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的最後一天,支付機構被罰情況完整出爐。6月30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央行各分支機構發佈的信息統計發現,僅從披露時間來看,2022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行業不論是罰單數量還是罰沒金額,較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過去的半年間,32家支付機構共計被罰沒9794.89萬元,商户管理和反洗錢成為被罰的重災區。
36張罰單出爐
罰單年年有,今年特別多。6月30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央行針對第三方支付領域共計發佈36張罰單,共計32家機構遭罰沒9794.89萬元。
與2021年上半年相比,2022年上半年罰單數量和罰沒金額均有大幅增長。上年同期,央行共計發佈26張罰單,23家支付機構被罰9461萬元。其中,僅福建國通星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就被罰沒7016萬元。
從被罰沒金額來看,支付機構最低被處罰款3萬元,最高超過2200萬元。2022年上半年,央行一共披露了2張千萬元級別罰單。銀盛支付服務有限公司被罰沒2245萬元,是年內被罰沒最多的支付機構。此外,快錢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年內被罰1004萬元。
儘管最高罰沒金額相比上年存在較大差異,但年內百萬元級別罰單數量明顯增多。年內的36張罰單中,包括責任人被罰在內,有14張罰單所涉及的罰沒金融超過百萬元,佔比接近40%。其中還有3張罰單涉及金額超過700萬元。而在2021年,僅有5家機構領到百萬元罰單。
進一步拉長時間線來看,近幾年央行針對第三方支付違規處罰的金額持續上升。2020年大額罰單頻出,合計罰沒總金額超過了4億元;2021年罰沒情況比2020年有所緩解,千萬以上罰單有4張。
在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看來,第三方支付是很多網絡詐騙、洗錢違法行為的通道,針對支付市場的各種亂象,從2015年開始,央行嚴控了支付機構的市場準入,出台了備付金、分類監管等辦法,同時加大了非銀支付違規行為行政處罰的力度。
“隨着近些年監管力度不斷加強,支付領域整體合規程度有所提升。”於百程指出,2022年上半年罰單金額與上年同期相比有小幅增長,但罰單數量增長較多,平均單筆處罰金額較上年同期明顯縮減。這一結果顯示出在監管加強的背景下,支付領域特別重大的支付違規事件在減少,但數量依然不減,行業合規問題依然有一定的普遍性。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同樣表示,2022年上半年這一罰單增長情況,也能夠充分表明監管對支付合規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反映出支付行業從重從嚴監管的態勢。
持續提高合規意識
另從罰單違法事宜來看,32家被罰機構中,僅有少數涉及到違反備付金管理規定、違反特約商户實名制審核管理規定等單條違法,多數機構均涉及到多條違規行為。商户管理和反洗錢也依舊是被罰的重災區。
一直以來,為了避免支付機構捲入到各類違法案件中,央行對於支付機構商户管理都有明確要求,罰單中對於客户身份識別違法行為分類也更加細化。過往的罰單中,涉及到商户管理和反洗錢的內容也十分常見。
究其原因,蘇筱芮認為,一方面,商户管理和反洗錢涉及到的商户數量多、交易規模廣,歷來是支付機構的合規薄弱之處;另一方面,這些合規薄弱區需要內部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編制嚴密的“防護網”,部分機構缺乏內控管理,還有部分從業人員合規意識低下甚至為了所謂利益主動違規,給機構合規工作造成了隱患。
“此外,外部的洗錢手段不斷翻新,不乏高學歷或專業人員參與其中,這為支付機構做好反洗錢工作提升了難度,給機構合規帶來了不小挑戰。”蘇筱芮補充道。
於百程指出,近兩年支付違規領域有所集中,包含了違反商户管理規定、違反收單業務管理規定、違反支付結算管理規定、違反反洗錢相關規定等。並且,當違規行為較為嚴重時,對第三方支付相關負責人同樣進行處罰,“雙罰制”比例越來越高,這也對支付機構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於百程認為,合規問題依然是目前支付領域的主要問題之一,當下行業正處於牌照續展階段,合規問題突出的公司將影響牌照續展,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業務層面的持續。
針對後續支付機構的合規建設,蘇筱芮建議,一是提升合規意識,建立基本合規制度,暢通跨部門協作,明確分工的同時將責任落實到人;二是加強風控水平,靈活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提升合規工作效率;三是適時調整策略,加大商户巡檢等工作力度,防範外部風險蔓延。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