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莖基腐病屬土傳病害,僅危害莖基部。 常造成番茄植株發育不良,地上部葉片發黃,落花落果,果實個小,口感不良,產量下降,品質變劣,給番茄生產造成較大損失。
該病幼苗期及成株期均可產生危害,但主要危害大苗和定植後番茄的莖基部或地下部主、側根。 幼苗發病後,莖基部變褐,隨後病部收縮變細,進而中上部莖葉逐漸萎蔫下垂和枯死。 初期感病,幼苗白天萎蔫,夜晚可恢復;數日後,當病斑環繞一週時,幼苗便逐漸枯死,一般不倒伏。 成株期感病後,病部初呈暗褐色,後繞莖基部或根部擴展,致皮層變褐、腐爛,地上部葉片萎蔫、變黃,後期整株枯死。 果實膨大後期發病,常因養分供應不足而迅速萎蔫枯死,似青枯狀,但患病部位無菌膿。 另外,感病部位常出現同心輪紋的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病斑,後期易出現淡褐色黴狀物或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縱剖病莖基部,可見木質部變為暗褐色,根部及根系變褐色。
番茄莖腐病由半知菌亞門立枯絲核菌侵染所致。 病菌多以菌絲體及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並 在土壤中腐生2 ~ 3 年,翌年春在適宜的條件下,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染幼苗,或藉助風力、雨水、農具及人員走動傳播、蔓延。 病菌發育適温為24 ~ 26℃ ,最高温度40 ~ 42℃ ,最低温度 13~15℃ 。 保持土壤温度17 ~ 23℃ 、田間小氣候空氣相對濕度達85%以上時,該病發展蔓延速度加快。 另外,連續陰雨天氣、澆水過大、土壤黏重、通風透光不良、莖基部皮層受傷、連茬種植等因素也利於該病發生。
①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 如百利、大紅1號、FA1420等。 ②合理輪作。 與非茄科蔬菜進行2 ~ 3 年以上的輪作,如水稻、玉米等。③清除病殘體。 上茬作物收穫後應及時清除殘枝、枯葉和爛 果等,並集中燒燬或深埋;發現病株及早拔除帶出田外處理,並在病穴周圍撒適量生石灰。 ④高温滅菌。 定植前10~15 天,使棚室內保持50℃以上高温5~6小時,連續5~6 天,可有效殺滅室內及土壤中部分病菌。⑤種子消毒。 用 0.1%硫酸銅溶液浸種5分鐘或用55℃ 温水浸種15分鐘,撈出洗淨進行常規催芽。
⑥加強田間管理。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高畦或半高畦栽培。 定植時選用無病壯苗,剔除病弱苗,合理密植;儘量採用中性或沙性土壤進行栽培,以增加根系間通透性;中耕鬆土時,儘量減少人為傷口;澆水不宜過大,宜在晴天上午澆水,保護地澆水後,及 時通風排濕;及時摘除植株下部老葉,加強莖基部通風。⑦藥劑防治。 幼苗發病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 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 定植後至成株期發病,病斑未完全環繞番茄莖基部一週時,可採用生根激活劑500 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2%霜黴威鹽酸鹽水劑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立枯必克)乳油500 倍液澆灌根基部,每4~7天1次,連續3 ~ 4 次。 或用 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按49 克/米2與土拌勻後施於病株基部,覆蓋病部。 棚室中採用45%百菌清煙劑或15%腐黴利煙劑進行燻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