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生的前20多年裏,
我都不太清楚對夾是個什麼玩楞兒。
第一次吃它還是三年前。
為赴閨蜜婚禮趕夜車去赤峯,剛下火車就被新娘新郎以最高規格的禮遇,徑直拉到一家早餐店。
店叫啥,不記得;
店啥樣,不記得;
吃的啥,卻一點兒沒忘——
▽來自手機相冊裏不知名的小店
兩大筐的對夾+人手一碗的小餛飩,把我們幾個快30歲的人吃的啊,來之前所有的精心打扮都毀於一旦,眼裏嘴裏全是對食物的無限嚮往……
從那我才知道,跟陝西肉夾饃、河北驢肉火燒、東北牛肉火勺一樣,對夾是赤峯人引以為傲的“家鄉味道”。
而這種味道,又沒法像奶片、牛肉乾那樣説帶走就帶走,口頭描述又難以講清它的妙處,所以赤峯人很少費口舌給外地人推薦,也只有真正去過赤峯的人,才會隔段時間就想它。
一晃三年過去了,閨蜜孩子都生完了,我還是沒能再吃上一次那樣的對夾。直到今天,在砂山街上遇見了這家小店。
編輯店賊小,就六張桌,老闆娘是服務員還是大廚,從點餐到做飯到上菜,就她一人兒。
店裏統共就賣兩樣東西,一是對夾,二是餛飩,點餐卻也能整出高潮迭起的節奏——
“來個普通對夾和鹹菜對夾。”
“鹹菜對夾沒有,最近沒拌鹹菜。”
“有小菜麼?”
“沒有鹹菜,有鹹菜不就能做鹹菜對夾了?”
“餛飩要小白菜餡兒的吧。”
“嗯……芹菜的吃不?”
“沒有小白菜餡兒的了嗎?”
“有啊,不過今早拌餡兒包餛飩的時候,有點搞混了……”
行吧,反正都是赤峯老闆娘自己做的!
標準的赤峯對夾,油水和麪,外面用小米麪或者糜子面擦酥,還要另外再塗酥油,先吊爐烤制,吃前還要再稍加火烤,以保入口一刻都酥脆。
老闆娘的手藝明顯已經get到了赤峯對夾的精髓,對夾帶着細膩的油酥質感,直到拿到手心的那一刻,還是支楞巴翹、燙烘烘的。
赤峯對夾講究外酥裏軟,筷子輕挑,能看得見面已分層,而分層的多少就看廚師的手藝。
老闆娘做的對夾雖不如上回在赤峯吃的那個分層那麼多,但作為家常版,這個程度已經算是用了些心思。
內蒙古以牛羊肉著稱,但對夾裏的肉卻是燻豬肉。
我是至今也沒搞明白:個頭如此嬌小的對夾,到底是怎麼塞進去這麼多肉的?這比媽媽們包餃子餡兒的功夫還棒!
燻肉純瘦的比兩摻的貴一塊錢,不過講香,還是肥瘦兩摻的更香。
細膩的肉質熏製的軟軟的,瘦的不柴,肥的不膩,鹹香入味兒就着酥脆的外皮、分層的內裏,每一口都直掉渣渣。
放心,渣渣不會浪費,畢竟對夾下面還有一碗小餛飩擎着。
不管你要的是大餛飩小餛飩,也不論你點的餛飩是啥餡兒的,紫菜蝦皮這個標配永遠跑不了。
清冽的餛飩湯,沒啥鹹淡,紫菜蝦皮的鮮靈兒就是它的全部靈魂。大餛飩的餡兒也沒多大,水靈靈的皮兒薄薄的,跟家裏媽媽包的味道超級像。
△小白菜餡兒
△“間諜”芹菜餡兒
老闆娘是一點都沒撒謊,我果然從一碗小白菜餡兒的餛飩裏,吃到芹菜餡兒的。
像是自家人做飯時那種稀裏糊塗的勁兒,但就是這種稀裏糊塗的將錯就錯,又讓這小店多了平常餐廳裏少見的人情味兒。
正吃得開心,老闆娘又來了——
“你們不着急走幫我看下店唄,我想去對面上個廁所。”
第一次來,就被要求擔任如此重要的責任,也就赤峯老闆娘才這能這麼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