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在這裏看到您的身影,養生大家並不陌生,但如何養生,如何使我們的身體達到平衡點,這其中的方法最為關鍵,那麼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學習如何養生。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適應現象。
中醫上有“動汗”和“靜汗”之分。
出汗是平衡身體的電解質和酸鹼,同時也是排毒的一種方式。
身體某些部位,異常出汗,需警惕是“病態”。
1、半身汗——腦梗
身體一邊出汗一邊不出汗,俗稱“半身汗”。
半身汗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
半身汗,大都因“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多見風濕或偏癱者。
若老人出現半身汗,則可能為中風先兆,切莫忽視。
2、手心出汗——脾胃
手足心多汗,一般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
《傷寒明理論》指出,“多由脾胃濕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
手足心多汗,且伴有手腳心發熱、口咽乾燥等,多屬陰虛有熱。
若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燥便秘所致的實熱證。
3、腋下汗臭——肝臟
雖然汗一般都不好聞,但也不會特別臭,如果臭味明顯,要注意肝病的可能。
有肝病的人,排出來的汗帶有臭味。
同時,他們所穿着的衣服,會有黃色的汗斑、小便也會赤黃。
4、鼻子出汗——肺臟
如果平時鼻子愛出汗,説明你肺氣不足。
肺氣不足多由寒温不適、久咳傷氣、勞逸不當所致。臨牀表現為:少氣乏力,稍有勞作則氣喘吁吁,呼吸氣促。
5、盜汗——腎臟
睡着後出汗在中醫中叫“盜汗”,盜汗是腎虛常會出現的症狀。
夜間盜汗多見於腎陰虛的男性,一般是出現在半夜,汗液佈滿胸部、背部、大腿,汗量大,醒來汗止。
6、頸部出汗多——內分泌
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健康有道,養生有方,做好以下幾件事,健康與你相伴!
一、勤梳頭
日梳三遍頭,百病全消除。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諸陽之神氣皆上會於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於腦,頭為精明之府。”
人體之重要十二經脈,以及幾十個穴位都匯聚在頭部,經常梳頭可促進全身的血液的循環,調節人體的神經細胞,延緩細胞的衰老,有利於提升記憶力,消除疲勞,調節失眠,治療頭痛眼暈等。
尤其是中老年人,常梳頭可促進睡眠,延緩衰老,預防白髮,耳鳴,可防止老年痴呆等疾病的發生。
二、常常吃點粗
現代人飲食可以説是越來越精細,但是飲食太過細緻,容易導致便秘,不利於腸道健康。
粗糧中,含有的粗纖維,吸收膨脹後,可潤滑腸道,以糞便的形式,裹着腸道毒素排出體外,不給身體留下熱量。
研究發現,每天攝入35g以上的粗纖維,可使結腸癌的發生率降低40%,並且 粗糧中的膳食纖維還可以預防血脂過高。
三、喝點保肝茶
茶水保肝,是一種較為直接,有效的辦法。
喝茶是我國傳統的一種養生方式,並且針對不同的需求,要用不同的茶飲來解決。
除了傳統茶,還有一些草藥茶,可以作為代茶飲,中醫認為,養肝等於養命。
平時可以常飲婆婆丁苦苣茶泡水,養生的效果更佳。
婆婆丁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歸肝經,擅於清肝毒、降肝火。現代研究發現,婆婆丁可拮抗內毒素所致的肝細胞損傷,解除內毒素的毒性作用,增強肝臟再生能力,保護肝臟。
此外,婆婆丁可預防急慢性酒精性肝損傷,具有降低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的作用。
苦苣,原產自歐洲,也是藥食兩用植物,歸肝經,其保護肝臟作用很強,可加速肝細胞的修復速度,起到保肝作用。
將二者相互進行搭配,日常可以保肝護肝,修復肝臟細胞的損傷,並且二者搭配還會起到降尿酸的作用。
四、多運動
對於養生、健康來説,運動是最重要的一點!
長期久坐不運動,會引發消化不良,容易引發痔瘡,便秘等問題,還會使脂肪下移,轉到肚子以及臀部。
而多運動,會使體內新陳代謝加快、增加免疫力,預防肥胖,也有效的預防“三高”、脂肪肝、以及心腦血管等疾病!
日常生活中,飯後散步、跑步、游泳、騎車、登山、打球、跳舞等各種運動,都非常適合大眾,且運動也常常會給人帶來快樂,是一種非常健康的行為。
五、習慣泡腳
古人講:“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
腳也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腳上有眾多的穴位,經絡,經常泡腳,可刺激全身的血液的循環代謝,提升身體的陽氣,提升免疫力。
泡腳可緩解四肢疼痛,手腳冰涼,風濕等,有助於睡眠,放鬆心情,延緩人體的衰老。
六、勤曬太陽
曬太陽,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可以促進身體中維生素D的產生,而維生素D又可以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這樣就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並且,常曬太陽有助於人體殺滅細菌,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
曬太陽選擇陽光不強烈的時段,以防曬傷。
一般來説,生活中,若問題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所謂健康養生,關鍵是健康養生需要如何做到。瞭解清楚健康養生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喜歡就關注我吧,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