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汗柯勒律治
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皇帝,但熟悉和喜歡他的遠不止有中國人或者蒙古人,也有許多外國人十分推崇並且研究忽必烈,柯勒律治就是其中一位,他是18世紀英國的詩人和文藝批評家,寫了一本《忽必烈汗》的書,以及一首同名的詩歌。
柯勒律治
《忽必烈汗》一書講述的就是忽必烈的一生,從他在草原上的出生到他去世後神秘的墓葬。這本書把序言取名為“成吉思汗之孫”,在作者看來,忽必烈並不比祖祖父成吉思汗差,更沒有被他的光輝所掩蓋。之後,作者把正文用春夏秋冬分為四部,把忽必烈的一生比喻成四季,可以説是非常的恰當,因為忽必烈的前半生非常的輝煌,而晚年卻悲劇連連從而最後死得悽慘。
而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一詩是他的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正如詩中所寫“夢境中我看見”,據説作者這首詩的創作靈感就是來源於他的夢境,是他睡前在書上看到對忽必烈宮殿的描寫的聯想,所以詩名為“忽必烈汗”。作者從忽必烈的上都宮殿,聯想到了巨壑冰穴、阿比西尼亞少女,這些意象之間幾乎沒有聯繫,可見作者夢境裏想象力之豐富。因此,柯勒律治的詩歌也被認為是幻想浪漫詩歌,雖然作品不多,但成就不低。
現有的三節五十四行其實並不完整,當柯勒律治醒來創作詩歌時被來訪的客人打斷,因此他的夢境記憶變得模糊,這首詩也就成了殘缺。
忽必烈電視劇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是元朝的建立者,光這一身份就足夠在許多蒙古的戰爭影視劇中充當重要角色。此外,因為忽必烈的父親在金庸的小説中與郭靖結為安達,所以他有時也出現在小説翻拍的電視劇裏。
《建元風雲》
1982年,中國和意大利合作拍攝了一部名為《馬可·波羅》的電視劇,講述的就是馬可·波羅經歷千辛萬苦來到中國,在元朝做官17年的故事。因為當時忽必烈剛建立元朝,馬可·波羅就是在他手下任職,所以在這部電視劇裏,忽必烈的戲份十分重要,應該説是男二號。忽必烈的扮演者英若誠,是當時中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他更為著名的是主演的《駱駝祥子》、《茶館》等話劇。
第二年,香港TVB出品了《神鵰俠侶》,雖然不是中國電視劇史上的第一部,但因為是劉德華主演所以早期也很出名。在原小説中,忽必烈也是因為沾了父親的光才有劇情,所以在劇中戲份也不多,由葉天行飾演忽必烈。之後,該劇又被多次翻拍,在84年台灣出品版中,由謝屏楠飾演;95年TVB出品的古天樂、李若彤版中,由黃智賢扮演;在06年內地黃曉明、劉亦菲版裏,由袁苑扮演;14年內地陳曉版中,由朱梓驍飾演。
專門以忽必烈為主角的電視劇,目前只有2013年的《忽必烈傳奇》,原來叫《建元風雲》,講述的就是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一生。電視劇中,忽必烈的扮演者是內地著名男演員胡軍,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由唐國強飾演。
忽必烈年號
忽必烈是蒙古帝國最後一位大汗,也是元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共35年,使用過“中統”和“至元”兩個年號,前者只用了四年,後者一直到忽必烈病逝。
忽必烈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中原登基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一個多月後,他就宣佈建立年號“中統”。這兩個字大概是中原的統治者的意思,因為當時忽必烈雖然還沒統一中國,但已經統一了中原。
不過“中統”這一年號只用了四年。在1264年的中統五年,忽必烈把年號改為“至元”。據説這一年號出自《易經》,原文是“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由此可見忽必烈對漢族文化的喜愛。三個月後,忽必烈又把國號也改了,“大蒙古國”改為了“大元”,元朝從此正式建立。由此可見,忽必烈之前改年號,是為了後面改國號,從蒙古帝國改為元朝做準備。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朝廷用來紀年的一個名號,是漢族人的傳統。蒙古族人沒有年號一説,所以忽必烈之前的成吉思汗、窩闊台等人都沒有使用年號。而忽必烈使用年號,是因為他從小喜歡並學習漢族文化,尤其是尊崇儒家,之後也一直主張蒙古族接受漢化,所以在即位成為皇帝后自然更要使用漢族朝廷的那一套制度。他在詔書裏自稱“朕”,給祖父、父親、母親等人追尊廟號、諡號,這些行為也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忽必烈傳奇
《忽必烈傳奇》是2013年中國內地拍攝播出的一部歷史電視劇,原名《建元風雲》,由徐小明執導,由胡軍、佘詩曼、吳樾、呂良偉等人主演,總投資超過一億人民幣。
《忽必烈傳奇》
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這幾位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已經多次被拍攝成電視劇搬上熒屏,而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卻有電視劇來反映他的輝煌一生。所以,《忽必烈傳奇》可以説是中國第一部以忽必烈為主角、以元朝的建立為主線的電視劇。
因為要展現忽必烈的成就,所以電視劇中有不少次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戰爭的宏大場面,比如蒙古草原上的萬馬奔騰,兩軍決戰時的金戈鐵馬、兵臨城下時的箭如雨下等等。為此,導演在拍攝時使用的是專門的特技攝影機,據説可以把鏡頭裏的軍隊人數硬生生擴大十倍。
除了講述忽必烈的馬背上的軍旅生涯,電視劇也有許多他的感情戲,其中以他與佘詩曼扮演的察必皇后之間的夫妻感情為主。因此,劇中的忽必烈除了要有蒙古硬漢形象,也得不乏柔情的一面。這也是為什麼製作組請來了胡軍來主演,為了演好這一角色,胡軍還特地鍛鍊肌肉,刻意增肥來讓自己更像一位蒙古壯漢。
在劇中,唐國強扮演的男二成吉思汗,除了是戰場上殺人不眨眼的軍事偉人外,在家族裏更是疼愛兒孫、不忍心看晚輩手足相殘的尋常人。忽必烈也從小深受祖父成吉思汗的喜愛,被他評價為將來必成大器。
忽必烈畫像
元世祖忽必烈有一副傳世的畫像,現在一直收藏在台北故宮的南燻殿,同時收藏的還有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的畫像,但兩幅畫都沒有作者字款,現在被確定為是出自元朝的畫家劉貫道,他還有一副《忽必烈出獵圖》。
忽必烈畫像
這幅忽必烈畫像,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肖像畫史上的傳神寫實典範,對他的體態、面部、服飾都畫得十分精細,連忽必烈的眉毛和鬍鬚都可以説是根根分明。在畫像上,忽必烈明顯發福比較顯胖,兩側留着髮辮,頭戴一頂皮製的暖帽,身上穿着的卻是白色的衣袍。
從忽必烈發胖的體型可知,作者作畫的時間大概是忽必烈登基十幾年以後。因為忽必烈之前南征北戰,按馬可·波羅的描述是“中等身材,筋肉四肢”。繼位後享受奢華生活,加上忽必烈晚年的酗酒暴飲暴食,所以發福變胖十分正常。
忽必烈的髮辮、暖帽,都可以説是保留了蒙古族的一些傳統。但是身穿的白色衣袍就明顯更像是漢族人的服飾。由此可見,忽必烈對漢族文化的喜愛,不僅自己學習和接受漢文化,建立的元朝也沿用漢族王朝的制度。
據説,當時畫家劉貫道不僅在宮裏任職,而且當的是御衣局使,也就是宮廷的服裝設計師。因此,忽必烈的這身打扮和服裝説不定就是由他所設計。不過相比忽必烈,察必皇后畫像裏的穿着就明顯個性許多,服裝和首飾都非常精美。
忽必烈後裔
蒙古族常年四處打仗,打仗到哪血脈傳播到哪的風流成性的習慣,比如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據説目前全球就有1700萬人。作為他的孫子,忽必烈自然也不會留了祖宗的面子,雖然史書上就記載了他十個兒子幾個女兒,但後裔絕對不少。
忽必烈劇照
不過相比起成吉思汗把子孫後代像種子一樣地播撒到歐亞大陸的幾乎所有地方,忽必烈因為沒有西征過,他的後裔應該就集中在中國、蒙古國、俄羅斯這一帶。他們大多是蒙古族人,或者是蒙古族演化的民族,比如阿爾泰人、圖瓦人之類。
這些人大多是忽必烈統治的那一方蒙古族軍隊或者百姓的後裔,比如在忽必烈滅亡南宋統一中國後,有一部分蒙古人留在了現在的雲南、四川等地,演變成今天的南方蒙古族。但是,這些人準確的説不算是忽必烈的後裔。忽必烈真正的後裔是元朝的皇室,一代代的皇帝以及各位封王等。
因為後來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忽必烈的後裔自然需要遷移和逃亡,大部分回到了蒙古故地,也應該有不少四散到了中國其他地方。之後,蒙古族被清朝征服統治,清朝為了加強與蒙古的關係,還冊封蒙古貴族為台吉。而,一般只有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血統的人才能被封為台吉,因此其中必然有不少就是忽必烈的後裔。而在中國各地,也時有人聲稱自己是忽必烈的後裔,甚至拿出了所謂的家譜,但具體如何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