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幻燈片製作、拍攝視頻、思維導圖……居家學習期間,除了日常網課學習以視頻、拍照的方式交作業,還有一些上傳到微信羣內,顯示孩子多才多藝的“成果展”。這些“別出心裁”的作品背後,是不少家長內心的無奈哭喊:“快被小學老師折騰瘋了!”(5月18日 半月談)
不可否認,學校鼓勵孩子用創意作業鍛鍊動手能力、拓展綜合素質,是在積極探索更適合學生的教育模式,但一些作業重技術輕內容,過分注重展示所謂“教學成果”,耗時耗力,且孩子無法獨立完成,往往需要家長在工作之餘深度參與,甚至直接代辦;還有些作業是地方教育部門下達到學校的任務指標,又由老師直接攤派給家長。對於這些形形色色的作業,很多家長感到身心俱疲、不堪重負。
學生的“家庭作業”,竟漸成“家長作業”,過中成因錯綜複雜,一則作業負擔沉重,孩子完不成的任務,延伸到了家長頭上;二則因家校之間關係模糊化甚至發生錯位,作為學校教育重點的素質拓展,演變為家長叫苦不迭的差事。久而久之,家長便被作業束縛圍困。而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作業不但對學生學習習慣養成、身心健康發展幾無裨益,無疑也將親子關係、家校關係異變為功利的分數關係、成績關係,讓家庭教育淪為形式主義的附庸。
事實上,不僅是抗疫期間,諸如此類的創意作業早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對此,一些省市的教育部門陸續發佈文件,禁止在義務教育階段佈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去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求完善作業考試輔導,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讓學校不得給家長“佈置作業”,成為全國的統一規定。
縱然有“規則亮劍”,但由於缺乏明晰的界定標準,文件執行難度不可謂不大,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形式化的作業“改頭換面”、不減反增。長此以往,勢必會弱化家庭教育本該負起的責任,擠佔家庭教育的空間。改變此一現狀,除了一紙禁令,教育部門還需進一步把作業負擔、作業質量等納入規範辦學督導內容,引導學校和老師明確佈置家庭作業的初衷,是鞏固並掌握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新知識,彌補課堂講授的不足,而不是將其變成孩子和家長的共同作業,進而重新評估創意作業對學生的價值,合理佈置、求精求少,真正為學生和家長減負。
更為關鍵的是,要進一步理順家校關係,釐清學校和家庭的責權邊界,形成新的“家校共育”的理想。家庭和學校肩負着不同的教育責任,學校教育側重於知識傳授及素質拓展,家庭教育則更多將重心置於孩子的待人接物上,通過學習和生活習慣的耳濡目染,讓孩子厚積教養,二者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才能形成培育人才的最強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