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秋燥,冰糖燉雪梨夠嗎?
在久晴無雨、秋陽以曝之時,人們常易出現咽乾、鼻燥、咳嗽少痰、皮膚乾燥等津氣乾燥的見證,此即秋燥。
秋燥的發生一般集中在入秋後的9、10、11月份,是秋季感受時令燥氣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步入金秋,有效的預防及治療秋燥成為時下關心的話題。
防治秋燥,民間流傳着各種各樣的偏方,首先想到的就是“川貝雪梨”“蜂蜜白蘿蔔汁”“川貝雪梨膏”“生薑茶”等,偏方固然好,但是不加辨證胡亂使用,往往適得其反。
素體脾胃虛寒的人食用蜂蜜白蘿蔔汁、川貝雪梨膏等性質偏寒涼的食物,有可能引起胃脹、胃痛,素體火熱旺盛的人食用生薑茶等性質偏辛熱的食物,乃火上澆油,越燒越旺。再者,根據燥邪的性質,分為涼燥和温燥,顧名思義,乃秋燥偏寒偏熱之氣,假若不分陰陽寒熱,不加以辨證施治,盲目“養生”無異於慢性毒藥。
秋燥一證,先傷肺津,次傷胃液,終傷肝血腎陰,因而針對秋燥初、中、末不同階段,提出“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防治方法。
上燥治氣
上燥治氣(治肺)即病在表,治肺為主。燥幹清竅、燥熱傷肺,可出現咽痛、鼻幹、耳鳴、目赤、齦腫、乾咳無痰氣逆而喘,甚至發熱、心煩等症狀。
具體治療方案如下:
■呼吸訓練:調氣之法,引氣從鼻入腹,吸足為止,久住氣悶,口中細細吐出,再從鼻孔細細引氣入胸腹,吐故納新,養肺防秋天燥邪傷害。
■刮痧療法:以肺經、膀胱經為主,採用瀉法,清瀉肺熱,祛風解表。
■推拿療法:手法點按印堂穴、迎香穴、鼻內外牽拉法,促進鼻黏膜血液循環,保持鼻腔濕潤,預防及治療鼻炎。
■針刺療法:以肺經、膀胱經為主,辨證對症取穴,外以祛邪,內固正氣。
■放血療法:必要時可少商、商陽、大椎穴放血治療,清除燥熱。
■中藥辯證治療:辨證施治,以翹荷湯、清燥救肺湯等加減,對症治療。
■飲食指導:體質辨識,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中燥增液
中燥增液(治脾胃)即病至中期,燥傷肺胃,以治脾胃為主。肺中燥熱下移大腸,出現腹部灼熱如焚而泄瀉;或肺中有燥熱,液虧腸閉,出現腹脹、大便秘結;或久病肺胃陰傷,口鼻咽唇乾燥乏津,口渴等。
■中藥辨證治療:辨證施治,肺燥腸熱證以阿膠黃芩湯加減潤肺清腸,清熱止血;肺燥腸閉證以五仁橘皮湯加減肅肺化痰,潤腸通便;肺胃傷陰以沙蔘麥冬湯加減滋養肺胃之陰。
■針刺療法:辨證取肺、脾胃、大腸、小腸經,調節胃腸道功能,滋陰潤燥。
■推拿療法:掌揉天樞、水分、中腕、關元等穴位,理氣助運,調理中焦。
■飲食指導:體質辨識,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下燥治血
下燥治血(治肝腎)即燥熱久羈,深入下焦,以治肝腎為主。真陰耗傷,可見晝涼夜熱、低熱不解,乾咳、痙厥、口渴等。
■中醫辨證治療:辨證施治,以左歸丸、三甲復脈湯、小復脈湯等加減,滋養肝腎,潛鎮虛風。
■針刺療法:辨證取肺、肝、腎、心經,以清熱潤燥,滋補肝腎。
■推拿療法:掌推膀胱經,腎經、肝經,點揉腎俞、肝俞、肺俞、陽陵泉等穴位強筋壯骨。
■飲食指導:體質辨識,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研究認為,對燥證要以預防為主,自古以來,中醫便主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癒防復”。
許多燥證發生前,人體很長一個階段都屬於亞健康狀態,而中醫學對亞健康狀態有多種調治方法,總結為調攝情志、適度勞逸、合理飲食、謹慎起居等養生調攝之術,形成了食療、針灸、推拿、氣功、導引、內外藥物治療等調治方法。
食物與藥性一樣,也有寒温潤燥之分,故需寒温潤燥適宜,若體質上有所偏者,則宜依體質調整飲食及起居。
>>>小貼士
面對兇猛的秋燥,中醫主張“燥者潤之”,意為燥邪為病當用潤澤的方法來治療。但是,所謂的“潤”,並不是僅僅補水那麼簡單。
古代著名醫家劉河間提出燥病的具體治療方法為“補腎水陰寒之虛,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中燥熱之甚,濟胃中津液之衰”,分別點明瞭燥病治療中應重視的各個環節。
為預防秋燥病的發生,平時需飲食宜温,以陽和陰。宜食梨、芝麻、生地粥等,以潤秋燥。不宜施行吐法、汗法、以免消灼陰津。
銀耳粥
銀耳10克,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粥。適用於肺虛咳嗽、陰虛地熱、口乾津少等症狀,尤其適合中老年人在秋令服用。
梨子粥
梨子2只,粳米100克,加水同煮成粥,待粥煮好後放入冰糖50克,吃梨食粥。該粥具有良好的潤肺御燥止咳功效,可作為秋令常食保健食品。
芝麻粥
芝麻50克,粳米100克,先將芝麻炒熟後磨成細粉,待粳米煮成粥後拌入芝麻同食。適合於肺燥咳嗽、頭暈目眩、大便乾結者食用。
胡蘿蔔粥
胡蘿蔔50克,用素油煸炒,加粳米100克和水煮成粥。胡蘿蔔含有豐富胡蘿蔔素,人體攝入後可轉化為維生素A,適合於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者食用。
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取汁再煮成粥。菊花具有散風熱、清肝火、明眼目等功效,對秋季風熱型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有較好療效,對心血管疾病也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枸杞粥
杞子30克,粳米100克,加水同煮成粥。杞子具有滋補肝腎、明目補虛等功能,適合於中老年人肝腎陰虧視物模糊、腰痠腳軟等症狀。
作者:丁文芳(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中醫康復科醫師)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唐聞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