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江畔覓美人,才貌雙全有幾人

湖南省有一個桃江縣,1952年才從原益陽縣(今益陽市赫山區)析出,由其境內有美麗的桃花江而得名。“桃花江是美人窩”的美譽,則早在桃江建縣之前就已聞名遐邇。

桃花江美女不僅美在人面桃花的外表,更美在蘭心蕙質的才華。桃江歷史上湧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才華橫溢的美女,今天我們不妨挑選幾個讓大家來了解一下。


桃花江畔覓美人,才貌雙全有幾人


郭純貞,桃江縣合水橋(現屬於三堂街鎮)人,明朝末年江西巡撫郭都賢的第二個女兒,堪稱桃江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才女。

郭純貞才氣縱橫,極善詩詞和繪畫,特別擅長創作拆字詩。郭純貞曾以“驛梅驚別意,堤柳暗傷情”二句詩,做拆字詩十首。每首詩第一、二、三句的第一字,組合起來就是第四句的第一字。而這所有十首詩第四句的第一字,按照順序讀起來,就是“驛梅驚別意,堤柳暗傷情”兩句完整的五言詩。

郭純貞還曾經繪秋景圖十幅,各題以詩,這十首詩也是拆字詩,而且是步一個韻寫成的,每首末句第一字連成“花落枝含淚,香飄蝶結愁”兩句五言詩。清代文人夏鼎將郭純貞的才華與“謝家道韞左家芬”相提並論,同朝的詩人毛甚至認為郭純貞的才氣超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可惜自宋朝後我國正史對才女的正面記載幾乎斷片,要不然郭純貞的才名將更為廣播遠揚。

前幾天我在本自媒體上發了兩篇文章,分別專門介評郭純貞和下面將要提到朱梅卿的詩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閲讀了解一下,這裏不再贅言。


桃花江畔覓美人,才貌雙全有幾人


朱梅卿(1862——1877),金光山鄉三塘灣(今屬於牛田鎮)人,是秀才朱信庵的次女。她既是一位神童級別的才女,也是一個因婚姻問題成為封建倫理殉道的悲劇人物。

朱梅卿父親在家中設館教書,使她有了學習的良好環境。她從小隨父親讀書,四書五經早早全部讀完。朱梅卿12歲時被父母許配了人家,後來對方悔婚。由於深受封建社會“婦德”思想的毒害,朱梅卿寫下30首絕命詩後,自縊身亡,年僅15歲。

朱梅卿的絕命詩寫得悲憤悽絕,現存16首。其他詩作本來有很多,但大多隨寫隨丟,留下來的總共有56首。

從遺作來看,朱梅卿的詩作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比如“張郎縱有描眉筆難畫青青轉處神”,就寫得非常出彩。


桃花江畔覓美人,才貌雙全有幾人


陳若梅,源嘉橋(先屬於灰山港鎮)人,是清末益陽曆史上頗有名氣的女詩人。陳若梅自幼喜讀詩書經史,文思敏捷,長於吟詠,婆家也是時代書香之家,所以她有條件經常提筆創作,一生寫有大量詩詞,有《血荻樓吟草》二卷。可惜的詩陳若梅的詩作大都散失,現僅在其夫家曾氏族譜中存21首。陳若梅的詩風格清新,樸實淡雅。比如她寫給兒女的詩,反映了其賢妻良母的賢淑性格。

《教季女靜如讀書》

曾感阿釀授二南,

禮言內則亦兼諳。

特將手卷傳吾女,

到老休忘次日談。

《躍兒入泮寄長沙》

泥金初報拾芹香,

且喜吾兒得過長。

一領青衫原故物,

莫隨流俗賽衣裳。

陳若梅居住在農村,日常接近勞動婦女,在詩作中,她熱情地描繪了她們的生活。

《春日即事》

蠶桑課後採茶新,

結伴同行盡女鄰。

一路山花紅勝染,

有人歌唱太平春。

桃花江畔覓美人,才貌雙全有幾人


周叔端(1868——1958),天灣鄉(今武潭鎮)人,清末副貢周樹京的次女。

周叔端以家學淵源,自幼能詩善文。15歲時,父以“窗臨水曲琴書韻”出句囑對,她略一沉思,便對以“人讀花間字句香”,一時傳為佳話,時人鹹稱“才女”。

及笄之後,周叔端適沅江縣進士、知府張伯琴之侄張子著。不料只生一女,丈夫就意外身亡,從此周叔端陷入了無邊的苦海愁山。周叔端把懷念亡夫的真摯纏綿之情,如泣如訴,點點滴滴傾注在詩詞之中。如清明節給亡夫掃墓,七夕節傷情,都有催人淚下的佳作。

《七夕抒懷四首》

其一

坐看雙星夜渡河,

他生緣會更如何。

難消此恨成終古,

願補香山常恨歌。

周叔端的《四時閨怨》,寫得淒楚動情,其中不乏像“桃杏不知人意惱,花開猶似昔年紅”,簡直可以與宋代女詩人朱淑真的《斷腸詞》媲美。

周叔端晚年受戒為尼,青燈黃卷盡享天年,以90高齡圓寂。著有《茶村東窗詩稿》。

舊社會婦女深受壓迫和歧視,“女子無才便是德”。舊方誌中所見,只有些烈婦、貞女。古代桃花江才女之所以能夠脱穎而出,確實是歷史的塵埃也無法將她們的出色才華完全淹沒。

歷史上桃花江女子的才貌雙全,更給今天的“桃花江是美人窩”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1 字。

轉載請註明: 桃花江畔覓美人,才貌雙全有幾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