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曾説:
“人總要老的,但要儘量使自己老得慢一些。”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拼命往前跑,
想去攀更高的山,去看更美的海。
可有沒有想過,老了以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當我們老了,
就去找一座鄉間小院,
抬頭山川田野,低頭籬笆鮮花。
不用再顧慮那些煩瑣世務,
只是慢下來,去生活。
擇一處好山好水的村莊,
擁一座小院子,幾間屋舍,
一起打理庭院,一起賞花觀魚。
互相開着玩笑,以最舒服的姿態相處。
或者就各忙各的,
到飯熟時,喊一聲就好了。
《桃花源記》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大概就是最好的伴居狀態。
在美國德州,就有這樣4對空巢老人,寄身荒野,兒女缺席,但他們卻絲毫沒覺得自己晚景淒涼。
他們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推開門就是好朋友,打開窗便是山川河流盡收眼底,好不愜意。
原來,這4對老夫妻是20年的好友,年輕時為家庭、事業奔忙,終於退休了,便約定一起“伴居養老”。
這樣的“伴居”,是一種"搭伴養老"。
擇鄰而居,志趣相投:
喝茶,種菜,散步,養花、聚餐、旅行。
相互照應、相互關心。比起住在養老院裏,單調乏味的生活,這樣的日子真是令人豔羨。
變老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
但是我們可以在變老的路上,過的更美好。
如果可以,老了我想和你們呆在一起養老,
老得自由,老得瀟灑。
美國德州四對夫婦“抱團養老”的故事,啓迪着全球的老人:
愛人在身邊,朋友在隔壁,
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在杭州,有個叫共同家園的地方,
退休的老夫妻們可以在這裏擇鄰而居。
屋子前就是一汪清泉,背靠深山樹林,逛莓園、挑野菜,遊農場,這樣的日子極美。
在中國台灣,有幾個好朋友在50歲時,組成一個“夏瓣生俱樂部”。
因為人生有如春夏秋冬,他們希望自己中年以後的生活,能夠像夏天的花兒一樣燦爛。
於是,他們在台南尋了一處地方,建了一棟養老公寓。
季羨林説人老了有十忌,其中有三:
思想僵化、不服老、自我封閉。
所以,不要認為老了就會被社會拋棄,也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無論多少歲,“你還是從前那個少年。”
一壺茶憶紅塵過往,一杯酒敬往後餘生,
即使步履蹣跚,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愛。
三五好友,伴居養老,
一起種花、下棋、寫字……
偷得清閒,過着神仙一般的日子。
光陰會帶走我們的青春,卻帶不走我們的夢想。
摩西奶奶78歲開始畫畫,80歲辦展,101歲獲總統點贊。
只要你想,人生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圖文采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