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司馬遷的名言賞析 輕於鴻毛重於泰山流傳千年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經典

司馬遷的名言賞析,輕於鴻毛重於泰山流傳千年。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記》中也有許多振聾發聵的言語,被後人奉為圭臬。

司馬遷小時候學寫字

其中最著名的就應該是出自《報任安書》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用這樣一句話,解釋了他內心甘願為自己的理想抱負飽受屈辱的決心和毅力,但是使這句話出名的還是毛澤東主席,這句話曾被毛澤東主席引用到《為人民服務》中,高度臧洋了張思德為人民犧牲的奉獻精神。因此,這句話也為廣大人民所熟知。

“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一句體現了司馬遷的思想追求,為道而生,為道而死,這是司馬遷人生的真諦,也是後世萬千人的人生的信條和準則。當然司馬遷也説過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話,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所用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人要真誠、誠實,這樣就能夠感動別人收穫回報。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以食為天”也是司馬遷所説的話,能有這樣的覺悟,司馬遷在今天也應該是個吃貨吧。

另外我們常用的成語“兔死狗烹”也出自司馬遷的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也揭露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形容有的人過河拆橋不懂回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都是出自司馬遷的名言。

司馬遷漢武帝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思想家,著名的《史記》便是司馬遷所著。而漢武帝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在司馬遷漢武帝之間又是否有所聯繫?兩個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嗎?

司馬遷出生於公元前145年,曾是董仲舒的門下弟子。在司馬遷十歲的時候便已經通習了許多古文。司馬遷的父親在漢武帝在位時便擔任了太史令的職位,那時候的司馬遷還很小,他沒有隨父親一同入京,而是在老家一邊放牧一邊耕讀。

直到司馬遷稍微年長一些的時候,才來到了自己父親的身邊。後來,司馬遷的父親又叫司馬遷去到處走走,蒐集一些已經幾乎找不到記載的古文軼事。

司馬遷能夠成為西漢朝廷官員中的一份子完全是因為他的父親司馬談的關係,在遊歷回到京城之後,司馬遷便得了個郎中的職位,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司馬遷與漢武帝的聯繫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他參與了漢武帝的太初改歷的討論,並被被漢武帝任命為定製《漢歷》的人員之一。但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選擇了投降,讓漢武帝大為惱火,羣臣都在討伐李陵,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説了情。但是之後,公孫敖向漢武帝謊報李陵在為匈奴訓練兵馬,企圖有一天幫助匈奴來反擊漢朝。漢武帝聽信了公孫敖的話,將李陵一族全部誅殺,而當初為李陵説了情的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

原本司馬遷是要被漢武帝處以死刑的,但是在司馬談去世的時候曾給司馬遷留下遺言,要他一定要將歷史編纂成書,於是,司馬遷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所以説,司馬遷是因為漢武帝勿信讒言才遭罪的。

司馬遷是什麼家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之所以説司馬遷是一位史學家,相信這裏就不用再贅述了,司馬遷在史學上的成就和造詣足以讓他成為西漢乃至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而之所以説司馬遷是文學家,也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除了是一本史書之外,也可以説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文學作品。《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主要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作品,司馬遷以自己高超的文學素養,以及生動的文筆描寫,將許多事情都的敍述都描寫的非常的傳神,情感充沛。而且對於事物的判斷,司馬遷也有自己的準則。

也可以説,《史記》中建立了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這些人物為今後許多小説、戲劇都提供了重要的寫作素材,不少的帝王、英雄、俠客也都由此演化出來。而且後世的許多小説都以“傳”為民,以傳記的形式寫作,這也都是《史記》對後世的影響。所以説,作為文學作品的《史記》對後世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説司馬遷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學家。

當然司馬遷也是一位思想家,在《史記》中也出現過非常具有哲理意味的話,如“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等,其核心是天道自然,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


 

司馬遷的精神

每個時代都能造就偉大的人物,司馬遷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的驕傲,在他身上除了有那個時代的烙印,也有許多精神是值得後世,乃至是今天的人們學習的。

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分析司馬遷,首先就是司馬遷的文章,我們僅談文章。司馬遷的文字精煉深刻,用詞精準,文章一氣呵成,可讀性強,又充滿了人文的關懷,就《史記》而言,不看它的史學研究價值,就單單是文學價值,也足夠可以稱之為是一部不朽的經典了。而且司馬遷還是一個博學、深刻、豐富的人,他筆下的人物是鮮活、充滿感情,富有生命力的。

而當我們瞭解到司馬遷是在怎樣的一個環境和境遇之下寫出這樣一部作品的,我們就能感受到司馬遷身上有哪些異於常人的精神了。

首先司馬遷是堅強的,無法想象在封建思想統治之下的當時,司馬遷是如何忍受殘缺的身體給自己帶來的煎熬和痛苦的。就算是在高度文明的今天,這樣的情況也會帶來許多的非議和嘲笑,可想而知當時司馬遷有多堅強。其次司馬遷也是一位理想至上的人,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還有祖輩們的遺願,司馬遷沒有放棄生命,而是堅強的活下來,這是理想的力量。

而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實錄的風格能夠看出司馬遷對待歷史認真的態度,這種實錄精神也是司馬遷身上認真、嚴謹態度的體現。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歷史上有那麼多人留下了濃墨重彩,後世的人們喜好對這些偉人的分析,後來的《三國演義》可以説是分析的最為成功,但這並不是建立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

就好比聽相聲,你明知道知道上面是在瞎扯,但你就是喜歡聽。與其如此分析,倒不如分析真實的人物性格,最讓後人佩服其堅忍的司馬遷最值得讓人分析。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可以説是獨樹一幟,因為他的特殊經歷讓他格外偉大。

在人格上司馬遷是堅強的代名詞,在風格上司馬遷是務實代表人。下面結合兩點來分析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

在編撰史記的過程中司馬遷求真務實,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全國各地,收集歷史材料,慎重挑選,辨明真偽,方有一絲懷疑的的地方都不會收錄其中。就在史記編寫到一半時,天降橫禍被漢武帝處以宮刑,這對男人來時是莫大的屈辱。忍受着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他依然堅強的將《史記》編撰完成,前後共花費13年時間,歷史記載更是超過3000年之長久。這樣的事蹟是對司馬遷人格與風格最有利的分析。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絕對是歷史少有的,若人格上不堅強,誰能13年只為寫一本書,誰能在忍受宮刑後繼續前行?如果風格上不務實,誰能風餐露宿13年遍訪各個歷史發生地點?若真是隨意寫,那豈不會胡扯個3000年?最後的定論,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就是堅強和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