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中最有權勢的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朱元璋對官吏極為嚴厲,最後把丞相這個職位都廢除了,一個人幹着皇帝與丞相兩個人的活。到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時,他就忙不過來了,出現了內閣,有了內閣首輔。內閣對朝政的各種處理意見寫在一張貼在奏章上面的紙上,這叫做“票擬”,皇帝用紅色的硃砂筆在上面做批示,這叫做“批紅”。在朱元璋時期,朱元璋對宦官也是持打壓的態度,明令太監不準干政。然而,在朱元璋以後,宦官的權力開始越來越大。一般而言,宦官都是窮苦人家出身,一般在很小的時候就入宮做太監,所以太監基本也沒啥子文化,在朱元璋之後,後來明朝的皇帝設立一個內書堂,專門教宦官識字和學習。不怕太監耍流氓,就怕太監有文化。後來的明朝皇帝們讓司禮監秉筆太監們幫自己幹起了“批紅”的活。這司禮監秉筆太監並不是最有權勢的太監,在司禮監裏,頭號人物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他負責給“批紅”也就是批閲的奏章審核蓋印。司禮監秉筆太監只是負責給內閣的“票擬”寫上意見,司禮監掌印太監看着可以就蓋章,認為不可以,就讓司禮監秉筆太監重批。
二十四衙門
明朝二十四衙門是指在明朝宦官專門伺候皇帝以及其家族的機構,內設司禮監、御馬監、御用監、尚衣監、尚膳監等十二監,外設四司八局:包括寶鈔司、惜薪司、浣衣局、針工局、酒醋面局等。在二十四衙門中,司禮監掌握着皇城內宦官的人員調配,有“第一署”之稱。在後來明朝的政治運轉中,司禮監發展成為了與明朝內閣相互制衡的一個機構,奏章是經過司禮監傳送給皇帝的,另外司禮監還負責傳宣御旨,這當中的可操作餘地就很大,另外,司禮監還參與明朝內閣的閣議,最重要的是內閣的“票擬”需要司禮監秉筆太監“批紅”,經過“批紅”的“票擬”,這就是明朝的最高決策命令。根據《萬曆野獲編補遺》記載:“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封柄機要”,在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地位可比內閣首輔,秉筆太監可比內閣次輔,司禮監掌印太監有“內相”之稱。所以,在明朝中後期,太監成為了非常具有權勢的一羣人,明朝出現了很多權傾一時的大太監,比如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人。
司禮監位置
馮保是一位相當勵志的太監,在嘉靖十五年,他被選入內書堂開始學習文化,到嘉靖三十九年,馮保已經成為了司禮監秉筆太監。1567年,嘉靖皇帝的兒子明穆宗繼位,年號隆慶,這時馮保又成了東廠掌印太監,不僅如此,他又兼任御馬監掌印太監,等於説他同時提督東廠和御馬監,是司禮監裏光明正大的二號人物。御馬監這衙門雖然也有養馬和馴馬人員,但是養馬只是這御馬監的副業而已,這是一個幫着皇帝掌握兵權的一個機構,掌管御廄兵符等項,與明朝的兵部和各督撫共同執掌軍事。此時的馮保離明朝太監中的“大統領”司禮監掌印太監就差一步了,可是就這在一步上,馮保遇到了障礙。此後不久,司禮監掌印太監出缺,論資排輩,馮保都是理論上的第一個人選,可是,有時理論上也只是理論上。馮保這位勵志的太監卻遇到了一位同樣相當勵志的大臣,當時的明朝的內閣成員大學士高拱不喜歡馮保,於是,高拱就推薦御用監的陳洪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而這個陳洪與馮保兩人之間矛盾極大。此時的內閣首輔是徐階,這個僅僅是內閣成員的高拱為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因為高拱當年當過明穆宗的老師,明穆宗對他這位老師非常尊敬和信任。本來是徐階推薦的高拱進入內閣的,但是不久後,高拱就與當時的內閣首輔徐階發生了嚴重的矛盾,最後高拱被罷黜在老家待了一年多。1568年(隆慶二年),在朝堂上鬥爭了一輩子的徐階累了,他辭官歸鄉,接替他的是“老好人”李春芳,後來在張居正和大太監李芳等人的力薦下,高拱又重新回到了內閣。高拱這個人“戰鬥力”和“戰鬥精神”特別驚人,在重新進入內閣後,其他明朝內閣成員不是被逼走就是急流勇退,最後,1571年(隆慶五年),內閣首輔李春芳終於受不了,也自動“光榮退休”。就這樣,高拱成了內閣首輔,之後他還是繼續發揚“戰鬥精神”,原來的內閣成員除了張居正外,被他排斥的一乾二淨。為什麼高拱的“戰鬥力”如此驚人,而張居正卻依然“屹立不倒”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兩人在很早的時候關係就很好,並且,後來高拱被罷黜回老家後,還是在張居正的力薦下,高拱又重新進入的內閣。儘管高拱“戰鬥力”驚人,但是,對待“朋友”,他還是不好“下手”的。
高拱
然而,無論高拱在內閣中鬥得多麼“天翻地覆和起起伏伏”,他就是討厭馮保。後來,司禮監掌印太監陳洪被罷,高拱又推薦了尚膳監也就是皇宮中管伙房“大總管”孟衝擔任此職,孟衝本人也是廚師出身。此時,馮保估計都站在了房頂之上罵了三天三夜,繞樑之聲估計都不絕於耳,他對高拱的這個恨堪比“殺父之仇與奪妻之恨”了。同時,由於高拱的“戰鬥力”特別強,已經是內閣次輔的張居正也害怕了,害怕是次要的,關鍵在於張居正也是有“理想”的,在利益面前,再好的朋友一般也是經不起考驗的。在共同的敵人面前,張居正與馮保二人偷偷地開始“眉來眼去”了。1572年,明穆宗去世,十歲的萬曆皇帝繼位,明穆宗遺命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與高儀三人共同輔政。然而,太監馮保最後也成了輔臣,《明史》中説:“穆宗甫崩,保言於後妃,斥孟衝而奪其位,又矯遺詔令與閣臣同受顧命。”就是説明穆宗死後,馮保直接奪取了孟衝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之位,同時,馮保又“矯詔”成為了輔政太監。馮保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明穆宗去世後,繼位的萬曆皇帝只有十歲,此時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在實際上已經是當時大明帝國的“最高掌舵人”了,而馮保雖然不被明穆宗所喜,但是卻深得這位李太后的喜歡。
李太后
萬曆皇帝的登基儀式上,馮保始終站立在萬曆皇帝所坐的御座旁邊,對於馮保的這種“示威”,內閣首輔高拱以及很多大臣相當地不滿。雙方馬上開始了“決戰”,參與對陣的人員主要角色如下:一方是內閣首輔高拱,另一方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特務”是內閣次輔張居正,“裁判員”是李太后和陳太后(陳太后無子)。《明史》中説:“拱諷六科給事中程文、十三道御史劉良弼等,交章數其奸,而給事中雒遵、陸樹德又特疏論列,拱意疏下即擬旨逐保。而保匿其疏,亟與居正定謀,遂逐拱去。”就是説高拱已經讓人彈劾馮保,而馮保則把這些奏疏給藏了起來,並與張居正偷偷密謀“除掉”高拱。明穆宗去世時,高拱在內閣中哭着説道:“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其實高拱説這句話可能並沒有啥特別的意思,更多地應該是對未來大明帝國的一種擔憂,但是,高拱的這句話卻被馮保和張居正抓住了把柄,馮保向李太后和陳太后那裏告狀説:“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這麼一改,這句話的殺傷力就很大了,馮保又添油加醋地説高拱想擁立藩王,這一下子就擊中了李太后和陳太后的要害,這陳太后無子,也相當地寵愛萬曆皇帝,於是,高拱馬上就被“擅權無君”的罪名給罷免了,高拱聽到旨意後“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站在後邊的張居正“假惺惺地”將他扶起,張居正這“演技”也是十分了得,之後,張居正成了內閣首輔。此後,退休在家的高拱對張居正的恨那也是“連綿不絕”了。病從口入,比這可能更要命是下一句禍從口出,高拱被罷又一次驗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做事要三思而後行,説話有時同樣要“三思而後説或者不説”。
張居正
此時,由於萬曆皇帝尚年幼,大明王朝三個最有權力的人是萬曆皇帝生母李太后,內閣首輔張居正,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並且,李太后還讓馮保協助她輔導萬曆皇帝的教育,對於這位“馮大伴”,萬曆皇帝都畏懼三分,同時,萬曆皇帝的老師張居正對萬曆皇帝也很嚴格,而李太后這個人又性格嚴厲。面對這三座“大山”,萬曆皇帝着實壓抑了好多年。面對此時明朝顯露出的種種問題,張居正開啓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得以推行的兩重要原因在於,首先張居正得到了李太后和萬曆皇帝的支持,李太后對這位“張先生”極為尊重,大事小情基本都是聽張先生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內相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對張居正的支持,投桃報李,馮保與當時的政治盟友宰輔張居正一唱一和,張居正的“票擬”送上去之後,馮保估計連眼都不眨,就直接給“批紅”了。在與張居正共同“執政”的期間,馮保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平反了很多冤獄。然而,馮保卻有兩比較大的缺點,第一就是他後來變得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第二就是貪財,“明史”中説:“然保性貪”,張居正如果搞到什麼奇珍異寶之類的,甚至都會送給馮保。
到了明朝中後期,駙馬也多出自民間,篩選駙馬也有了一套嚴格的程序。就是先由禮部發個榜,大家如果覺得自己可以就報名,然後再篩選,之後由司禮監太監挑出幾個候選人上呈給皇帝,皇帝和太后決定最終人選。李太后有兩個兒子,萬曆皇帝朱翊鈞,潞簡王朱翊鏐,三個女兒壽陽公主朱堯娥,永寧公主朱堯媖,瑞安公主朱堯媛。根據《萬曆野獲編卷五》的記載,萬曆十年,萬曆皇帝為自己的這位親妹妹永寧公主招駙馬,此事由馮保負責。這時,京城中有一位大富户梁家,梁老太爺梁國柱有一個兒子梁邦瑞,梁邦瑞身患癆病,是個地道的病秧子,這梁國柱估計大概是想為兒子娶一位公主“沖沖喜”,看能不能把他兒子的病給“沖掉”。這梁國柱知道如果走正規程序的話,自己的這個兒子不要説進“決賽”了,在海選中估計肯定就會被刷下來,於是,他就開始走旁門左道,給馮保萬金賄賂。俗話説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收了這鉅額賄賂之後的馮保頓時就不知道良心是個什麼東西了,在萬曆皇帝以李太后面前對這個病秧子梁邦瑞大誇特誇,連聰明的李太后都被迷惑了,就這樣,梁邦瑞順利勝出。質量好的就是質量好的,質量差的就是質量差的,結婚當天,這梁邦瑞就露餡了,幾乎沒能完成結婚儀式,他這癆病得多嚴重。但是,事已至此,木已成舟,關乎皇家顏面,這事也就這樣了。
在明朝,公主下嫁後,會指派一位女官全權負責公主的大小事務,稱為“管家婆”,除了新婚之夜外,公主與駙馬之後屬於事實分居狀態,駙馬要想和公主見個面或者其他啥的,得到公主的“宣召”,並且還得“紀錄檔案”。這套程序得經過“管家婆”,所以,很多公主和駙馬都是經常賄賂“管家婆”的。永寧公主的這位“管家婆”大概知道梁家給馮保萬金之錢的事情了,嫌棄這位梁邦瑞給她的錢太少了,便叫來相好的太監把這位梁邦瑞給結結實實地揍了一頓。梁邦瑞被抬回梁家後,沒想到這梁公子不抗揍,一個月便一命嗚呼了,這梁老太爺花了大價錢本想給兒子娶個公主“沖沖喜”,看能不能把他兒子的病給“衝”好,沒想到最後竟然把自己的兒子給“衝”死了,此時的梁老太爺估計要多鬱悶就有多鬱悶。其實更鬱悶的是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永寧公主,還有李太后以及萬曆皇帝,永寧公主嫁給了個病秧子,他們也就認了,沒想到這病秧子這麼快就死了,大明的公主必須是大明封建禮教的“楷模”,基本是不能再嫁的,從此永寧公主開始了守寡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