貴”,碳酸鋰的價格竟在短短一年內瘋漲到沒朋友。
引得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先生都驚歎:“碳酸鋰居然可以在去年一年當中增?10倍!”
而工信部更直接,組織原材料工業司、裝備工業一司,會同發改委價格司、市場監管總局價格監督檢查和反不正當競爭局,分別於3月16日和17日組織召開鋰行業運行座談會、動力電池上游材料漲價問題座談會,要求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要加強供需對接,協力形成長期、穩定的戰略協作關係,共同引導鋰鹽價格理性迴歸,加大力度保障市場供應,更好支撐我國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並將着眼於滿足動力電池等生產需要,適度加快國內鋰、鎳資源的開發進度,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會議後,鋰價止住了瘋狂上漲的步伐,並有所回落,但現在碳酸鋰仍然超過40萬/噸,對整個電動車產業鏈利潤的吞噬也還在繼續。
道理很簡單,供應上不來,價格就下不去,下游也只能乾着急,誰讓人家裏有“礦”。
不過,這一切,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01 誰在卡電動車脖子?
在電動車行業,整車廠、電池廠一向是老大級別的存在,在議價權方面,通常只是它們壓制供應商,很少有供應商能夠反制。不過,從去年開始,這種局面被打破了,先是大家都知道的缺芯問題,車廠集體去抱着芯片廠大腿,後有鋰鹽漲價,搞得車廠、電池廠都苦不堪言。
為什麼?
鋰鹽在整車成本的佔比並不高,一輛20萬成本的電動車,鋰鹽的成本在4000-6000元,比例只有2-3%,但是碳酸鋰價格成倍成倍地漲,假設鋰鹽在整車的成本增加一倍,其他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汽車的成本就會飆升至4000--6000元。
這筆錢與整車成本相比,依然微不足道,但問題在於,一輛車的淨賺,也就是幾千塊,德國大眾算汽車界的翹楚,每輛車的淨利潤也不到1萬(人民幣),除了特斯拉,大部分電動車廠商都還處在虧損狀態,長城的歐拉車型就因為頂不住上游材料漲價,賣一輛虧一輛,最後乾脆停產,高企的鋰價,已經卡住了整個電動車、電池廠的脖子。
從漲幅上看,碳酸鋰價格不僅遠遠拋離上一次的週期,而且頂峯也3倍於上一次,動力電池的生產離不開鋰鹽,鋰鹽價格再高,電池廠也還是要硬着頭皮上,最後的結果,是電池廠、整車廠都被高價鋰鹽綁架,除了利潤被吞噬,得明知道會影響銷量,還得去漲價。
即使強如特斯拉,也只能吐槽,馬斯克就公開表示:“鋰價已經漲到瘋狂的水平,特斯拉或許不得不直接展開大規模的開採和精煉業務,除非成本壓力有所緩解。”寧德時代一季度的業績出現下滑,鋰鹽漲價過猛的影響是重要原因,董事長也公開吐槽鋰價過高。
都説動力電池是電動車的咽喉,誰掌握了電池,誰就間接控制了電動車,還沒聽説電池的咽喉是啥,但吃一塹長一智,這回大佬們算整明白了:原來一直覺得平平無奇的鋰礦,才是卡住整條產業鏈脖子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向高高在上的產業鏈話事人,他們沒理由被一堆白色粉末這樣子卡住脖子。如果説大佬們以前買礦只是蜻蜓點水,做做姿態,這一次鋰價瘋漲,無疑堅定了他們要把手伸向上游鋰礦。
昨天,就傳出比亞迪有意洽購6個非洲鋰礦的新聞,雖然公司不予置評,但邏輯上非常合理,因為鋰礦不在自己手裏,只能做砧板上的肉,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如果任由鋰鹽廠繼續滿世界收購鋰礦,等到這些礦產資源被少數巨頭壟斷,那電池廠的日子會比現在還要難過,到那時,電池廠才真叫擺在砧板上的肉。
事實上,除了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頭部動力電池廠商,甚至一些車廠,也都已經躬親入局,買礦、買礦再買礦,為的就是自身產業鏈的安全。
只是,另一邊的鋰鹽廠,面對來勢洶洶的下游公司,會作何感想?更重要的是,它對現有鋰鹽格局又會產生哪些微妙的變化?
02 鋰礦大比拼
作為資源型行業的延伸,鋰鹽公司比拼的,歸根結底還是誰家的礦多,因為麪包做得再好,沒有面粉,結果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在很早的時候,鋰鹽廠就開始大量買礦,囤積戰略資源,過程雖然跌宕起伏,但最後都證明是對的,特別是過去一年,手握大量鋰礦的廠家,業績都翻了好幾倍。
問題就在於,現在下游客户紛紛染指上游,鋰鹽廠即使家裏有礦,就一定能高枕無憂嗎?
絕對不是!
首先得承認,電池廠們自己開礦的概率不會很高,因為自己去做,其實不會很划算,他們真正的算盤,是平抑過高的鋰鹽價格,以及在和鋰鹽廠的談判中獲得更多的籌碼,從而減少高價對自己利潤的侵蝕,重新掌握主動權,當然也不排除哪天被逼到牆角,自己親自開挖掘機上山下水去採礦。但無可否認的是,傳統鋰鹽廠的議價權會因為下游客户的入局而有所削弱,鋰鹽廠“豪橫”的日子,離結束越來越近了。
從大趨勢上看,現在過高的鋰鹽價格,很不合理,遲早會迴歸,而且是以大跌價的姿態迴歸,相關方對比亞迪收購非洲鋰礦的測算,每噸碳酸鋰的裝車成本在20萬以下,不到現在碳酸鋰現貨價格的一半。
不過,從供需角度看,這種迴歸還要耗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做一下簡單的推算,上一個週期的鋰礦產能出清在2020年上半年見底,行業復工復產,要3年左右,這樣算下來,2023年產能才會重新上來,加上疫情、地緣政治事件、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時間還有可能往後推。另一面,需求則一路處在增長狀態,中國今年的電動車產銷量,樂觀的估計是增長60%,全球的增長預期也相當樂觀,供需矛盾一時半會還很難得到有效緩解。
當然,價格瘋漲到現在這個份上,還有惡意囤貨、炒作的因素,中間商就不用説了,他們有動機這樣做,即使是鋰礦開採、鋰鹽生產商本身,也有動機這樣做,因為相比於擴產提量獲得業績增長,減慢擴產步伐,人為地加劇供需矛盾,再收漲價的紅利,豈不更好?
要知道,擴產是得真金白銀投錢,資本開支不會少,但漲價,是什麼都不用做,呆坐家裏就能數錢。雖然監管發力,鋰價暫時止住了上漲步伐,但它能夠做的,也就是打擊中間商囤貨的問題,解鈴還須繫鈴人,要真正實現鋰價合理迴歸,還是需要供給端放量,有什麼力量能夠促使上游放棄小算盤,加快擴產步伐?
看來也只有下游客户親自上場,才會形成震懾作用,畢竟,鋰礦杆子裏出政權,不直搗黃龍,就無法扭轉戰局。
這場電動車領域最為隱秘的爭奪戰,説白了就是要搶佔產業鏈的話語權,誰掌握了這個話語權,誰就能夠賺到更大的利益。可以預見的是,出於對產業鏈安全以及成本控制的考量,未來電池廠甚至整車廠,入局鋰礦的趨勢不僅不會減弱,只會進一步加強,直到他們認為已經收穫到想要的話語權為止。
相反,現有鋰鹽廠的話語權則會進一步喪失。當然,鋰鹽廠也並非一點抵抗力都沒有,因為他們手握大量的礦產,最終的結局,會是新的均衡狀態的出現。
03 鋰礦VS鋰鹽VS下游
哪個更值得押注?
就目前的情況來説,鋰礦和鋰鹽廠處於頂峯,這個已經是市場的共識。
以贛鋒為例,從已公佈的業績情況,以及最近的股權激勵來看,公司對未來3年的盈利情況,增長預期並不高,算下來,2022-2025年的業績考核目標分別為80億、100億、100億、100億,除了23年有增長外,24、25年基本處於持平狀態。
換句話説,公司對於今明兩年的增長還是有信心,但再往後,則以看平為主。從中也可以看出,鋰價今年繼續維持高位,可能性還很大,真正實質性進入下行通道,可能是明年的事了。再往後,公司想要維持業績,更多的要靠產能擴張來實現了。
當然,日後鋰價如何演化,究竟是贛鋒的產能擴張更快,還是鋰價下滑的速度更快,現在還不能下結論,只能一步步等待時間去驗證,如果最終是鋰價下滑速度更快,那贛鋒業績暴雷就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產能擴張符合預期,能夠很好地抵消價格下滑,那贛鋒要維持現在的利潤水平,倒不是難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現有高基數的情況下,在大幅增長,機會非常小。
所以,押注鋰礦或者鋰鹽,並非好的選擇。不過,貿貿然做空,甚至動用衍生品去做空,也不是好選擇,因為供給沒有大量釋放,價格沒有大面積下滑的情況下,做空會很磨人,很多時候會頂不住壓力而放棄,等不到真正的黎明。何況,贛鋒的股價相比高峯期,近乎腰斬,一定程度上也釋放了高估值的風險。
相反,這一年多來,深受高價鋰鹽困擾的產業鏈各方,會顯示出更好的投資價值,因為隨着鋰價一步步走向合理迴歸,成本端的壓力會減輕,利潤增長會重回正軌。當然,我們只是針對鋰鹽對成本的壓制來説,實際上,產業鏈公司的成本影響因素還很多,如果其他成本因素不變,鋰鹽成本的下滑,對公司業績是利好,但如果其他因素同樣發生變化,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更長期的角度看,因為處於電動車這個成長賽道,鋰鹽的投資價值是有的,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它的週期變化,畢竟,資源型的公司,週期性是其主要特徵,在週期高位撤退,在低位佈局,是週期股一以貫之的策略。
也只有堅持這個基本策略,你才能夠少踩雷,多賺錢。
本文源自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