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中台建設似乎已經成為了互聯網公司的標配,在這之中,既有阿里等企業的成功,也有不少冒進者的折戟。本文作者認為平台型的組織的重點不在業務中台,而是組織中台。並對此展開了五個維度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核心觀點:
- 平台型組織建設的重點不在業務中台,而在組織中台,前者是一般套路,後者才是組織創新。
- 組織中台相當於代表老闆的投資小組,既可以緩解老闆充分授權下的焦慮,又可以為業務部門實現激勵和賦能。
- 組織中台建設的困境:一是企業看不見,二是BP不願做,三是企業鞭打快牛。
- 兩個好的趨勢是:一方面BP對於業務越來越有話語權;二是財務人力BP之間開始充分協作。
- 當企業把財務和人力BP放到一起,結果太香了。
當前,中台建設似乎已經成為了互聯網公司的標配。在若干的喧囂中,既有阿里等企業的成功,也有不少冒進者的折戟。
01 呼喚組織中台我一直認為,當前所謂“中台建設”,無論是研發中台、算法中台、技術中台、子業務中台等,都更應該被歸類為業務(類)中台建設。
這種思路和傳統的組織設計原理沒有不同,無非就是提取業務的共性,沉澱為可以被重複調用的“中間件”,並非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或互聯網企業的創造。
當然,我也承認,互聯網公司的創新在於用數據中台連通了這些業務中台,讓調用效率變得更高。
我更要強調的是,業務中台的建設並沒有改變組織模式,企業依然會是金字塔組織,有可能更高效,但不改變金字塔組織的本質。
除此之外,在建設業務中台的過程中,還可能變成另一種官僚。
事實上,如果要走向平台型組織,必須要建設另外一種中台——組織中台,即由後台拋出的“機構化業務夥伴”,由人力BP、財務BP、戰略BP組成的“類投資團隊”角色。
這是我很早就堅持的觀點,我一直認為,這才是平台型組織真正的中台。
注意,業務中台的成功與否、組織轉型的成功與否,都依賴組織中台的建設,這是平台型組織的靈魂。
阿里的業務中台建得好,但人家的組織中台——HRBP一點都沒落下,馬雲還為他們取名“政委”,賦予了他們和業務一把手相當的地位。
華為的HRBP和財務BP同樣強大,不僅僅是執行業務模塊的專業工作,更多還基於專業視角參與到了業務決策中。
海爾更是派出了財務、人力、戰略等角色的BP組成團隊,深度參與到業務中。
事實上,這個環節太重要了,只要開始啓動平台型組織轉型的企業,都會無一例外地走入組織中台建設。
説直白一點,平台型組織要求放權前台,這必然帶來某種程度上的失控,只有建設組織中台才能夠緩解老闆們對於失控的焦慮感。
02 理想的組織中台大量的企業都會有HRBP和財務BP兩類角色,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是組織中台。傳統的BP更多是偏執行的角色,負責將後台專家中心(Center of Expert,COE)制定的政策落地下去,大多被當做了政策警察或特務。
但在平台型組織裏,BP應該進入前台項目裏,充當類似CHO或CFO的角色。可以説,金字塔組織中是COE推動BP;而在平台型組織裏是BP在拉動COE。
要以CHO或CFO之類的身份融入業務,組織中台需要有更高的視野,也要有更大的影響。他們要負責投資評估和投後管理,這絕對是高難度的動作。
通過在若干企業的實踐,我們總結了組織中台的運作模式。在投資前後的兩個階段,BP團隊本質上都是在負責三類工作,即激勵、風控和賦能。
其中,激勵是正向,就像踩油門;而風控是負向的,好比踩剎車。當然,我們也可以將兩者都看做是廣義上的“激勵”。
整體來看,組織中台做的事情依然是賦能和激勵。BP團隊就是用户和前台團隊之間的連接者。他們代表企業家(或公司的股東),一次次地把前台團隊從不切實際的夢想中拉回現實,讓他們直面用户需求,合理地分配資源,沿着最佳的路徑前進,一路升級打怪,直至抵達最終的目標(如上市退出)。
組織中台擁有的是“激勵的指揮棒”和“賦能的方法論”:運用前者讓前台團隊動起來,並看到自己前進中所缺少的能力;運用後者則是補齊這些能力,讓他們走得更順利。總結起來,就是“激勵開路,賦能加持”。
不妨想想,這和投資機構做的事情有沒有區別?
03 為何千呼萬喚不出來?如果對於組織中台角色的設定沒有問題,那麼,為何現實中這一角色成長緩慢呢?
一是組織模式轉型的不徹底,企業總是迴避組織中台建設的必要性。組織中台是一把鑰匙,如果你裝作看不見,就打不開轉型的那扇門。這也是一塊試金石,如果企業沒有建設組織中台的決心,那麼只能證明他們沒有組織轉型的決心。如果是這樣,企業就還是金字塔組織,即使設置了BP的角色,依然會保持過去的運作方式。
所謂的決心,不是喊幾句口號,而是體現在企業給出多大的信任和試錯空間,以及跟進多大的培養力度。
在我輔導的某些企業,老闆痛陳對於BP們的不滿,認為他們無法充當組織中台的角色。但問題是,平台型組織本來就是最新的組織轉型趨勢,哪有BP天然就適合做組織中台?
二是BP們的路徑依賴和專業執着。來自後台的財務、人力等部門,習慣了原來的運作方式,很難走出舒適區,主動擁抱變化。明面上是篤信自己的專業,實際上則是迴避挑戰。
舉例來説,要制定一個貼合業務實際的財務預算,財務一定需要BP深入業務,瞭解業務的各類需求,再在各類需求與企業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
但是,如果簡單點來做,出一些“一刀切”的政策不是更方便嗎?業務實在有特殊需求再談嘛,總比前一種做法要輕快吧?再往深了説,做一個組織中台,需要了解業務知識,需要掌握專業知識;但做一個傳統BP,只需要瞭解專業知識。所以,你品,你細品。
三是企業缺乏沉澱,卻讓BP自己探索出路。有的企業想要依靠外引強人來建設組織中台。比如,有的老闆在參觀完海爾後,對於海爾的BP團隊三自大加讚賞,提出“穆老師,幫我挖一個海爾的BP吧”。但實話説,這也是不靠譜的。海爾的BP強,很大程度不是因為BP的能力強,而是因為他們有來自平台的支撐。
一方面是知識的沉澱。所謂知識的沉澱,就是若干“系列的打法”。簡單來説,看到一些經營數據、業務數據、人力數據,BP能夠知道自己如何應對。事實上,如果看到一組經營數據後,BP沒有自己的思路,只能證明企業沒有知識沉澱。
另一方面是IT系統的沉澱。這些企業在IT建設上早就千錘百煉,很大程度上打通了人流、財流、業務流,實現了若干信息系統的集成。沒有數據系統的中台,就是沒有牙齒的老虎。當下,我們輔導的轉型平台型組織的企業,基本都進入了建設“財務+人力雙BP協同作戰模式”的階段。
04 組織中台的幾道曙光儘管在建設組織中台的道路上千難萬險,但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幾道曙光。
一個趨勢是BP在業務中越來越有話語權,越來越能夠影響到經營。
在金字塔組織中設置BP崗位時,會要求他們懂業務。但是,在平台型組織中,則要求他們在懂業務基礎上,從專業角度對於業務產生更大影響,甚至是能夠給業務“踩油門”和“踩剎車”的。如果要達到這種效果,每個BP崗位上就都應該配置CXO級別的人物。這可能嗎?
華為是通過IT系統支持組織中台,找到了一條解決之道。組織中台依賴基於IBM的流程體系(IPD、ISC、IFS等)的IT系統,以IPD(集成產品研發流程)為例,每個節點(被稱為DCP,Decision Checking Point)都會有相應的評估,數據和測算模型都來自IT系統,自然大大降低了對於BP個人素質的依賴。
另一個趨勢是雙BP、多BP的一體化協作。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財務和人力資源兩大職能簡直是“天作之合”。財務人員的“現狀”是什麼?他們可以通過報表把一門生意分析得非常清楚,但對於如何改進卻難以下手。
就激勵來説,誰來做,怎麼做?如何把激勵落到部門?如何把激勵落到個人?現實是,切分業務單元不是他們特長,玩激勵不是他們特長,他們更多擅長整體生意邏輯。但數字的背後都是人,如果人動不起來的話,一切都是空談。他們有的,正是HR們缺的,他們缺的,正是HR們有的。
海爾走出了一個極好的標杆案例。他們用財務、人力、法務、戰略、IT五個部門分別派出BP(業務夥伴),組成了一個叫作“三自”的中台部門,一起協同實現對於前台的影響。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投資評估”和“投後管理”。
05 實戰中的化學反應近年來,穆勝事務所一直在推動企業轉型平台型組織。在若干親歷的項目中,我們充分感受到了這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下面舉一個“投資評估”領域的例子。
某製造企業找出了幾個試點項目來進行組織變革的嘗試,即在下放經營權的同時,讓項目成員的收益與其經營結果高度關聯。説直接點,項目成員們的固定薪酬被降到最低,浮動薪酬被拉到最大,而且隨市場上戰果波動。
為了有效監控項目的經營,我們對標海爾的做法,將職能部門中的人力、財務、戰略三大職能組成了一個類似投資管理部的聯合體,直接為項目擬定指標。按理説,這個指標應該是老闆的對於這門生意的要求。但是,老闆又怎麼可能是這種多面手。
於是,有意思的情況發生了。老闆説:“對於這門生意(項目所從事的),我要求毛利達到3,000萬,其他我都不看。”
財務馬上提出異議:“老闆,如果項目拼命做大庫存來形成高毛利,這種毛利您是否還需要?如果項目提前釋放下一個經營年度的需求來做高毛利,這種毛利您是否還需要?如果……”
一連串的問題讓老闆思索,也讓老闆拋出了一個問題:“可能我考慮得不太周到,但你們有沒有好的建議呢?”
財務人員馬上想到要把一組完美的指標定出來。但老闆接着發問:“這個指標組沒問題,但你們如何讓項目主認可,又如何把這些指標下沉到每個項目成員身上?”
當他們嘗試用這個指標組與項目溝通,項目成員不幹了,直呼“鞭打快牛”,不僅不認可老闆拍腦袋拍出來的毛利數據,也不認可財務拍腦袋拍出來的指標組。
他們也提出了一個看似積極的建議,要認可這些指標可以,但必須加大投入,要給人員編制、給人工成本、給預算。輪到財務人員卡殼了,他們能做出生意的大數,但就是不能把經營責任落到“人”身上。
還得依靠HR。他們給出了一套方案:一方面,在歷史的五年數據中取到前20分位(即P80)的效能數據作為基礎,根據項目認領的業績承諾,反推出人數編制和人工成本的配置作為紅線;另一方面,又根據職責分工,將整體業績下沉分解到每個成員身上,鎖死了每位成員的“交付”。
當然,項目成員承擔風險的能力和偏好是不一樣的,他們又使用一個分配的政策槓桿,誘引項目成員們承接更高的目標以獲取更高的收益。這裏的政策槓桿是不會吃掉預算的,溢出預算的部分都是來自項目形成的超利,相當於“自掙自花”。
想想,戰略BP還沒加入呢,這種強強聯合,幫助老闆助推生意,不香嗎?當前,穆勝事務所已經為若干先鋒企業打造“人力+財務雙BP協作”的組織中台模式,您不想擁有這把開啓平台型組織的鑰匙嗎?
#專欄作家#穆勝,微信公眾號:穆勝事務所(ID:hrm-yu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名管理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後,管理學博士,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創始人,互聯網商業模式和組織轉型研究專家。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le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