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梅雨時節,你是不是覺得哪裏都濕漉漉的,甚至覺得自己平時看的書都有點變黃了,還有一種黴味呢?現在我們可以在家裏面開開除濕機去濕防黴,然而,古代沒有空調除濕機,一些書本字畫也保存的很好,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古人很聰明,早就想到了如何保護書本字畫的方法了,這些方法真的很nice,值得我們傳誦至今。
第一步:紙張、墨汁、印泥的防濕防黴
紙張書畫的耐久性首先取決於製成材料本身,製成材料包括紙張、字跡用墨和印泥。在長期的實踐中,古人對這些積累了一些很nice的做法,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做法呢。
01藥物處理紙張
在如何保護書畫紙質上面,古人首先想到的是書寫繪畫的紙不易破壞,那麼為了防蛀蟲並且改善紙張的性能,他們會用藥物來處理紙張,這樣就可以到達防黴防蛀防濕的目的。
舉個例子,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就將紙張浸漬在黃蘗溶液中,晾乾後再用於書寫,故書卷又有“黃卷”之稱。黃蘗是一種開黃綠色小花的芸香科落葉喬木,小檗鹼是其主要成分,這個成分最大的作用就是對付蛀蟲, 同時對細菌等微生物也有抑制作用。
如此,被黃蘗溶液浸泡過的紙張本身就會有防黴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還能殺蟲呢。
發展到後來,古人發現除了可以用
黃蘗
溶液浸泡紙張,也可以用雄黃來處理紙張,效果是一樣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雄黃本身是檸檬黃的顏色,有時候可以用來覆蓋寫錯的地方,有糾正錯誤筆跡的作用。
在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中,就有記載雌黃滅誤刮洗、紙貼和粉塗的改錯法。
另外,古人為了改善紙張的性能,還發明瞭塗布技術。
什麼是塗布技術?簡單的概括就是將一種白色礦物質細粉用膠之類的粘合劑均勻地塗抹紙張。這樣做的好處無非有兩個:一是可以使紙張從黃色變成白色,更美觀;二是這種白色細粉本身就有平滑紙張、減少紙張透光度,還能增強紙張的吸墨性。
從對紙張的處理上面,就可以看出古人的用心之處。其實對於我們現在紙張的製作也是有一定的啓發作用的。
比如,現在市場上面就有一些專門的防黴紙出售,這類紙張的生產工藝中就會添加一些化學防黴的材料。可以説,這種想法就是從古人那邊借鑑過來的,很nice。
02麝香處理墨汁
《文房四譜·墨譜》載:東漢末年造墨時加入的是丁香、麝香、乾漆、紫草末或秦皮末。南唐制墨的配方是加入珍珠、玉屑和龍腦。
古人繪畫寫字用的最多的就是墨汁,墨汁在古時候的主要成分是墨是煙料、動物膠和一些特殊輔料。中國古代制墨工藝之精湛,堪稱一絕,不同時代墨的製作方法有所差別,添加的輔料也有所不同。比如,
清代內務府墨作造墨供給皇室使用,不同墨種添加的輔料也不同。
古人常用的有硃砂墨,
硃砂是古代方士煉丹的主要原料,也被用作顏料、墨汁和藥劑的製作。硃砂墨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墨汁顏色醇厚不易掉色。
第二種常用墨汁叫獨草墨,
它在製作的過程中一般是:燉膠用白檀香十二兩、排草八兩、零陵香八兩,要知道白檀香本身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濕。
第三個常用墨叫三草墨,
其製作工藝就更加複雜了,相傳是:“熬水,用白檀香十二兩,排草四兩,零陵香四兩”,基本上獨草墨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無論怎麼改進制墨工藝,其中有一樣東西是一定要加的,就是麝香。
麝香在古代是一種很珍貴的藥材,而將麝香添加的墨汁中一方面可以防黴,另一個也是讓墨汁有“香氣”,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説的墨香味。
現在墨汁的製作,主要用的是碳素的成分,雖然碳素也可以使墨汁在紙張上長久保留,但是卻少了古人用墨的韻味,似乎感覺少了那一抹書香味。如今,有一些傳統的手工墨汁,還是會遵循古時候的制墨技術,這就叫文化傳承。從古人對墨汁的處理中,就能更深深地感受到古時候的智慧。
03添加硃砂保護印跡
看古代的書畫作品,除了紙張、墨汁以外,古人還會用印來作為自己的作品的憑證,印跡也是古代書畫作品上常見的字跡。
印泥最早是用水調和硃砂而成,但時間一久,硃砂易從紙上脱落,比如南宋時用蜜調硃砂,雖比水調的耐久,仍會脱落,後來到了元代,大規模地開始用油調硃砂,這樣印跡就能更長久地保存下來。
古人最常用的印泥叫“八寶印泥“,相傳是在康熙年間開始生產的。
””漳州八寶印泥有高檔、中檔、低檔三個檔次,是位於閩南歷史文化名城漳州的三寶之一,是中外書畫家酷愛的珍品。它是以珍珠、瑪瑙、金箔等多種珍貴材料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製而成的。享有"印紙則桃花欲笑,鈴朱而墨韻增輝"的讚譽。
印泥中添加硃砂,並配合以珍珠等材料,這樣既能保護印跡,又能
是
印泥的顏色紅潤不突兀,從色澤上讓人看得很舒服,同時在書畫作品中又不顯得突兀。
至今,漳州八寶印泥廠仍在生產,以其夏不吐油、冬不凝凍、色澤鮮紅、芳香撲鼻等優點而享譽中外。
被藥水浸泡的紙張、麝香處理過的墨汁,再配上添加硃砂的印泥,這樣就能從書畫作品本身上面,起到了保護作用。這樣處理過的書畫作品不易被濕氣侵蝕,能夠防蟲防黴。我們説古代書畫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經過百年時間,畫跡清晰可見。
第二步:裝潢、修裱過程中的防濕防黴
在古時候,一副字畫完成以後,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對其進行裝潢,所謂裝潢就是給書畫文字作品進行裝裱,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是為了讓這個作品能長久保存,不損壞其原貌。
一般在進行裝潢時,採用如書匣、函套、包角、夾板等進行保護殼的製作,在用漿糊等密封保護殼,這兩個換環節缺一不可,再配上相應的季節,從而對書畫作品起到了很好的防黴保護效果。
01保護外殼的製作
古人為了追求精美、厚重及更好地保護藏品,會給書籍和檔冊裝上外殼。
不過,古人認識到在追求美觀和大氣的同時,也要注意防黴。
相傳明代周嘉胄收藏的碑帖冊頁就從來沒有被黴菌侵蝕,功勞全在製作的硬殼,製法是:
“糊用
白芨
、明礬,少加乳香、黃蠟,又用花椒、百部煎水投之,紙用秋
闈
敗卷,純是棉料,價等劣紙,以之充用,可謂絕勝。間用金膏紙,擇風燥之候,用厚糊刷紙三層,以石砑之,疊疊如是,曝之烈日干。以大石壓之聽用,其堅如木,但裝者艱裁,而可永無蠹蝕脱落等患。”
由這段話,可以得出古人在裝裱字畫的時候,在裝裱材料的選擇上面,本身就會選取一些能夠吸濕除黴的材料,比如棉製品墊在書畫作品的下面,就能夠明顯的看出來這一點。另外,用大石壓着,也是為了防止濕氣的入侵。
另外,古人認為收藏書畫的匣子內,不能塗油漆,不能糊紙,而且四五月的時候,要將書畫作品晾曬後,再放入匣子內,還要把匣子放在高處。種種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防黴防潮濕,保護作品。
其實,將紙質文獻裝入殼內可以隔絕空氣中的水分,避免其泛潮起黴。此外,還能避免它與灰塵直接接觸,而黴菌孢子常常附着在灰塵中到處傳播,落在書頁上,如遇温濕度適宜,就會生長髮育,將它放在匣或套內就降低了感染黴菌的幾率。
02藥物漿糊的使用
漿糊是裝潢和修裱過程必需的粘接劑,其質量的好壞同樣會關係到紙質文獻壽命的長短。
古人發現使用普通的漿糊容易使文獻遭受損害,因為其中的澱粉及少量的蛋白質、無機鹽等是蛀蟲和黴菌的營養物,在高温高濕環境下,很容易生蟲長黴,於是經過慢慢地探索,發明了藥物漿糊。
最早創制藥物漿糊的是唐代張彥遠,他指出
:“凡煮糊,必去筋。 稀緩得所,攪之不停,自然調熟。餘往往入少細研薰陸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
可見,張彥遠注意到為了防蛀蟲要去除麪粉中的麪筋,且加入少量薰爐香。
清代週二學《賞延素心錄·糊法》載:“用陳天水一缸,以潔白飛面入水,水氣作酸,再易前水,酸盡為度。既曝幹,入白礬少許,和秋下陳天水,打成團,入鍋煮熟。傾置一缸,候冷,浸以 前水,日須一易。臨用入磁攢,千杵爛熟,以前水勻薄,大忌濃厚。”
週二學認為,在制糊時要用存下來的雨水浸泡麪粉,防止變酸,然後不停換水直到將酸味去掉,曬乾之後加入白礬,再加入秋天存下的雨水打成團,在鍋中煮熟。等冷之後,加入之前浸泡麪粉的水,每天一換,等用時搗爛,加適量的水稀釋煮熟。
雖然每個時代有不同的配製方法和注意事項,但細究之,其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去除麪粉中的麪筋;二是添加防蟲防黴的藥物。用今天的眼光分析,這兩個目的都是有科學依據的。麪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將之去掉能夠增加漿糊的保存時間,減少使用後文獻滋生蟲害和黴菌的可能性。
03裝裱季節的選擇
季節的交替和天氣的變化,影響着紙質文獻裝裱的效果。
古人關於裝裱的季節,總結了一些經驗。 比如,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佳候》中指出:“已涼天氣未寒時,是最善候也。未黴之先,候亦佳。冬燥而夏溽,秋勝春、春勝冬夏。夏防黴、冬防凍。
古人認為一年四季裏面,只有春天和秋天是適合裝裱的
世界
,
因為夏季比較潮濕容易生黴,冬天又比較乾冷會使漿糊結冰失去粘性。這種對季節的細緻觀察,也顯示出了古人在保護書畫作品上面智慧的一面。
根據季節來裝裱書本字畫,並選用好的裝裱材料及漿糊,就能夠對書本字畫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不得不説古人在這方面的做法也是很nice的。
第三步:收藏過程中的防濕防黴
如何收藏好書本字畫,對於書本字畫的保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步驟。
所以,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在收藏過程中認識到水分是黴菌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對其繁殖和生長有極大的影響。所以一定要防止水分入侵,古人意識到多翻動書籍就能夠做到除濕,也意識到在翻閲過程中要防止手汗、頭汗等玷污書本字畫。
01書本字畫的擺放有規矩
書櫃就是最常見的保護用品,就能夠對書本字畫起到防黴防濕的作用
,比如明清皇家檔案館中,皇室用的是樟木櫃,樟木可以防蟲蛀、防發黴,對檔冊、書籍等收藏品具有很好的保護功能。古人意識到在整理書本字畫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它們之間有間隙,不能太緊,因為這樣就能加強空氣流動,防止黴菌的產生。
平時要注意對書房書庫的通風,時間的長短要根據季節的氣候來安排,不能肆意妄為。比如在葉德輝《藏書十約·收藏》結合南方氣候的特點,指出收藏時的注意事項:
“春夏之交,宜時時清理,以防潮 濕。四五月黃梅,或四時久雨不晴,則宜封閉。六七月以後至冬盡春初,又宜敞開。”
當然,古人還指出裝具底層不可放置紙質文獻,而且還需要在裝具下面堆放一些吸潮劑,防止濕氣向裝具內侵襲。
在這種環境下保存的書本字畫一般不太容易被濕氣侵蝕,也不容易發黴。
02不洗手、手汗太大不可以翻閲
古人注意到,在對書本字畫的保存和使用過程中,如果不恰當地欣賞或觸摸都會使紙質文獻受損。
所以,一般來説古代人的書本不會像我們現在人一樣接來接去,想要欣賞,只能到固定的地方來欣賞。另外,在欣賞的過程中,要防火防風,還要有好的翻閲習慣,不可以不洗手就亂翻書,或者習慣性沾着唾液翻書,這些都是被禁止的。
這些要求雖然很多,但都能對對書畫進行長久保存,
“正餐飲唾涕,不洗手”
不可觀書畫,是為了避免書畫因沾上飯渣、唾液、手汗而受潮生黴。用手觸碰文獻,難免會使其沾上手汗,如果在夏季,頭汗也會滴至其上。
今天在取放、檢查或閲讀珍貴文獻時,要求工作人員戴上清潔的白色軟質手套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手上的檔案黴菌菌體和孢子多,而且手印上的汗液和脂肪也是檔案黴菌良好的營養物質,如果用手直接接觸檔案,就會給檔案造成污染。
所以,為了更好地保護檔案,利用者在利用檔案時也應避免用手直接接觸檔案,有條件的檔案館、室可以利用複製件和縮微品等代替原件利用。
03選擇合適的季節晾曬和翻動書本
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説:“江淮已南,地氣卑濕,五月上旬連下旬尤甚。月令土潤溽暑,是五月中氣,過此節已後,皆須曝書。”
也就是説江淮以南是在夏至之後,一定要曝曬文獻。
唐宋至明清,官方比較重視藉晾曬保護藏品,甚至當做一項文化活動來搞。晾曬不僅能夠去除蠹蟲和黴菌生長髮育需要的水分,而且陽光的熱能可以破壞黴菌的細胞組織,如此黴菌的新陳代謝活動受阻,直接威脅着它的生存。
此外,曝曬文獻就需要對之搬動、翻動、安放,雖然整個過程難免錯亂、牽扯和玷污,卻可以去掉部分灰塵和黴菌孢子,從而起到預防有害微生物的作用。
古人認識到翻動紙質文獻能夠防黴。
民國時期,成都嚴雁峯和嚴谷聲父子經營的賁園書庫是當時當地著名的藏書樓,庫外有敞房三大間,屋中端坐七、八人用手不停的把書一頁一頁的翻動,側面書籍堆如小山,一年四季都是這個單純動作。這是保護書的方法,可以防止蟲蛀和黴變。
利用或專門翻動是一個翻、抖、掃、擦的過程,不僅可以減少紙張中過高的含水量,而且能夠除去灰塵、蟲卵、黴菌孢子,從而起到防蟲和防黴的作用。儘管翻動會使紙質文獻上沾上手汗,但如果能夠做到翻前洗手,這種損害還是能夠降低到最低限度的。
總結:
以上,便是古人在保護書本字畫上面,如何做到防濕防黴的幾個措施,不得不讚嘆中國古代人的智慧。這些措施都有效地防止了濕氣、黴菌對書本字畫的破壞,使得古代的書本字畫能夠保存至今,讓我們現在能夠觀賞到,真的很棒。
當然,這些措施也是有弊端的,比如過度的晾曬使紙張和字跡的內部結構、性能產生一定的變化,對紙質文獻耐久性有不利的影響;翻動雖然能夠除去蟲卵、黴菌孢子,卻也容易沾上手汗。然而,這些弊端都是可以原諒的,因為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除了藉助自然力量,沒有其他辦法除濕、防黴,人們只能按照“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原則做出這樣的選擇。
本文參考:《中國古代造紙術》、《制墨工藝》、《中國篆刻與用印》等圖書;
需要説明:本文中所採用的圖片均來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特別注意:喜歡請關注我,幫我點贊、分享;
@奧小捷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