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朱見深才是太子,為何于謙立朱祁鈺為皇帝,造成後面的悲劇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英宗被俘。瓦剌“奇貨可居”,用明英宗要挾明朝,想從明朝撈到極大的好處。當時于謙等大臣為了不受瓦剌的要挾,準備另立皇帝。

另立皇帝,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明明朱見深才是太子,為何于謙立朱祁鈺為皇帝,造成後面的悲劇

(于謙)

不過,就算另立皇帝,照一般的情況,理所當然應該立朱見深,因為朱見深當時已經是太子了。皇帝變成太上皇了,只可能太子繼位,歷朝歷代都是這樣。可是為什麼,于謙等人當時卻並沒有把朱見深立為皇帝,而是把朱祁鈺立為皇帝呢?

本來朱祁鈺的地位比朱見深低,現在當了皇帝,翻到朱見深頭上去了。這樣一來,無論是朱祁鈺,還是朱見深,兩人都嘀咕上了。朱祁鈺會想,這個朱見深本來該當皇帝的,結果我當了皇帝。他會不會心中有意見呢?會不會發動政變,把我給推翻呢?而越來越大的朱見深也會想,就算我爹不當皇帝,也應該是我當皇帝,朱祁鈺憑什麼當皇帝啊?

總之,因為兩人心中嘀咕上了,也因此造成最終朱祁鈺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後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因為朱祁鈺無後,才投機擁戴朱祁鎮,發生了“奪門之變”。

明明朱見深才是太子,為何于謙立朱祁鈺為皇帝,造成後面的悲劇

(奪門之變)

那麼,當初于謙為什麼不直接擁立朱見深,卻偏偏要擁立朱祁鈺呢?

有人可能會説,這還不簡單,之所以不擁立朱見深,是因為朱見深的年齡太小,當時也才兩歲,不可能當什麼皇帝。

這話也對也不對。朱見深當時確實還很小,他確實不可能主持朝政。但是于謙正好可以主持朝政啊。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統一的意志。如果由於謙來主持朝政,朝廷的大小事情由於謙一個人來拿主意,那麼,這個意志就可以統一起來,打仗就更容易了。這也是在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不採用這個手段,很可能就打不贏強大的瓦剌,國家很可能就會滅亡。

從這個角度來説,立朱見深為皇帝,並由于謙來攝政,顯然是很恰當的。

不過,説這是很恰當的,但其實也是最不恰當的。

明明朱見深才是太子,為何于謙立朱祁鈺為皇帝,造成後面的悲劇

(朱見深畫像)

為什麼説最不恰當呢?

因為如果把朱見深立為皇帝的話,那麼就會遇到兩個問題無法解決。

其一,朝野上下的人會懷疑于謙有私心。明擺着的,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把朱見深扶持為皇帝,權力就到了于謙的手裏。這樣一來,朝野上下不會認為,于謙這樣做,是為了更有利於打仗。而是會想,于謙這樣做,是為了奪權。畢竟權力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東西,誰都想要啊。

一旦朝野上下有這樣的想法,大家可能就會各懷鬼胎,不怎麼願意聽於謙的話。在打仗的時候,很可能就會節外生枝。有些野心勃勃的人,就會藉機造反。那麼,北京保衞戰,就可能打不贏了。

明明朱見深才是太子,為何于謙立朱祁鈺為皇帝,造成後面的悲劇

(朱祁鈺畫像)

其二,朱祁鈺和于謙肯定會鬧矛盾。

朱祁鎮在御駕親征之前,是把朱見深立為太子,接着又讓朱祁鈺攝政的。如果於謙把朱見深立為皇帝,那麼,又怎麼安置朱祁鈺呢?

讓他當攝政王嗎?如果讓他當攝政王,必然要聽他的。如果聽他的,很多麻煩就出現了。

第一個麻煩,朱祁鈺會不會甘心當攝政王呢?他會不會想着直接當皇帝呢?他要是想當皇帝,必然要籠絡一幫人,而於謙肯定不會受他籠絡。這樣一來,朝廷就陷入了勾心鬥角之中,不會集中力量打瓦剌了。

第二個麻煩,朱祁鈺會不會和于謙爭奪權力呢?北京保衞戰肯定要于謙來指揮才能打贏,別人沒有那個能力。如果由於謙來指揮,朱祁鈺肯定不滿。因為他會想,我才是攝政王啊,怎麼你于謙指揮起來了?因此他必然要干涉于謙。一旦他干涉于謙,這仗肯定就難打了。

第三個麻煩,朱見深會不會對朱祁鈺有意見?當時朱見深還小,但是他在慢慢長大。和瓦剌的決戰會打多久,誰也説不清。在朱見深長大的過程中,他會意識到自己才是皇帝,大家都應該聽自己的。而實際上當時大家肯定只可能聽攝政王和于謙的。因此,朱見深肯定很不滿。這樣一來,矛盾就出現了,動亂就有可能發生。也就打不贏瓦剌了。

總之,當時如果立朱見深為皇帝,確實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于謙從保衞國家的角度出發,大公無私地立朱祁鈺為皇帝,不但解決了諸多矛盾,他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彰顯,得到了當時朝廷及後世的讚揚。同時也因此擊敗了強大的瓦剌。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7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明朱見深才是太子,為何于謙立朱祁鈺為皇帝,造成後面的悲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