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成小胖墩,爸媽乾着急!適合孩子健身的地方太少了

“一月離校五月回,童音未改視力衰。同學相見不相識,驚問胖子你是誰?”本週,伴隨着8萬多名初三學生返校復課,一首改編後的《回校偶書》在朋友圈流傳開來。看似輕鬆戲謔的語句中,反映出的卻是尷尬殘酷的現實。

北京市教委昨天公佈了中小學各年級和幼兒園的返校復課安排,家長們在歡呼“神獸歸籠”的同時,也在為孩子們的身體狀況感到擔憂。

宅成小胖墩,爸媽乾着急!適合孩子健身的地方太少了

疫情期間,不少孩子吃成了“小胖墩”,體能直線下滑。而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許多小區或公園缺少適合兒童鍛鍊的的設施或場地,有的甚至連一個練習引體向上的單槓都沒辦法找到。

宅家四個月

1000米成績從4分半變成6分半

“在家這段時間,胖了18斤!”提起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趙女士連連嘆氣,“臉圓了一圈,連肚子都鼓起來了,上網課時老師差點兒沒認出來。”

除了體重增加外,趙女士更擔心的是兒子的運動習慣喪失殆盡。“上學的時候,好歹有體育課,放學後還會跟同學一起踢足球或打籃球,運動量還算有保證。”疫情發生以來,趙女士發現兒子的狀態從最初的“不能出門”已經變成“不願出門”,“剛開始確實不適合到外面活動,他當時還覺得悶得慌,可在家裏時間長了,索性懶得動彈,現在想讓他下樓都要做半天工作。”

提起上初一的兒子,蘇女士也着實犯愁。“放假前1000米成績還能達到4分半,現在差不多要6分半,有時候一口氣還跑不下來,需要中間緩緩才行。”儘管暫時還不必為中考體育緊張,但蘇女士的心中仍有一絲不安,“跑步速度大幅下滑,意味着體能明顯下降,要想追回來可就難了。”

同樣為孩子體能問題感到焦慮的還有張女士。“女兒上小學五年級,本來運動就不太積極,過去還給她在機構裏報了班鍛鍊,因為疫情停課以後,就更是沒什麼運動了。”雖説女兒所在的學校也會通過視頻的方式指導學生居家鍛鍊,但張女士發現收效甚微,“頂多照着擺幾個動作,家長在旁邊給拍一下上傳,完成打卡任務以後就不幹了。”

上週末,張女士決定帶女兒去公園慢跑,結果剛跑了三百多米就停下腳步。“孩子説跑不動,非要找椅子歇會兒,我也不敢勉強,怕她身體確實吃不消。”女兒這樣的體能狀態讓張女士莫名心急,“等到時候真開學了,都不知道她體育課還跟不跟得上。更何況,體能太差的話,整個人都容易提不起精神,對學習和生活都有影響。”

鍛鍊場地少

兒童使用成人健身器材藏隱患

事實上,對於兒子“不願出門”的想法,趙女士也並非完全不能理解,“小區裏還真沒多少適合孩子鍛鍊的地方。”

趙女士家所在的小區裏,廣場上僅有滑梯等適合幼兒玩耍的設施,再加上該廣場沒有完全封閉,有時候外賣員趕時間會騎着電動自行車在裏面穿行,“孩子在那兒運動太危險了。”蘇女士也曾試圖讓孩子練習引體向上,可遍尋小區,發現竟然連一個單槓都找不到。作為老舊小區的居民,張女士更是深感無奈,“連犄角旮旯的地方都用來停車了,哪兒還有孩子鍛鍊的空間?”

相比起小區裏的侷促來説,一些公園倒是相對開闊。記者來到位於東五環外的常營公園,在這裏見到不少前來鍛鍊的孩子。

“慢點兒,別蕩那麼高!”健身器材區,程先生正帶着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在體驗太空漫步機,小男孩的頭剛剛超過面前的抓杆,蕩起來還有些吃力,“對他來説,這個確實大了點兒,不太安全,可也沒辦法,找不到小的。”

場地內側,一個身高還沒到面前抓杆的小女孩也自己踩上太空漫步機,兩個胳膊高高舉過頭頂才能抓住橫杆。由於個子太矮,力氣也不足,試了幾次依然沒能蕩起來。從太空漫步機上走下來後,小女孩又坐上了旁邊的划船器。可惜她腿不夠長,只好蹲坐在上面,兩隻小手用力握住兩邊的扶手,卻怎麼都劃不動。小女孩來回換了好幾個不同的健身器材,均以失敗而告終。在此期間,她的身邊並沒有大人陪同保護。

在這些健身器材的提示信息牌上,記者發現其中赫然寫着“兒童或不具備獨立操作能力的人鍛鍊時必須有成人監護”。但據記者現場觀察,多名兒童在無成人監護的情況下獨自使用,有的甚至單手操作,險些從器材上掉落。而此前報道中,也經常可以看到有兒童被卡住受傷甚至喪命的事故發生。

設計精準化

兒童友好型社區讓孩子發聲

公共場所的健身器材真的只能有成人型號嗎?答案是否定的。在蓮花池公園的兒童活動中心裏,記者見到了多款專為兒童設計的小號健身器材。

“媽媽快看,這個我能蕩起來!”在一款個頭不大的鐘擺器上,剛上幼兒園的鼕鼕有節奏地左右晃着身子。由於抓杆較低,即使是身高剛過一米的他也能輕鬆駕馭。站在一旁的鼕鼕媽媽倍感驚喜,“其他地方很少見到這種迷你型的健身器材,小小的適合孩子用,才能真正起到鍛鍊的目的,也沒那麼容易受傷。”

記者發現,這裏的健騎機、漫步機等設施也都是按照兒童身高設計,吸引了許多孩子前來體驗。附近的單槓也分為高低兩種,適合不同年齡的孩子跳起抓握。據蓮花池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批健身器材是2013年時由體育局提供,由於預留場地相對充裕,因此設施比較齊全,專門劃分齣兒童、老人等不同的健身區域。

“我們現在就是太缺乏適合孩子身心特點的場所和設施。”在西三旗街道,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二所所長李金晨作為責任規劃師,也正帶領團隊嘗試為孩子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

“對兒童友好,第一就是要安全。”在調研中,李金晨發現,目前很多公共場所的成人健身器材對孩子來説暗藏隱患,一些地形也不適合孩子跑動。“我們不僅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給孩子提供跟他們的年齡相匹配的場地和設施,還要鼓勵他們參與到設計中來,讓這些東西真正符合他們的需求。”

為了收集孩子們的意願,李金晨和同事們設計了上百份投票道具,針對不同問題分別設計A、B兩個選項,由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來選擇。“只有他們自己喜歡的,以後才會有動力走出家門去體驗,否則很可能會成為大人的一廂情願,最終淪為擺設。”

短板盼補齊

兒童健身公共服務亟待跟進

在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鍾秉樞看來,孩子的健身同樣離不開社區的支持。“相比起其他學科來説,體育課需要一定的場地,也需要老師示範講解,提供保護和指導,因此很難通過網課的方式來實現,這也就導致疫情前期孩子普遍宅在家裏的時候,缺少有效的鍛鍊。”他表示,現在孩子有條件走出家門,就更需要社區發揮作用。

宅成小胖墩,爸媽乾着急!適合孩子健身的地方太少了

“遺憾的是,目前很多小區在配套建設上還相當滯後,嚴重缺乏健身場所,特別是適合孩子使用的設施。即使是一些公園,往往也只有健身步道,設施比較單一,很難激發孩子的運動興趣,無法滿足他們多元化的需求。”鍾秉樞認為,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空地,制定強制性的標準,以公共服務的方式補齊短板,完善社區健康促進服務中心的建設,“孩子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可能只靠學校的體育課養成,還需要家庭和社區的銜接,疫情期間恰恰暴露了後者存在斷檔。”

鍾秉樞表示,除了在硬件上跟進以外,還可以充分發揮社區的組織動員能力。“比如,招募社區志願者,帶着孩子們參加户外活動。中小學生鍛鍊身體的形式可以很靈活多樣,關鍵是要營造合適的條件,讓他們願意主動走出家門。”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 記者 宗媛媛

編輯 匡峯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08 字。

轉載請註明: 宅成小胖墩,爸媽乾着急!適合孩子健身的地方太少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