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明代有名的小説家、文學家。他的故居位於淮安市淮安區河下古鎮的打銅巷巷尾,內陳列着吳承恩腦顱復原的半身塑像,還珍藏有各種版本的《西遊記》書籍和大量的文史資料等。
吳承恩故居
吳承恩的故居佔地較廣,由門房、正廳、客房、書齋、後花園等房屋組成。其正門上方懸掛着一塊牌匾,上面是由中國已故的著名書法家舒同所書的幾個大字——“吳承恩故居”。走進大門,就是一片竹林,蒼翠優雅,挺拔有力,讓人不禁覺得這就是吳承恩清廉不俗、遺世而立的風骨寫照!此外,其書齋“射陽簃”三字為趙樸初所書。這其中還有一個典故,吳承恩號射陽山人,他的好友沈坤曾送他一塊匾額,上面就寫了這三個字,很得吳承恩的喜愛,只是後來卻遺失了。
吳承恩的後花園名為“悟園”,是有着他許多美好回憶的地方。吳承恩幼時閲讀過非常多的稗官野史、志怪小説,熟悉各種神話傳説和民間故事,直到後來開始創作《西遊記》,後花園也成為了他創作和休息的主要場所。
吳承恩故居本身具有的歷史價值和懷念意義,以及後來為了紀念他而對故居進行的修復、新建等措施,已經使這一地方成為了淮安著名的旅遊景點,無數的海內外遊客紛紛來此,想要看一看這位寫下著名的神話小説的作者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吳承恩是哪個朝代
吳承恩出生於1500年,明朝淮安府山陽縣人士,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家境艱難,生活拮据。他自幼喜歡搜奇獵怪,每每喜愛涉獵一些稗官野史、志怪小説,從而內心對於神話傳説、神仙鬼怪、民間故事都特別熟悉。後來,由於生活上的不平順和官場上的失意讓吳承恩加深了對官場腐敗、社會黑暗的認識,開始創作各種志怪小説來表達對現實的失望和不滿,抒發心中的鬱結。
如果説,吳承恩在生活和官場上是失敗的,那麼他在小説文學創造的成就上無疑是非常巨大的。他著述的《西遊記》膾炙人口,成為中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後廣為流傳,被譯為西文流傳各國,更有不少的學者花費時間和精力來研究這部小説併為之發表專著和論文。直到現代,《西遊記》也被改編成多種版本的影視作品,以更多更生動形象的藝術形式展現在廣大觀眾眼前。
因此,吳承恩也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小説家。這雖然跟他自小到大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有關,但與當時明清時期的文化氛圍也脱離不開。我國曆史上小説成就最高的朝代大約就是明清時期了,四大名著中《水滸傳》以及《三國演義》的作者施耐庵、羅貫中均是元末明初人士,而《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則是清朝人。吳承恩所處的明朝正是我國古代小説發展的蓬勃時期,這也對他寫就《西遊記》有了一定的影響。
吳承恩與西遊記
吳承恩作為明代傑出的小説家,流傳於後世的作品其實並不多,最膾炙人口也最經典的當數他的《西遊記》了,其餘的作品只有《射陽先生存稿》四卷以及志怪小説集《禹鼎記》,後者目前已經失傳,這不得不説是古代小説文學發展的一大遺憾。
吳承恩寫《西遊記》並不是偶然的,他自幼喜歡搜奇獵怪,每每喜愛涉獵一些稗官野史、志怪小説,從而內心對於神話傳説、神仙鬼怪、民間故事都特別熟悉。後來,生活和官場上的失意讓吳承恩加深了對官場腐敗、社會黑暗的認識,他更願意用創作志怪小説的形式來表達對現實的失望和不滿。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遊記》誕生了。一開始,吳承恩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中間則因故停止多年未能繼續寫下去,直到晚年被人誣告而辭官歸來才得以完成《西遊記》的後續部分。
作為中國四大經典名著之一,《西遊記》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它的出現,無論是在其故事本身、表現形式,還是背後藴含的深意,都是值得很多學者去認真研究的。
《西遊記》不僅僅只是一本師徒四人歷盡磨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它也體現了作者個人的抱負和在官場上的理想。吳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實和唐僧有着不少的共同點,比如耿直、善良、寬容、慈愛,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經靠着唐僧一個人是絕對完不成的,這正如吳承恩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的個人政治理想。所以,他在小説中幻想着感化敵人,有了徒弟三人護送並求得正果。
2010年,為紀念吳承恩與《西遊記》,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播出,讓觀眾能更深刻地瞭解到他們之間的故事。
吳承恩為什麼要寫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講述的是唐僧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個徒弟的護送下,師徒四人歷經各種艱難險阻,一路上降妖伏魔,前往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這部小説對當時以及後世小説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作者吳承恩是中國明代有名的小説家。那麼,這本偉大的小説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呢?吳承恩又是因何才會寫下這本《西遊記》呢?
首先,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小説發展的繁榮階段,這為吳承恩寫《西遊記》提供了更多的素材積累和更好的文化氛圍。當然,朝代的文化發展有着一定的影響力,但更多的還是與作者自身的緣由分不開。
吳承恩自幼家境清貧,但他非常聰慧,勤奮好學,閲讀過非常多的稗官野史、志怪小説,熟悉各種神話傳説和民間故事,早年博覽羣書的基礎造就了他深厚的文學底藴。
吳承恩雖然在讀書時期憑藉自身的努力,得到了當時龍溪書院創建人葛木的賞識,但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生活的困頓和多年科考不中,讓他加深了對官場、考場腐敗的認識。直到1550年,吳承恩補得一個歲貢生,然而那時他已年近五十。好景不長,吳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讓他不容於官場。1558年,他因被人誣告,憤而辭官,拂袖歸去。
官場科舉和封建社會的黑暗,使得吳承恩更多的寄情於創作志怪小説,表達內心的憤懣,抒發鬱結。《西遊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體現了作者個人的抱負和在官場上的理想。吳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實和唐僧有着不少的共同點,比如耿直、善良、寬容、慈愛,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經靠着唐僧一個人是絕對完不成的,這正如吳承恩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的個人政治理想。所以,他在小説中幻想着感化敵人,有了徒弟三人護送並求得正果。
這就是吳承恩之所以要寫西遊記的原因,他以此來揭露讓他失望不滿的現實,並寄託變革社會的強烈願望。
吳承恩復原圖
吳承恩是明代傑出的小説家、文學家,他寫下的小説《西遊記》是中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因此,對於作者吳承恩和他的一些作品,也成為了很多讀者、專家研究的對象。
最開始,大眾瞭解的關於吳承恩的肖像,大多來自於吳承恩的古代人像圖以及眾多的影視作品在大熒幕上呈現給觀眾的形象。然而,在2006年的時候,中國刑警學院首席教授趙成文成功地復原了吳承恩及其兩位夫人的肖像。復原圖一經傳出,很快就傳遍了網絡,引發了眾多的好奇與爭議。
復原吳承恩容貌圖的過程異常艱辛,最先要追溯到發現其墓碑。吳承恩的墓碑與他的人生經歷一樣歷盡坎坷,曾被不法分子盜掘用來換得不正當的錢財。幸而在1981年被找到,但令人嘆息的是他的棺木已經遭到了破壞。
自2003年起,趙成文教授為了復原吳承恩的容貌圖,曾先後三次接受邀請,到江蘇淮安對吳承恩和他兩位夫人的頭顱骨進行研究、復原。但頭顱骨的不完整以及神態、眼神的難以琢磨,都給復原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最終,憑藉着吳承恩墓穴這一線索,加上趙教授對其著作的反覆體會、閲讀和對其故居的多次拜訪,吳承恩三十歲和五十歲的復原圖終在世人面前呈現。儘管在復原圖出現後,受到了一些真實性的爭議,但總體來説,這彌補了一個遺憾,是值得驕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