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60多天,中午十一點半到下午兩點半這“午休”點,他都會在光與影背後用皮影做RAP秀。
因為一晚上可以掙十塊錢的誘惑,28歲的秦禮剛成為了一名皮影戲藝人。一晃40多年過去,除了除夕,每年360多天,中午十一點半到下午兩點半這“午休”點,他都會在光與影背後用皮影做RAP秀,到現在他的皮影戲演出達到15000場。(侶行記藝 阮傳菊/圖 雷虎/文)
上午十點半,在湖北雲夢縣夢澤皮影戲館門口就停滿了各式“豪車”--老戲迷們騎着自行車、摩托車、電動三輪車從小城的各個地方趕過來。
皮影戲館就設在秦禮剛家堂屋。一百平米的大堂內,戲還沒開場,早已坐滿了戲迷。戲迷們很耐心地坐在長凳上,端着茶杯望着堂屋正中央那塊白色的幕布發呆,或者打牌、睡覺等待當天皮影戲的開始。
馬上就要開演,秦禮剛一邊與筆者交談,一邊還在不緊不慢地收拾着抽屜裏的物件,完全沒有要為馬上就要開始的皮影戲化妝、準備的架勢。“化妝?,那是多此一舉,我只站在台後。準備?沒那個必要,戲我信手拈來!”秦禮剛自信的説道。臨開場前五分鐘,秦禮剛才端着茶杯下樓。
秦禮剛從長凳間的縫隙擠進後場,推開木門,懸空掛在繩索上的紙人、紙馬早已嚴陣以待。秦禮剛站上幕布後面的木台,手在那些紙人、紙馬上一拂而過,如同出征的統帥沙場秋點兵。
急促的鼓點突然敲響,一位老者懷抱一把簡陋的二胡,周身環繞着鑼鼓--他是皮影戲班的配樂。一般的皮影戲班,要二胡手、鼓手、鑼手各司其職;前台演唱、操縱皮影者各就各位。而云夢皮影卻只要配樂一人,配樂和操縱皮影者配合得當就可以了。“其實,以前雲夢的茶館多,皮影戲班被邀請去表演,茶館場地沒那麼大,只能壓縮成本,皮影戲班也就只能輕裝上陣囉。”老秦説道。
配樂一聲鑼響,皮影一出,掌聲雷動,這戲也就開始了。
案前擺着一本上演劇目的劇本,寫滿了各式記號。戲已經開場了半個小時,但攤開的筆記本也未曾翻動一下。秦禮剛基本上是脱稿表演,短則十來分鐘,多則半個小時才瞟一下筆記本。筆記上只有故事大綱,怎麼唱得自己發揮。每一場演出,秦禮剛都集編劇、導演、演員為一身,所有的表演都是即興的。唱皮影不僅需要高超的演唱功底,還要有強悍的體力和應變能力。
秦禮剛對自己的嘴皮子功夫很自信:“我從小就愛看皮影,立志當個皮影藝人。”“現在人當皮影是老古董,但在那時我們雲夢農村,唱皮影卻是件時髦的事情,是做角兒,就像現在當歌星!”秦禮剛説着。
一牆之隔,一邊是戲者,一邊是戲迷。唱皮影戲時,他們是表演者和觀眾,皮影戲結束後,他們就是親密無間的鄰里。
皮影戲要表演三個小時,因而在表演期間,有不少揹着泡沫箱賣糕點、饅頭的小販光臨。看到誰從小販處買了饅頭,就有一位拎着銅壺的老太太走過來向他遞一杯茶水,老太太便是秦禮剛的夫人。小小的皮影戲館,是電影院和茶館合體。30年來,小小的皮影戲館,成為小縣城老人不可或缺之所。
秦禮剛的皮影館選擇在中午開演是有原因的,以往,每逢有婚喪嫁娶,逢年過節,各戲班子就會被請到各個地方表演。城裏大户人家,會請崑曲、京戲班;村裏人窮,請不起這些大戲班,那就請皮影戲。一個演唱,一個配樂。兩人把傢伙往貨架中一放,就可以走村串巷了。30年前,老秦為了遷就進城務工的鄉親,選擇在他們午餐時間表演。30年後,鄉親們為了遷就秦禮剛,把自己的午餐搬到了秦家戲館。在這裏,戲者和戲迷是共生關係,相互遷就,一起慢慢變老。
三個小時的皮影戲轉眼結束,戲迷們紛紛起立鼓掌,皮影謝幕後許久還不願離去。秦大媽守在門口收票,來客茶錢和戲錢加在一起,每人只收兩塊。
秦大媽在收完票後上樓給老秦做午飯;秦禮剛從後場出來拿起掃把,和年過八旬的母親一起打掃劇場。秦大媽算了算當天的票房,差不多三百塊。戲班每年在全國各地還有幾十場商業演出,這對於一個小縣城的家庭來説,足夠了。所以秦家的“夢澤皮影戲館”30年不衰,老秦家對現在的生活也非常滿意。
秦禮剛的皮影戲,內容多來自《三國演義》、《水滸傳》、《七俠五義》等傳統文學作品,但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即興演義,他常把時事新聞,生活日常都融入其中。秦禮剛的皮影劇目達到兩百多種,每一種劇目又有若干出,所以,秦禮剛的皮影戲能連演五年,每天都不重樣。即使是鐵桿的戲迷,也不知道秦禮剛的葫蘆裏唱的什麼戲。
看不懂秦禮剛皮影唱什麼戲的,還有皮影專家。秦禮剛從繩索上取下了一隻皮影,是紅臉、長鬚、丹鳳眼的關二爺,這關二爺卻讓皮影專家看不懂。“摸摸看,這關二爺和你以前見過的皮影戲班裏的有什麼不一樣?”秦禮剛把關二爺遞到筆者面前。眼前的影人,臉上的神態栩栩如生,衣服線條和造型有京劇神韻,但影人摸起來完全沒有皮質的肌理。皮影影人是用風乾的驢皮製成,因而得“皮影”之名,但這關二爺卻是塑料做的。
下午三點半,秦禮剛才吃完午飯,趁着光線還亮,拿出一張塑料板和若干紙片趕工製作皮影影人。他先在紙片上用鉛筆畫出了兩個人物造型,一個是一位穿着制服的交警,一個是頭戴鳳冠的孫大聖。剪出人物後,他把紙人貼在塑料板上,用特製的拳刀把人物造型在塑料上一一勾勒出來。
“為什麼皮影一定得驢皮做?古人用驢皮,只因找不到更好的材料。如今雲夢縣沒人養驢,如果去北方收驢,成本巨大。更重要的是用驢皮製作的影人‘不聽話’,太濕會腐爛,太乾驢皮又會起皺變翹。而且驢皮太厚,不透光。視覺體驗也不好。”秦禮剛對皮影材質的革新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卻被專家質疑,幾次評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時都沒有通過。直到2013年,秦禮剛用古法專門做出了幾套驢皮皮影,這“皮影王”才通過專家審核。
作為皮影技藝精湛的藝人,秦禮剛10多次上中央電視台,3次上新聞聯播,多次受邀出國表演,還有老外給他來拍紀錄片。但對於皮影的傳承,他卻看不太清。秦禮剛有三個子女,但人生軌跡都與皮影無關,他們沒有皮影天賦,也看不到皮影的未來。秦禮剛的孫子秦朗兩歲半時,一次學着秦禮剛的樣子拿着皮影在牆上比劃,秦禮剛大為驚喜,從此便開始有意識的向孫子傳藝。
在2005年的唐山國際皮影節上,年僅4歲的秦朗雙手持四皮影表演《孫悟空大戰牛魔王》轟動全場。秦禮剛説,他會尊重孫子的選擇:如果他成年後選擇與皮影無關,他不會干涉;如果他將來選擇皮影,自己必須撐到孫子入行的那一天。以後不但要有吸引那些老戲迷的老戲,還得有抓住年輕人眼球的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