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氣候轉換的分界點,天氣由熱轉涼,早晚温差大,人體的新陳代謝開始減慢。中醫師孫德宣表示,此時起居作息和飲食上應作相應調整,如果不注重養生,可能會被身體的小毛病折磨一個冬天。
亂進補 容易“火上澆油”
俗話説“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由於夏天十分炎熱,影響正常進食和休息,所以夏天過後不少人的體重會明顯下降,因此民間就有了“貼秋膘”進補的習俗。
孫德宣表示,進補也是有講究的,不是一句“春夏補陽,秋冬養陰”這麼簡略。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如果不辨虛實、不辨寒熱就胡亂進補,會容易導致“火上澆油”,使人進補不成反上火。若上火症狀一直持續,到了冬季,老人會變得更加口乾舌燥,進一步造成身體缺水。
“尤其在氣候濕熱的閩南地區,不要急於大補,應先順應氣候的變化,遵循養陰潤肺的原則進行調補。秋燥症狀明顯的,可多食用養陰潤燥之品,如麥冬、天冬、石斛、枸杞等。平時痰多的,可多食用健脾益肺之品,如山藥、薏米、百合、杏仁等。而喘咳多痰的老人多伴有腎虛,因此也可適當食用補肺腎之品,如冬蟲夏草、蛤蚧、核桃、芡實等。”孫德宣説。
亂“秋凍” 容易凍出病痛
老一輩的人經常會把“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掛在嘴邊,哪怕氣温降下來了,他們也不會立馬添置衣物。但如果老人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秋凍,只是一味堅持少穿衣服,這樣不但不能增強抵抗力,反而會被凍出病來。
“從中醫角度講,‘秋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突然變冷時,適當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可能會生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第二層含義是‘拖延添衣時間’:晚秋可以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適當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孫德宣説。
亂泡腳 容易器官缺氧
常言道“補藥三籮筐,不如睡前泡泡腳”。泡腳不但可以去除寒毒,還可以延年益壽,但錯誤的泡腳方法,會適得其反。
孫德宣指出,適當泡腳能發揮不錯的養生功效,但特殊人羣要多加註意。例如心功能不全、低血壓、經常頭暈的人,都不宜用太熱的水泡腳。因為用熱水泡腳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肢體末端,導致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對於有心臟病、低血壓的老人來説,會增加他們發病的危險。
另外,即使是適合泡腳養生的老人,同樣要注意泡腳藥方不能千篇一律。如因心腎不交導致失眠者,適合用黃連、肉桂、酸棗仁各30克煮水泡腳,能交通心腎、安神助眠;因肝陽上亢導致血壓上升者,適合用天麻、石決明、鈎藤各30克煮水,將藥液倒在高桶內,同時泡手腳,能發揮平肝潛陽、降血壓的作用;而體弱久病的淤血體質者,則適合用黨蔘、丹蔘、黃芪各30克煮水泡腳,能活血化瘀、補益心腎。
(陳曉琨)
來源: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