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炎陵縣水盤公路,烈日當空,張愛平和老伴何仁秀在清理一處小的泥石流。這裏地勢險、環境差,塌方、泥石流猶如家常便飯,但他們用汗水和生命保障着這條公路的暢通。(圖/文 湖南日報 李健)
夫妻倆是株洲炎陵縣交通運輸局下屬的養路公司員工,張愛平今年58歲,從18歲開始養路,幹了40年,何仁秀今年56歲,結婚後和丈夫一起幹了33年。路人常説,他們夫妻是一輩子只幹了一件事——養路,一輩子就做了一種人——養路工。圖為一輛貨車經過一處急彎。這裏是株洲最南邊通往江西的唯一通道,地勢險峻,道路崎嶇,人跡罕至,有株洲的“天路”之稱。
原來的養路工人在這裏堅持不過兩三年,最短的只呆了3個月,但張愛平、何仁秀夫婦從1999年初開始在這裏,一干就是16年。張愛平説,在這條公路上工作,看着公路變化成現在的樣子,對這裏充滿了感情,他們愛路如命。圖為二人用石頭擺放在危險路段,作為安全提示。張愛平説,這裏是水盤公路最高路段,海拔有1400多米,路面經常有塌方。
早上6時許,張愛平和老伴何仁秀在生火做早晨和中飯。今年初,他們曾光榮登上“中國好人榜”,被授予“愛崗敬業好人”。
左邊在洗衣服的是張愛平的母親。他説,母親今年有81歲,她一個人在老家不放心,2012年便把母親也接到了公班房一起生活。“母親也很支持我的工作。”
早上7時許,張愛平一邊開車一邊跟記者説,這條路沒有一處是直路,全長39.7公里,有3個90度的“死彎”,163個大彎。行車的司機常説,走這段路,手裏的喇叭要按個不停,腳裏的剎車與油門要交換不停,眼睛和耳朵要時刻注意,因為路都是從石縫鑿出來,基本上都是臨崖路,有炎陵縣的蜀道之稱。
張愛平舉着鏟子笑説:“這一年養路下來,大約鏟子要用壞4把、鋤頭1把,平均一天一把掃把。”
何仁秀拔掉公路邊的雜草。她説,除草也是養路中的一部分,每年分別要在5月初與9月初進行一次整條路的大除草,全部弄完需要約一個月時間。
張愛平指着一塊公示牌説,這是前幾年縣交通運輸局立的,上面有他的電話。如果有路人遇到困難或迷路,都可以打這個電話。
張愛平在清理一處排水溝。由於實行的是路段承包制,每人月薪僅2000多元,有時若忙不過來,請人的工錢也是在這工資裏支付。
張愛平説,路邊好多水溝裏的水都是可以直接飲用或是清洗,“説不定比你平時喝的礦泉水還甘甜可口”。
為了養好路,確保公路暢通,張愛平、何仁秀夫婦都是帶飯上山,餓了就吃幾口冷飯。長期的“野外”生活,夫妻倆也練就了一副“牛腸馬肚”:吃冷飯、直飲山泉水從不鬧肚子。
“昨天經過這裏時還沒有看到路上有石塊,這又是剛剛山上掉下來的”,張愛平説。不管是晴天還是下雨,一路上總是有石頭從山上掉下來,防不勝防,所以他們每天都要來清理。
懸崖上掉石頭與泥石流常常不期而至,光塌方每年大小不下60次。
2012年修建這個石墩時,他們夫妻倆也參與了其中的粉刷工作。何仁秀回憶説:“當時他們倆每天粉刷約50個,刷了大個半月。”
一位老鄉開車經過,新買的車,喇叭卻不響了,老鄉看到張愛平後請他幫忙查看。原來是因為道路彎太多,喇叭需要一直按,燒壞了。“我的車都換了兩個喇叭了”,張愛平笑着跟老鄉説道。
張愛平在一處加油站購買汽車要燒的柴油。他在2011年時自費買了這輛小貨車,平時維修、年檢、郵費等開銷也都是他自己出。張愛平説:“每天這樣跑,平均一個月燒柴油都要七百多元。”
這棟房子就是張愛平、何仁秀臨時住的公班房,由炎陵縣公路運輸局所建。張愛平説:“兒子和女兒都有在公班房裏生活過6年,可以説都是在這裏長大的。”
張愛平和從家門口經過停車加水的王師傅閒聊。張愛平説,因為這裏道路海拔都較高,附近也沒有什麼居民,許多經過的車都缺水,於是在2011年,張愛平自費投資2600元修建了這個加水設備,經過此處需加水的每輛車收取2塊錢維修費。
張愛平在公班房前維修鋤頭。2008年的冰災期間,這間公班房發揮了重要作用,因附近方圓2裏都沒有一户人家,公班房成為這條“天路”上的救助中轉站,成功地救助了上百個途經的路人。
張愛平在公班房附近種植了一些花果蔬菜。由於做了全職養路工,100多公里外的老家田地也都沒有再耕種,平時要吃的大米和肉都要去集市買。
由湖南省公路管理局頒發的“優秀養路工”榮譽證書是張愛平所有獲獎證書中最讓他們夫婦感到自豪的。面對榮譽,張愛平甚是坦然:“我只做了應該做好的事,卻給了我這麼多、這麼高的榮譽。”
他們用執着選擇、默默堅守、無畏奉獻演奏着一曲曲不尋常的養護之歌。曾有記者問張愛平:“在這裏自然條件這麼惡劣,你兒子、女兒都在長沙開公司,你為什麼還要堅持下來?”張愛平説,從選擇幹這一行開始,他們夫妻就愛上了這個職業,在這條路上幹了16年,他們對這裏已經有太深的情感,它就像是他們的孩子,讓他們割捨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