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與同學們和睦相處,但是天不隨人願,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總免不了與同學發生摩擦或矛盾。
都説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是啊,班裏有多少個孩子,其背後就有多少個家庭。當孩子與同學發生糾紛後,遇到明事理的家長,雙方很快就能妥善解決此事。但如果倒黴,遇到了蠻不講理的家長,那麼雙方很有可能就會弄得很僵。
02
今天,曦曦媽在今日頭條看到了一位家長分享的截圖,其當事雙方家長的做法簡直堪稱典範。
家長A:“親,你們家兒子在我女兒書包上寫了兩個罵人字母,這是國慶之後剛換的新書包。”
家長B:“剛收拾完小兔崽子,給我氣得夠嗆。”
家長A:“別生氣,親。孩子淘氣很正常,好好説説就行了。”
家長B:“這不是淘氣的事。”
家長A:“讓兒子答應你在學校不跟我女兒折騰就行了,謝謝啦。你真收拾他了啊?那明天會不會去學校找我女兒算賬?”
家長B:“他不敢,要真這樣就成混混了。他説今天道歉了,承諾給擦掉。我讓他明天去擦,擦不掉就用他的零花錢買一個新的。”
家長A:“我女兒不敢告訴我這事,怕我找你,她拿貼貼畫遮蓋被我發現了,但是我覺得咱們倆比較熟悉,應該告訴你一聲。”
家長B:“你告訴我是對的,有問題就應該及時糾正。”
家長A:“也有可能我小題大做了,非常抱歉。主要是剛開始看到那兩個字母,我就衝動了。”
家長B:“該説抱歉的是我,換做是我,我也是一樣的。哎,你們家孩子比較乖,我才是唐僧取經八十一難。”
家長A:“我給女兒説了,擦不乾淨也沒關係,自己在那裏畫一個畫進行遮擋就行了。”
家長B:“兔崽子正在翻箱倒櫃地找魔術海綿,他説能擦掉。明天就看他表現怎麼樣吧。”
家長A:“沒事的,重要的是以後和平相處就行了。”
家長B:“嗯嗯,他已經跟我承諾了,後續要是再犯渾,你一定要給我説啊。”
家長A:“我女兒擔心我給你説了之後,怕你兒子更折騰。”
家長B:“那豈不是助紂為虐,自己更受欺負了。告訴你女兒,勇敢地跟惡勢力鬥爭,我就是她的護法使者,有我做後台,我兒子掀不起多大的浪。”
03
該聊天記錄發到網上後,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議。有的沮喪着説:“可惜我們班家長不是這樣的。”有的點贊着説:“都是明事理的媽媽,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差。”有的佩服地説:“兩位明事理的媽媽,給我上了一課。”
都説教育無小事!是啊,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學之間發生了糾紛,家長如何處理也的確是一門學問。曦曦媽建議,我們最好牢記以下幾個要點——
(1)拒絕情緒化。
孩子放學回家,一看見家長就可憐兮兮地告狀,見此情形很多父母就開始萬分悲憤,巴不得立馬“手刃仇人”。
當孩子遇到了難事或者受到了欺凌,我們仔細聆聽孩子的傾訴很重要,但是過於惱羞成怒的情緒化作風,卻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示範。做父母,一定要有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潛移默化裏教會孩子正確處理情緒,又或者正確應對各種矛盾。
(2)最大限度還原事情真相。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後,我們不能僅聽孩子單方面的説辭,就找對方家長對撕。要知道,很多時候一個巴掌拍不響,有可能你的孩子義正言辭説所有過錯都是對方挑起的時候,實際上有錯在先的,很有可能就是你自己的孩子。
在處理孩子與同學之間的矛盾時,我們一定要收斂鋒芒,本着還原事情真相的態度,先友好地與對方家長進行溝通。將兩個孩子的説辭進行比較,然後判定孰是孰非。
(3)當好一個公正的判官。
為何會滋生蠻不講理的家長?其實就是他們自欺欺人的一種做法罷了。
當自己的孩子的確有錯的情況下,我們一定不能避重就輕,把自己孩子的錯誤忽略不計,卻對別人孩子的錯誤進行無限放大。
在處理孩子與同學之間的矛盾時,家長的身份就猶如一個法官。孰是孰非,一定要論得明明白白,這樣孩子才能看到自己錯誤的地方在哪裏,後續也好去改正。而如果我們習慣性把所有過錯怪到別人身上,那麼你的孩子將來也只會是一個毫無擔當的人。
(4)好好説話,切記得理不饒人。
孩子與同學之間發生矛盾和摩擦,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其實孩子在發生矛盾的當天,可能會怨聲載道,但其實事後孩子又會很快忘記了以前的不愉快。而恰恰是家長,由於愛子心切,常常容易把事情的後果誇張化。
不管是自己的孩子惹了對方孩子也好,也不管是別人的孩子惹了自己的孩子也罷,我們都應該好好説話,畢竟同在一個班級,抬頭不見低頭見,弄得太僵大家都難相處。
————
您的孩子多大了?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您遇到過一些怎樣的家長呢?歡迎來跟曦曦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