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互聯網莽莽叢林
半月談評論員 蘇北
這是一個崇尚創新的時代。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的浪潮激盪着人們的日常生活,侵蝕着人們的傳統觀念,也悄然顛覆着人們的生存方式。我們在驚喜中分享其普惠性的科技紅利,禮讚這信息化的人類壯舉。
同時,這也是一個讓人眼花繚亂、措手不及甚至有些茫然惶惑的時刻。數據殺熟、信息繭房、算法陷阱、網貸困局……許多民眾產生了“網絡暈眩”症,被數字技術的衍變和資本邏輯的擴張所裹挾,徑自步入一個危機重重、風險叢生的社會。
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我們在創新的鞭策中踏入盲區,我們在新潮的追逐中迷失了方向。
愛而知其惡。我們如何在互聯網的叢林中堅守人性的本真,找回自由的意志,走出迷惘的秘境?
直面隱私裸露、數據殺熟,數字化挑戰中怎樣維護公民權?
信息社會中的數據資產,是一座座藴藏豐富的“金礦”,是助推智能化發展的一種戰略性資源。
正是在科技革命、創新服務的熱烈鼓動下,在快捷便利、落地無痕的共享召喚中,我們渾然不覺地讓渡出自己諸多的信息權益,許多現代數字信息採集技術正大規模地應用於各種生活和工作場景。
在資本肆無忌憚的“數字圈地”中,往昔遮蓋嚴密的個人隱私保護之幕被一一洞穿,公民信息被肆意攫取和無度侵奪的“裸奔”現實讓人觸目驚心。由此而來的信息濫用亂象層出不窮,媒體曝光的“戴頭盔看房”中的“大數據殺熟”,“刷一下臉,房子就成了別人的了”背後的中介詐騙,便是明證。
深圳機場所有登機口已設置了人臉識別設施 毛思倩/攝
警鐘頻頻敲響,人們終於擦亮眼睛:光鮮的互聯網還有其灰暗的背面,還有背面那個神秘、兇險的江湖。邁步走向數字化社會,保障每一個公民不可剝奪的權利,當從保護個人隱私起步。
權利時代已經出鏡,但公民的權利意識還很孱弱。儘管已經有了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因拒絕刷臉入園狀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人臉識別維權第一案”,但它更多顯現的還是象徵意義。在眼前共享實在的經濟、社會價值“紅利”和長遠承受人身、財產安全“風險”之間,多數的普通百姓還難以去理性平衡。
一些平台寡頭們面對爭議也躊躇滿志,一副勝券在握的神態。他們早就放言:“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便捷”,並認定這也是中國互聯網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無法撼動、不可更改的“獨特優勢”。由此註定,個人的隱私保護,將是一場力量嚴重失衡、分外艱難的維權之旅。
還有,儘管在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中,對採集信息合法性、正當性、必要性三原則都有表述,但是,在具體的現實場景中,不同主體採集、使用公民信息特別是人臉生物信息,是否都合乎這三項原則?在技術持續進步給個人隱私保護帶來巨大挑戰之際,怎樣去重構隱私權保護新的理念和模式?如何去釐清數據採集、分析、使用的權利與權力的分野,形成以權利制約權力的社會秩序?如何及時彌補個人信息保護監管中的空白和缺漏,終結碎片化的狀態,提供更為全面的解決方案,織就一張嚴密的信息安全保護之網?
顯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抵抗精準營銷、網絡攻心,消費生活中如何堅守自主性?
每年的“雙11”,都是消費者的一次集體性狂歡。一夢醒來,也有許多人在“剁手”後為自己一時的衝動而黯然神傷。
商家依靠平台壟斷和數據抓取實施精準營銷,撬動的是我們的心智,誘惑的是我們的慾望,俘獲的是我們的習慣。個體的主體性在網絡化的軟性操控中,被工具化和規訓化。殊不知,恰恰是因為擁有了這個自主性,我們才會享有真正的消費自由,才有可能選擇自己認為更有益於生存發展的社會行動。
當下校園中,大學生羣體的感受當格外痛切。一個個小額貸平台,瞄準這一羣涉世未深、“財商”短缺的羣體實施過度營銷,提供低門檻甚至毫無門檻的網貸,借款人只要提供身份證和通訊錄名單,就能輕鬆借到數千元。號稱“普惠金融”,其實是隱藏高息、普而不惠、精準收割。在平台的輪番洗腦和温暖誘惑中,年輕學子們被“定向操控”,很多人不知不覺地陷入網貸深坑,最終被沉重的債務壓垮,上演一出出人生悲劇。
在壟斷性的平台霸權操控中,喪失自主性的單個消費者往往是渺小的,是無奈的,是難有選擇的。
平台激活我們的,是一場生動而又深刻的財商教育、生涯教育和公民教育。
我們當拒絕消費主義生存。資源集約型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品質提升型文明,都在呼籲人們遵循節儉、適度、理性的消費取向,選擇健康、綠色、安全的生活方式,汲取破土而生的斷舍離、極簡式、輕文明的全球新興文化。
我們當拒絕麥當勞思維。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擔憂網絡時代的“檢索式知識分子”:答案是現成的,思考能力被削弱,學習和研究就像在吃思想的“麥當勞”。我們應在問題性、批判性、超越性、創新性思維的涵養中,提升自主探究、自主判斷、自主決策的意願和能力。
我們當拒絕單向度成長。鍛造網絡素養,更應增強信息篩選、辨別意識,注重防範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等不法侵害,從而在漫天的碎片化信息的迷失中找回初心,在温暖的虛擬化繭房的掙脱中解放自我,在精準的韭菜式收割的覺醒中走向成熟。
如此,自主性才能真正在互聯網的世界中紮下根來,一任風吹雨打,我自陽光前行。
應戰平台強勢、算法制勝,社會保護中如何借力共同體?
智能化經濟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催生形態各異的數字化勞動。個體在平台和算法的支持、逼迫中生成着高效率的工作模式,也常常深陷於碎片化的生存困境。
平台在急劇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同時,也極大地顛覆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就業形態。
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網約家政工等“平台勞工”成了熱門的職場新成員。“斜槓青年”“U盤化生存”等新名詞的出現,開拓了方興未艾的零工經濟發展領域。以居家辦公、遠程教學、直播賣貨、網上金融等為主要形式的無接觸經濟,異軍突起,逆勢增長。
然而,我們也應警醒,勞資關係在網絡算法的加持中急劇傾斜,迎來了嚴峻的挑戰。就業員工往往缺乏最基本的福利待遇與勞動保護,承受着更大的收入不穩定性困擾,籠罩在一種職業不安全感的威脅之中。從前的以工作關係為紐帶的組織架構、集體文化以及穩定的人際交往、家庭生活等賴以存在的社會結構,正經歷着強烈的破壞性衝擊。個體與他人、與團隊的關係也呈現日益疏離的陌生化狀態。員工參與性的空間和社會共同體的生長,都被大大銷蝕和壓縮。
某應用程序因存在惡意欺詐內容而被關閉 丁汀/攝
原子化的個體,是難以與組織化的資本平等對話的,在權利與權力的矛盾中更無法抗衡。公民權、自主性,需要在社會共同體的歸屬和體驗中生長、張揚,需要在現代的公共精神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中滋養、培育,需要在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設和維護中承載、壯大。
著名的匈牙利政治經濟學家卡爾·波蘭尼在《大轉型》一書中,曾提及市場經濟與社會自我保護的“雙重運動”:即,在市場不斷擴張之時,需要有一種抵制其“脱嵌”而將其擴張控制在某種確定方向上的社會保護運動加以平衡。今天,面對網絡時代平台經濟算法邏輯的強勢擴張,我們如何加快共同體的建設去保障弱勢羣體的基本權益?
組織起來,才有力量。重建社會,勢在必行。
我們亟應加快培育新型社會組織的腳步,搭建多元利益主體平等對話、民主協商的公共平台,明晰勞動和資本的行為邊界,探索利益協調的良性互動模式,開拓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湧流社會活力的寬廣空間。順應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大勢,還可借鑑國外平台型勞動經濟的發展經驗,探索培育互助社區,建立數字工會,搭建統一的網約勞動權益建設平台,切實維護數字勞工權益,促進和諧的勞資關係,擴展高質量就業形態,構建友好型智能化社會。
結語:
瞻念前途,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加速到來,浩浩蕩蕩,不可阻擋。然而,新興科技並非必然造就美好生活。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曾著文詰問:“第四次工業革命會有顆人類的心嗎?”此問發聾振聵,啓人深思。
審察技術之弊的背後,是資本之貪。檢視資本之貪的深層,是人性之惡。
踏入新科技的莽莽叢林,也是我們每一個個體生存發展中的又一次定位和取向。如何直面挑戰,除弊祛惡,克服科技與倫理的疏離,在人的個性自由、現實生存和未來發展的張揚中,讓科技革命更好地為增進人類福祉服務?在實現技術人性化、資本文明化的歷史進步中,構建人的更加自由全面發展的瑰麗願景?
這應是政府、社會和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不懈求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