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同聲口譯的大神們是怎麼煉成的啊?

  如何變成口譯?

  一句話:上口譯學院。

  世界上最好的口譯學院有美國的蒙特雷,巴黎的高等翻譯學院(ESIT)以及高等翻譯研究所(ISIT),日內瓦的口譯學院(ETI),英國也有幾所大學教授口譯課程。我國也有幾所外語院校開設了口譯課程。

  我畢業於 ESIT,業內一些人認為她是世界最好,另一些人嗤之以鼻。反對者主要批評這所學院對學生教學採取非人待遇,高壓政策。我覺得説 ESIT 是全球最嚴苛的,應該不為過。

  蒙特雷我瞭解比較少,但就每年招生數量和畢業生數量,以及畢業率來講,ESIT 真的沒誰了。我那屆所有語言加起來入學初試 500 人,複試 200 人,最終招了 60 人,一年級升二年級還剩 30 人,一屆畢業大概 10 個人左右。

  注意!

  1.有一部分人上了幾年無法畢業。

  2.這是指所有語言和國籍的學生加起來,中文系一般一年是一個,甚至零。這兩年比較多,有兩個。

  學校壓力不小,班裏各國同學都有被老師罵哭的,年級裏也有同學靠吃鎮靜劑堅持的。不過如果你喜歡,把口譯當作享受,你不會睡不着覺的。

  ……後來許多人問我到底怎麼準備的高翻入學考試的,其實回答是基本沒怎麼準備。

  朋友借的複習資料是往年的考題:考試分為兩部分,初試為筆試,是英文和法文的閲讀,文章從兩種語言的報章雜誌中選取,一般探討社會問題。通過初試後方可參加口試,口試主要是基本的翻譯測試,評委會由任教的老師和在職口譯員擔任。

  在大概做了習題之後,最大的感覺不是難或易,而是自己非常享受口譯的過程,並願意以後為之努力。

  畢業後問許多同事,回答也都驚人地相似:其實都沒怎麼準備,而且也都是想嘗試一下,失敗也無所謂,似乎這個過程是水到渠成。入學後校長曾説,高翻口譯系不是學習語言的地方,入選者應當已經具備相當的語言能力,並且最好具有足夠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和拿得起放得下的良好的心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準備良久,將進入高翻當作夢想的年輕人反而無法錄取的原因。

  當通過層層關卡,進入高翻學習的時候,才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教育體系:學生口譯語種各個不同,來自十幾個國家,平均年齡近 30 歲,其中不乏曾經高等私立院校畢業、在政治經濟部門任職多年的中年同學,另一個驚訝的地方在於學生的平均知識面:不同於一般學校涉世未深的學生和敷衍了事的老師,這裏的師生人人都有多國文化背景,對於世界歷史政治如數家珍。

  清楚地記得一位和中國並沒有什麼關係的老師在課上談論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細節時,信手拈來地引用鄧小平 70 年代末訪問新加坡時候的講話,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俄羅斯研究方向的同學用西班牙語解釋巴拿馬政治強人諾列加的趣聞,以及在法新社工作多年的前記者同學繪聲繪色的回憶在韓國 KBS 電台擔任法語主播時候的故事。各位老師在興起時偶爾會講起自己或同事工作中的一些趣事:從戴高樂的英語到蘇聯領導人的演講,從小布什的口音到薩科齊的語速... 逐漸明白,來對地方了。

  在這裏你的自尊心要暫時放下,老師會對你的每一次口譯表現品頭論足,言辭有時並不客氣,每人都會不定期地被“打擊”。曾經親眼看到有人無法承受當場落淚,也聽説別的語系同學和老師在教室外大吵起來,許多人不到一個學期就堅持不下去退學了事。

  這一切與人們印象中的“西方式教學”大相徑庭,自己也曾經被一位以言辭懇切著稱的殿堂級老師狠批,也曾心情低落很難平復,但內心深處卻充滿了欣喜和期待。幸福是日常的,幸福是每天從早到晚幾乎不停的練習,幸福是三年時間漸漸斷掉的社會生活,幸福也是完成一段完美口譯的欣慰和不斷犯錯的懊惱。

  其實專業口譯譯員需要訓練的很多:

  各種題材的背景知識(大到氣候變化國際歐盟銀行政策,小到精密機械構造艾滋病病毒結構,都要有一個大略的瞭解,許多人被淘汰的原因是因為知識面不足)

  語言水平(其實因為母語表達問題被淘汰的反而比外語問題的多)

  分析能力(字面翻譯是大忌)

  還有非常重要的翻譯禮儀(何時該講話、何時不該講、講話輕重、翻譯對自我的隱藏、外交禮儀乃至為什麼不能亂髮名片)

  高翻總愛説的一句話是,在世界最重要的場合,沒有人想知道做翻譯的是新畢業的還是老手,他們希望一開機聽到的是措辭令人舒服的譯文和演講人的原意。因此高翻才會如此“變態”地嚴格篩選,也因此在外交界、國際組織和重大場合,只有高翻畢業生等正規口譯員的身影。巴黎有十幾位正規中文口譯,每人都身懷絕技各有特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65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同聲口譯的大神們是怎麼煉成的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