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韓國食物為啥這麼難吃?3個原因告訴你,一點都不冤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美食

在亞洲,對於“發達國家”的評判標準並不固定,但目前公認發達的,只有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這四個國家。

其中韓國主要以造船、電子、汽車等製造業、服務業為主,經濟條件相對來説還是比較優越的。

雖然國土面積不算大,但擁有着漫長的海岸線,依山傍水,走禽游魚樣樣不差。

按理説,如此良好的生活環境,再加上發達的經濟,這種優勢之下衍生出來的美食,應該更加讓人羨慕才是。

但恰恰相反,在如此優秀的國家,所孕育的飲食文化卻顯得格格不入,引得眾人頻頻吐槽——“味道差、價格高”是大部分人對它最多的評價。

在如此發達的信息時代中,泡菜、烤肉、大醬、拌飯也成了它的標籤,就國內而言,北方地區因為生活環境相似,還能勉強接受,但對於南方朋友來講,那就難以下箸了。

雖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食文化,但偏偏只有韓國飲食的“被羣嘲”度,堪稱亞洲“第一”。

No.1傳統的意義

目前的韓餐中,雖然融入了西式做法,但更多的還是保留着“超原始”的傳統。

就拿最流行的大醬來説,也不過是“將大豆磨成泥,在未徹底發酵的情況下,連汁帶渣一起食用”。

因為發酵時間短,味道也與“常規”的大醬相差甚遠,雖説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味,如果單説口味方面,評價可能過於主觀,但這種製作工藝,的的確確是中國漢朝以前的。

No.2只認國產貨

不管是韓國本土,還是在國內的“韓式烤肉”店裏,那些烤肉的平底鍋邊沿處,總會刻着“身土不二”的漢字。

這四個字的意思為“身體和出生的土地合二為一,即在出生長大的地方產出的東西最適合自己的體質”。

所以,“支持國產”的理念,在韓國民眾間發揮到了極致:無論牛奶大米、還是海鮮醬油、只要是與吃有關的,都是以“國產貨”至上,甚至衍生發展。

單是一個“泡菜”,就能用南瓜、洋葱、檸檬、葡萄、李子等幾十種不同的食物醃製,並且還非常認真的編撰成書籍(韓國道導出版社的《我愛做醃菜》)。

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擁有了“本土特色”,但與此同時,味道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改革創新。

No.3民族自尊心

拋開“主觀性過強”的口味不談,從客觀的角度講,韓國飲食對於食材的“品質要求”還是非常高的。

但是在食物種類和製作手法上,並不算豐富而已。

不管是泡菜也好,炸雞也罷,甚至是日常引以為豪的“部隊鍋”,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圈的飲食審美中,都難以稱之為“美食”。

以這種方式維護民族自尊,未免有些用力過猛了。

——輕肥説——

説了這麼多,並非不尊重韓國的飲食文化,旨在於對其“飲食歷史”的追根溯源,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的飲食都應該得到敬重。

韓國飲食的優秀之處,就在於他的用餐禮儀和文化輸出上。

至於美食美否,那就是各有所愛了!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讓您吃個明白,吃個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