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宮詞》可以是虛構古裝劇、瑪麗蘇劇,但絕不是宋代歷史正劇
劉娥的一生本就十分傳奇,按現有歷史資料拍絕不會差,偏偏有編劇覺得自己開腦洞能力要比史書更具説服力。
真是一把辛酸淚啊!愣被預告騙進來的。
其實反映宋代風貌的劇並不多,當第一次聽這劇時還是非常期待的。
後來一查還是講的劉娥,《狸貓換太子》裏大名鼎鼎的劉德妃,這肯定要看啊!從街頭賣藝的孤女到臨朝稱制的太后,妥妥的大女主劇本,想想就激動!
結果開播打臉,這就一中年古偶劇,影視劇真的不是寫了虛構就真可以亂編。
小時看包拯,看到《狸貓換太子》時特意查過這段歷史,所以不會被魔改騙了,但還是有很多人會被誤導呀!
畢竟前車之鑑,真的有人看了《甄嬛傳》以為乾隆親媽叫甄嬛。
這種劇情加個純屬虛構能過審就很離譜,這麼會編為啥不架空歷史自己編呢?
非要加個帝王后妃的身份來給自己貼金?就因為這個劇,現在看《清平樂》和《燕雲台》都順眼太多了。
《大宋宮詞》可以是純屬虛構的古裝劇,也可以是一部瑪麗蘇劇,但絕不會是宋代歷史的正劇。
這個劇的名字就有很大問題,大明宮是唐朝皇宮的名字,大宋宮是個什麼東西?
劉娥一生無子,還有人説讓多看看歷史,也不知道是不是劇粉?
台詞太現代化,文學性很弱,一些地方還有錯誤:現在大家説的“風箏”是明代後演變而來,明代前也有“風箏”一詞,但指的也只是風鈴,而風鳶,又名紙鳶,才是如今大家放的風箏。
服裝也太誤導人,第一次上朝的常服,一片紅色,人羣裏很少的綠色是內侍。
宋代時的官員常服在三方面顯示官員品級的尊卑,服裝的顏色,革帶的材質、佩魚與否及質材。
劇裏第一集上朝時他們的紅色常服完全與宋代歷史不符。宋代官員幞頭上沒有帽正,這個特件是明代之後才興起的。
宋朝的士大夫是不跪皇帝的!這點又把清平樂拉出來,劇情拉垮得不得了,然而最起碼有一點兒做對了,臣子是不給皇帝下跪的。
《大宋宮詞》以歷史和部分內容虛構為宣傳,冠以歷史人物之名,説着似是而非的“歷史”故事。其實最爛的還是這劇名,取啥名字不好,偏偏取個什麼宮詞,這個劇名跟劇情有啥關係呢?
僅僅是因李少紅曾導過一部《大明宮詞》嗎?所以就偷個懶改一字,直接就拿過來用?從劇名就已經看出劇組對待這部劇的認真程度了。
每一個角色講話都好着急啊,聽着就感覺慌急忙趕!難道宋朝講話都這樣?以前看劇嫌節奏慢,這部劇節奏簡直開飛機。 近年的國產劇,劇情沒啥進步,服化道倒是進步了不少!
《大明宮詞》是因為唐朝皇宮的宮殿叫大明宮,那《大宋宮詞》是什麼怎麼個説法?
人家北宋皇宮的正殿叫大慶殿,所以是覺得叫《大慶宮詞》不好聽嗎?還是怕觀眾水平不夠,以為在講大慶油田的古裝劇嗎?
其實這部劇在開篇27秒時就可以棄了,3句背景簡介全錯。
趙匡義在趙匡胤稱帝后避諱改名光義,自己繼位之後又改名炅。發動了兩次北伐,僅首次親征,第二次沒敢去,箭傷自然不可能在第二次留下的。
客觀説一句,服化道是真的可以,構圖也挺不錯,但再好的審美遇上垃圾劇情都是令人吐血的存在,還是回過頭去看《大宋提刑官》吧!
《清平樂》《上陽賦》《大宋宮詞》,為什麼製片方和導演們總是樂此不疲的製造着文化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