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太平洋汽車&皆電 [智能汽車] ICT300評測標準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科技

太平洋汽車&皆電 [智能汽車] ICT300評測標準

目前汽車的【智能化】還處於一個相對主觀的原始發展階段,定義比較龐雜。但是綜合來説,挑重點的話還是能夠體現在交互智能、服務智能、駕駛智能等若干層面,而我們的目的就是適度縮小這個龐雜的範圍,儘可能做到主觀、客觀兼顧,並且是以消費者能感知得到且易於度量評判的項目優先。

基於這一原則我們將【汽車智能化】ICT300評測標準分為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性能測試三個大類。我們將針對每一大類分為硬件指標及軟件指標兩個維度,分40餘個的具體評分項目進行打分,具體測試項目參見表格,下面進行簡短的補充説明。

自動駕駛(150分)

傳感器(客觀打分、共計10分)

傳感器是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硬件基礎,作為智能機汽車,這是最基礎也是必須擁有的硬件標準,目前主流的解決方案是微波雷達、毫米波雷達、高清攝像頭的組合方案,只要是鋪設了自動駕駛能力的智能汽車一般都有一定數量的相關傳感器配備,至於激光雷達目前還未大規模商業化,但是考慮到對惡劣天氣、遠距離的識別能力,激光雷達的小型化、隱層化仍然極具前景。

可實現功能(客觀打分、共計80分)

對於可量化的功能,我們將整個標準佔比最大的80分拆分成若干項目,因為自動駕駛可實現功能具有廣泛且統一的分級標準,看一看我們的項目,既有基於L2級別的基本輔助功能(大約佔1/4分值),也有基於L2.5的進階輔助功能(大約佔1/4分值),這二者都是“被動式”輔助駕駛,也是目前汽車中最常見的輔助駕駛功能。

另外佔比較大的部分需要基於智能汽車主動識別、自我判斷的輔助駕駛,這部分目前能做到的車型寥寥無幾,體現了完全自動駕駛的雛形,想要拿到這部分的分數要更難一些。

升級能力(客觀打分、共計20分)

這裏説的升級能力,其實就是汽車智能化的重要標籤之一“OTA”,“OTA”甚至可以看作是簡單粗暴的智能汽車評判標準,一般的OTA只能針對中控屏、儀表的顯示及子功能進行更新,而真正的智能汽車的OTA能夠基於底層,觸及整車的傳感器。能夠對車的加速制動性能、自動駕駛能力等進行深層的性能提升。

自動駕駛主觀感受(主觀打分、共計40分)

這一部分是基於實測環境下對自動駕駛輔助能力進行評分,其中自適應巡航、自動泊車這兩項功能相對基礎,完全自動駕駛輔助及新奇功能(自動駕駛輔助進階)對現有自動駕駛能力要求極高,後兩者目前量產車型有且僅有特斯拉能夠做到。

智能座艙(100分)

屏幕效果(共計10分)

屏幕評分主要包含4個項目,分別是:1.尺寸、2.顯示細膩程度/分辨率、3.可視角度/亮度以及4.屏幕蓋板玻璃用料,其中1和2很好理解,尺寸越大、分辨率越高,那用户觀感就會越好。另外考慮到主/副駕駛都會直接操控中控屏幕,因此我們還加入了屏幕的可視角度/亮度評價項目,可視角度越大、屏幕亮度越高,在強光環境下人眼更容易識別屏幕內容。最後考慮到好的屏幕蓋板玻璃可以減少指紋、劃痕的出現,因此第4部分也加入了該評分體系當中。

車機性能(共計45分)

車機屏幕是人與車載智能系統最直接的交互界面,因此車機性能評分佔據了智能座艙評分體系的一大部分。車機性能最先考慮的是流暢性,其次是易用性與UI交互設計,流暢性很好理解,越流暢自然越好,而好的易用性與UI交互設計能大大降低用户學習成本。此外,我們在車機功能豐富程度上還分兩個維度進行評價,分別是中控以及儀表屏幕。

語音交互(共計35分)

隨着語音技術的迭代更新,車載語音系統已經成為了智能座艙不可或缺的東西,在語音交互評分體系當中,我們細分了3個項目,首先是常規的功能實現,其次是語音系統的識別速度、糾錯能力等等。最後加入的多輪對話、語音理解能力測試能很好地反映出語音系統是否做到真正的智能化。

智能化進階需求(共計10分)

這一部分,使我們針對基礎的智能化標準,進行更高要求的冗餘項目,這些項目對車企的品牌調性、研發實力、人文關懷、產品定位進行一些軟性要求,打分標準就是基於目前智能汽車的平均水平進行評分,屬於智能化細分出來的進階需求

性能測試(50分)

0-100km/h加速測試(客觀打分,共計10分)

性能是汽車永恆的追求,0-100km/h加速時間是汽車評測當中最常見的測量數據之一,反映了汽車加速表現。通過測算0-100km/h的所需的最快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車輛的動力表現。通過P-BOX專業測試儀器,採用GPS定位數據精準測算每台車的0-100km/h加速成績。

100-0km/h制動測試客觀打分,共計10分)

制動能力對於汽車安全至關重要,在汽車評測當中,常常採用100-0km/h的制動距離作為評定指標之一,制動成績與制動系統、輪胎以及路面等因素有關。在我們的評測標準當中,100-0km/h的制動同樣採用實測的方式,通過P-BOX專業測試儀器得出準確可代表制動能力的剎車距離。

18米蛇形繞樁(主觀打分,共計10分)

每個樁桶之間間距為18米,並且儘可能將車速維持在60km/h,並儘可能貼近樁桶,以流暢的節奏通過各個樁桶。18米蛇形繞樁主要涉及車身姿態和轉向手感兩個維度進行主觀評價。由太平洋汽車專業評測編輯進行駕駛,結合車輛的具體表現,對照評分細則進行打分。

麋鹿測試(客觀打分,共計10分)

採用ISO3888-2(目前較通用的麋鹿測試標準)進行場地設定;為了更加接近一般的駕駛情況,在麋鹿測試當中,我們採用打開默認電子系統狀態(不手動關閉ESP等),儘可能還原日常用車情況;動能回收採用最低擋位(如有),儘可能減少影響成績的因素。

噪音測試(客觀打分,共計10分)

採用分貝儀對五項環境進行噪音測算,“環境噪音與怠速狀態的差”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車輛在靜止狀態下的噪音隔絕能力;如油電混合或增程式混動等涉及多工況動力系統,為了保證統一可比性,均採用噪音最低的工況進行對比。

注:

1、智能化定義主觀、龐雜,我們重點針對的是對消費者有意義且實用的智能化體驗。

2、整個測試標準自動駕駛能力佔比分數較高,這是對未來智能汽車最終目標“無人駕駛”願景的基本體現。其中汽車主動識別、自我判斷的輔助駕駛能力分值佔比不低,體現了完全自動駕駛的雛形,目前僅有特斯拉能夠在這類項目拿到一定分數,而冗餘出一定的分值,是因為我們希望這個標準能夠堅持1~2年,這樣就能對一個階段的汽車智能化進行橫向對比。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皆電 陳子鋒 黃嘉威 宗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