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辭賦體現了什麼思想 陶淵明身世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陶淵明辭賦

陶淵明辭賦現存的僅有三篇,收錄在《陶淵明集》中。這三篇辭賦分別是《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及《閒情賦》。雖然陶淵明辭賦只有三篇,可是這三篇卻集中的體現了陶淵明的思想歷程。

陶淵明辭賦之三《閒情賦》

陶淵明辭賦之一《歸去來兮辭》著作於晉安帝406年,描寫的是陶淵明欲脱離官場隱居田園的宣言。詩中所描寫的是作者迴歸家園的路途上發生的情景及到家之後與家人喜悦團聚之情,還有在家耕耘勞作的情景。雖然這些情景全是作者憑藉想象捏造出來的,但是描述的十分真切,語言節奏跌宕起伏、歡暢淋漓,強烈的表達出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期盼和自由生活的嚮往。

陶淵明辭賦之二《感士不遇賦》是一篇文詩參半的作品,描寫的是有志之人不受到重用。這篇辭賦的主旨,揭示了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敗風氣。在虛偽昏暗的官場社會中,有才華有抱負的人沒有遇到好的機會表現自己。他們大都被社會埋沒,或被流言詆譭,處在這兩難的境地中,既悲又憤。好在作者看透了世俗社會,保持着自身高尚的氣節遠離了是非之地。

陶淵明辭賦之三《閒情賦》是陶淵明辭賦中僅有的一篇情賦,描寫的是一位妙曼的女子。這位女子深深吸引着作者,使作者日思夜想,展開了一段想象之旅。雖然對女子的愛慕極深極濃,卻不得不壓抑在心中。經過了一夜的輾轉,最終只能無可奈何的放棄,重新整理自己的心緒,拋棄各種雜念,保持本心的純真。

陶淵明身世

陶淵明身世本來是個謎,不知生死年、不知何人氏等等。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經過學者凌誠沛等人將近二十年的研究才得以論證,解開了這個謎團。自此,陶淵明的身世之謎大白於天下。

陶淵明身世圖片

陶淵明(前365年—前427年),東晉傑出的詩人,中國歷史上文學上首位田園詩派的創始者。因具有高尚的品德氣節,世人稱靖節先生,陶淵明是潯陽紫桑人,位於今江西省九江。陶氏一族在是個官位顯赫的大族,自陶淵明父親去世後,家族就開始衰落。根據凌誠沛的查證,陶淵明出生的地方就是在今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

前393年,陶淵明當時二十九歲,他帶着妻子和兒子離開南山的陶家坪,搬遷到潯陽去居住,在潯陽一住就是二十四年。後來妻子王氏因病去世後,陶淵明在潯陽續絃,再次娶妻翟氏。翟氏賢惠有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把家裏打理的井井有條,深得陶淵明的喜愛。翟氏還為陶淵明生下了一個小兒子。

前416年,,陶淵明五十二歲。可能因為上了年紀,陶淵明的思鄉情結越加濃厚,他又帶着妻子翟氏和五個兒子從潯陽搬回到宜豐縣,繼續居住在南山的舊居陶家坪。在故里平靜悠閒的生活了十一年後(前427年),陶淵明在星子慄裏去世,死後安葬在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位於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身世自考證後就有了詳細完整的敍寫,可供世人更加的瞭解陶淵明。

山海經陶淵明

陶淵明著作的《讀<山海經>》一共有十三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十首。詩歌中描寫的是精衞和刑天的故事,通過他們頑強鬥爭的行為來寄喻詩人不滿社會黑暗、憤慨不平的心情和意願。

陶淵明《讀山海經》之刑天圖

《讀<山海經>》第十首:“精衞銜微木……良辰詎可待”。原文講述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兒精衞被東海給淹死了,死後化作名叫“精衞”的鳥兒。為了報復東海,精衞每天都要銜很小的木塊去填補東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間斷。刑天,上古人物,他在與天帝爭奪權力的時不幸落敗。天帝把刑天的頭給砍了,埋在常羊山。刑天雖然落敗,但仍不肯屈服天帝。即便頭部被砍埋在異處,他還是始終堅持着一股堅毅的鬥志,揮舞着手中武器要與天帝抗爭。同樣是死於非難的悲哀人物,帶着心中的怨念轉化成異物也絕不後悔。如果生活中沒有這樣堅毅的品質,哪呢美好光明的未來怎麼會來臨呢?

我國古代神話傳説中最具有強烈鬥爭和反抗精神的就是精衞和刑天。陶淵明對當時昏暗的社會政治充滿憤慨之情,特意藉助這兩個人物形象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抗議。這首詩的寫作手法隱喻深藏,寫作的風格和情調都與其他詩歌反差較大。但是始終仍然保持了陶淵明託物言志、簡單幹練、理趣合一的特點,豪放之中隱現憤慨反抗之心與追求安適沉穩、自由自在的精神追求。


 

陶淵明趣事

陶淵明的趣事之“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故事表現了陶淵明高傲的人格氣節。他不甘與貪污受賄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滿誘惑、黑暗的官場與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淵明圖像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義熙元年。陶淵明剛度過不惑之年,在家中閒適着。後來在好朋友的勸説,再次出仕擔任彭澤縣令官職。在任三個月後,朝陽派人下來陶淵明所在的彭澤縣檢查公務,受使命前來的人是督郵劉雲。督郵劉云為人凶神惡煞,專門趁公務之職撈取油水、收刮民間的油脂油膏。檢查公務結束後,他收穫的賄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當地的百姓、縣令不給他獻上“禮物”,他就以此為由栽贓陷害。因此,督郵劉雲在彭澤縣臭名遠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陶淵明不願意忍受督郵劉雲的壓迫和欺詐,就不去見他,自己推卻了官職迴歸家鄉。此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眾流傳。

除了這件趣事之外,陶淵明還有兩件小趣事,不過這兩件小趣事都與酒有關。

陶淵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將前來看望陶淵明時,陶淵明正在釀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淵明隨意將頭上戴的葛布取下來漉酒,漉完之後又戴回腦袋上,弄得頭髮滿是酒星子。陶淵明也不在意,隨後接待了郡將。

陶淵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淵明與人家交往,不分貴賤。只要是來拜訪他的,他都會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會説》“我已經醉了,想睡覺休息一下,你可以離去了”

從這兩個趣事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是個隨性率真、不拘小節的君子,對酒亦十分喜愛。

陶淵明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歷來被大眾廣泛詠讀。《桃花源記》描寫的是一個世外桃源的世界,這個世界也就是陶淵明的理想國。陶淵明把自己的理想虛構出來著以文章,以此來表達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及對美好世界的憧憬。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晉太元中……後遂無問津這”。此散文的大意是,晉太年間,武陵有個打魚的人,誤打誤撞進入了桃花林深處。他看到裏面的房屋整齊有序、樹木枝繁葉茂,雞鳴狗吠彼此起伏,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良田,青年男女辛勤耕種,老人少兒怡然自樂,穿着服飾與外面的人並無差別。

桃花源裏的人看到他非常驚訝,都圍上來詢問他。漁人把外面的事情都告訴了他們,他們還邀請漁人去家裏做客。漁人得知這些人是因躲避戰亂才來到此處,從此與世隔絕,不問世事。漁人在桃花源裏住了幾天便告辭回家,桃花源裏的人告誡他不得將此事説給外面的人聽。漁人返回時,在路上都做上了記號。回到縣城之後,就將此事告知太守,太守隨後派人前往尋找桃花源。可是怎麼找也找不到了。南陽有個人聽説了這個消息,也高興前往,結果還是一樣沒有找到。之後,再也沒有人去尋找過統桃花源。

陶淵明通過描寫桃花源的安寧、自由的生活,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沒有階級鬥爭、沒有戰爭侵擾,人們和平相處、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的社會圖景。這圖景實則是個不能實現的空想社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8 字。

轉載請註明: 陶淵明辭賦體現了什麼思想 陶淵明身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