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視教育】破解幼師怕家長的心態

曾遇到一位退休後的幼兒園園長,她跟我憶苦思甜,説:當年我們當老師的時候,哪個家長敢不買賬……

她説的當年大致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她説的也是實話,我認同。

那時幼兒園少,想把孩子送進幼兒園的家長也少,有關係和有資格把孩子送進幼兒園的家長更少,送進幼兒園後的家長不跟老師套近乎的少之又少。

所以,那時的幼師確實有點牛,儘管小名曾被叫阿姨,管它呢。

今非昔比,懂得孩子必須接受早教的家長多了,市場規律下辦起來的民辦幼兒園多了,在競爭發展中好幼兒園也越來越多了,包括幼兒園收費也隨之變多了。

其實也就是這一二十年,當年收費很低的公辦和企辦幼兒園,從“雖然不多但卻別無他有”,變成了“被民辦幼兒園包圍的少數”,而且,民辦幼兒園為了活着,竟然喊出了“教育是服務”的口號,於是,一夜間原本必須跟老師套近乎的家長,搖身一變,成了感覺極佳的顧客。

與此同時,市場也倒逼原本只想着如何搞教育教學的幼師們,改變思想和態度,學點商服人員的行為。

其實,那些沒有修成正果的商服人員可能比幼師更怕顧客,所以説,當下的幼兒園老師,尤其是剛畢業帶着教師榮耀直接走進幼教行業的年輕人,面對被市場弄成消費者心態的家長,你説,能不怕嗎?!

我多次面對家長和幼師説過:家長不是顧客,教育不是消費,老師不是商服!可有多少家長在當下的經濟社會文化下能聽懂,能把持住自己,我不得而知,我只知家長的錯位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幼兒園的責任,是因為我們沒有把話説透,是我們不敢直面直言,是我們自己覺得收錢幹活就矮人三分,就像商家和僱主。

我們都錯的一塌糊塗!

這裏説的我們,包括幼兒園也包括家長,都錯了。

這一錯才是為難幼師的根本所在,因為立場和方向的錯位,讓幼師一邊走在類似商服路上,一邊還要走進教育軌道,關鍵是這兩條道方向截然不同。

【平視教育】破解幼師怕家長的心態

上述僅是問題中“破解”的前一半,叫做“破”,不破不解,不破不立,下來是説“解”。

我給幼兒園和幼師開兩副解藥:

這副藥是給幼兒園舉辦者或園長開的藥,叫做“扶骨正位散”。

我曾在許多場合跟幼兒園投資者説:我們首先做的是教育,其次做的還是教育,要挺直腰桿做教育,而不是彎腰俯首做商業,這是骨氣,也是底氣,更是正氣。

除非你總是跟家長算計,把經濟效益放在一切的首位,把幼兒園做成商服公司,若如此,肯定在家長面前直不起腰,肯定屬於“軟骨病”。

當然,幼兒園的主心骨偏了,軟了,教育也就不像教育了,老師們也自然難做老師了。

所以,這副藥再苦也得吃下去,為了教育是教育,也為了孩子是孩子,為了老師是老師。

權且把這副藥叫做“心平氣和散”,是給老師們開的藥方。

“心平”內含三個概念:心態放平、平起平坐、一碗水端平。

首先是心態放平:要以自信心堅守教育本真,要以責任心敬畏幼師職業,要以大愛心呵護兒童成長,要以平常心正面家長溝通,而且,不怕有問題,就怕躲問題。

其次是平起平坐:我一直堅持老師和家長是同事關係,是在“做同樣的事”,為了孩子的成長,所以,老師和家長沒有誰高誰低的問題,一定是平起平坐的態度。

實際上,我們有些年輕的幼師常常會從學歷上或年齡上覺得有些家長勝過自己,然後就覺得矮了一頭,再加上社會文化的問題,個別家長把自己定位到消費者後,便在老師面前有些託大,讓幼師產生畏懼。

平起平坐的關係把持,不是膽量問題,我曾多次講,只要我們和家長坦誠以待,用心溝通,而不是依賴商業話術交流,相信家長,相信日久見人心。

再次是一碗水端平:這個問題簡單,能被家長認同的好老師一定不偏心,一定對所有孩子的愛分佈均勻,一定不能看家長的身份説話,一定跟家長沒有親疏遠近,這是與家長相處的注意點。

“氣和”在中醫理論中就是氣脈順暢,就是通則不痛。所以,前面所言的“心平”和後面所説的“氣和”,其實是因果關係,是因為心平,所以氣和。

總之,幼師怕家長是個偽問題,因為,從根本上講不是誰怕誰的問題,而是如何溝通與合作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在當下又確實是影響幼兒園健康運行的關鍵,也是反映幼兒園的辦園方向問題,是大事,是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的大事。

把深奧理論轉變為落地語言,

其專著被業界稱之為“教育白話文”。

《王國平説幼教》/《王國平説家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3 字。

轉載請註明: 【平視教育】破解幼師怕家長的心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