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此文,您再見到誰家裏擺着什麼花瓶,就能隨口叫出名字來,還能講幾句瓶子的歷史源流,調子瞬間就上去了。
“花瓶”專業裏叫“瓶”。大概只叫“瓶”不合語感,叫“瓶子”又容易和啤酒混淆,所以人們多稱之為“花瓶”。其實插花只是瓶的很小一部分功能,此外還能用來汲水、盛酒、祭祀、隨葬、放帽子、改枱燈,甚至當骨灰盒,但瓶最重要的用途是不用,只是放到那裏,安靜地欣賞,所謂“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從最古老的瓶開始,尖底瓶。圖片是馬家窯文化的尖底瓶,五千年曆史了,幾乎所有的新石器文化裏,都有這種陶器。做成尖底是為了汲水,扔到井或者河裏,就能沉下去。那兩個環叫“系”,繫上繩子,才能拎起來。尖底不能直放,打上的水要馬上倒入罐子裏。有文章説尖底瓶是掛在屋子裏存水的,外行。
葫蘆瓶始於唐代,因諧音“福祿”,所以流傳久遠。到清代又演化出三節四節的葫蘆瓶,還有下方上圓的形狀,附會“天圓地方”。葫蘆瓶曾大量出口到歐洲。
這是葫蘆瓶的變種,叫如意耳尊。瓶身還是葫蘆,但加了如意形的耳,故名如意耳。耳和剛才説到的系,區別是耳大,用於手持,系小,穿繩用的。注意這個瓶口比上一個大,所以叫尊。尊是瓶的一種,古書上説“口足相仿者為尊” “口大者為尊,口小者為瓶”,其實界限很模糊,比如琵琶尊也可以叫琵琶瓶。
如果沒有耳,這就叫琵琶尊,始於清代,模仿商周青銅尊,是最流行的闊口瓶。有耳的琵琶尊之叫法,是耳名加尊。比如耳做成鹿頭的,叫鹿耳尊。這個琵琶尊的耳是如意形的,就叫如意耳尊。是吧?和上一個重名了。區分的辦法是把釉色或者畫面加進名字裏,這個叫青花如意耳尊,上一個叫鬥彩如意耳尊。本文只談器型,至於怎麼辨別釉和彩,以後再説。
多管瓶,宋朝開始的,身上插着許多管子。管與瓶身不通,一般是五根,還有六七九根的。多管瓶清代有青花的,很精緻,現在還有人仿。如果誰要收個多管瓶擺家裏,屬於自由心證,咱不干涉。不過得提醒一句,多管瓶又叫魂瓶,冥器,隨葬用的。看東西應該追究其本意,所謂不忘初心。我認識個老外,在上海賃了個大宅子,不知從哪買了對將近兩米高的兵馬俑立在門口,和我説這是他家的 guards,我説中國人管 guard 叫鎮宅,不過您這玩兒鎮的是陰宅。
琮式瓶,琮音從,模仿商代玉琮。宋代龍泉窯最多,清朝景德鎮把上面的花紋做成了八卦形,又叫八卦瓶。琮式瓶都用青釉。
玉壺春瓶,很重要的器型。始於宋,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玉壺買春 ,賞雨茆屋”。唐宋人稱酒為春,比如劍南春,早期的玉壺春是做酒瓶用的。這種撇口瓶細頸垂腹,重心底,穩定性好,適合醉鬼。明清時的玉壺春要比宋元時的粗壯,小號的繼續做酒瓶,大的多配以精緻的紋飾,多作為觀賞器。
梅瓶始於唐,開始叫經瓶或者酒瓶,細長款的叫雞腿瓶。早期是裝酒用的,上面往往寫一些酒辭,比如“清沽美酒”“天藏地酒”(諧天長地久)等等。明清文人喜歡玩案頭清供,就是在書桌上擺一些裝點,這種瓶子口小,用來插單枝梅花,所以改叫梅瓶。梅瓶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器型,不妨研究一下演變過程,以後看到梅瓶就能評判是哪朝的風格,方顯不俗。
上一圖的梅瓶是宋的,這三個分別是元明清。宋元梅瓶大都有梯形的蓋子,是為了密封酒用的。明清以後,演變為觀賞器的梅瓶,就省略了蓋子。明代出現了一種帶蓋的大口梅瓶,蓋子是圓的,上面有尖鈕,看上去像將軍的頭盔,叫將軍罐,最早是放僧人的舍利子用的,後來也用做裝飾。
宋元梅瓶的頸一般是梯形或者盤口的,稜角分明,厚。明清明演變成直口,或者是小撇口,線條柔和。
宋元梅瓶的肩部平滑,底部細。請設想一下倒酒的動作,平肩方便一隻手託,另一隻手正好握住細底,小口容易控制出酒的角度。明代觀賞用的梅瓶,就不考慮人體力學了,肩部呈豐滿的圓弧形,底明顯加粗,看上去很雄壯。清代梅瓶介於宋朝和明朝器型之間,底部出現了內收的曲線。最近出現了一種瘦得離譜的梅瓶,看上去有種十八頭身的感覺,叫美人肩,我不喜歡,不上圖。
貫耳瓶,宋代哥窯仿漢代投壺而制。投壺是古代的遊戲,意思是投箭入壺。投壺一般是陶的,壺口兩側有一對空管,估計是把箭投到管裏者得分高,類似於籃球三分。許多唐宋壁畫裏有投壺,形狀和貫耳瓶相似。只是哥窯的貫耳瓶很小,只有十幾釐米高,純擺設,不能真當投壺。後來官窯、龍泉窯和鎮窯也出了許多貫耳瓶,形狀各不相同,都有貫耳。個人覺得“貫耳”或為“管耳”之訛。
淨瓶,圓腹直流(流是壺嘴的學名),頸上有一個莫名其妙的盤子。淨瓶嚴格説是壺,但其演變很有意思,説幾句。這種瓶子起源於印度,是佛教法器。後自西域傳入東土大唐,開始做瓷的,起初用梵語音譯,叫軍持或者君遲,還有譯作澡瓶的。佛教八寶中,象徵智慧圓滿的寶瓶,就是淨瓶。
元朝時波斯人很有錢,狂買中國瓷器,到景德鎮定做了一批大號青花淨瓶帶回去,當穆斯林祈禱前洗手用的水瓶。現在土耳其還有這種淨瓶,半米多高。到雍正給西藏大喇嘛做瓷器時,發現人家已經在用金屬的淨瓶了,叫賁巴瓶。這賁巴瓶也是源自印度,一枝兩花,在中原和藏地分別演化,然後又交匯了。後來清代給喇嘛做的瓷淨瓶叫藏草瓶或者甘露瓶,作法事時插草簽用的,還有純金的。清宮裏用重工粉彩的淨瓶,省略了流,又叫賁巴壺。
從淨瓶的演化的可以看出,中國瓷器裏有許多外來文化的影子,一部瓷器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融的歷史,而且是以貿易為主導,進進出出,利字當先。所以每當有人説瓷器屬於國學時,我都作呵呵狀。
終於説到明代了,天球瓶,意思是從天而降的球,直頸圓腹,仿西亞陶器。始於永樂,流行於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