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二小老師組織學生製作冰糖葫蘆
提起勞動教育,每個年齡段人們心中都有各自對勞動教育的感悟,勞動教育帶着不同的時代印記,給他們的人生成長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我上學那會兒,國家號召學生要學工學農學文化,我們的勞動是從小學就開始的。”回憶起勞動教育,“60後”李勤國先生説,學習之餘他和同學們要幫村裏生產隊撿麥穗、拾棉花、拉土,還要在校辦工廠學做彈簧,“一轉眼這麼多年過去了,但當時的勞動教育教給我很多生活技能,培養了我堅強獨立、吃苦耐勞的品格,這成為人生的一筆重要財富,讓我受益良多。”
在李勤國看來,新時代孩子們生活幸福,難以體會糧食得來的艱辛,必須加強勞動教育,讓孩子們深入田間地頭、車間企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多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養成反對浪費、厲行節約的好習慣,避免勞動教育流於“形式主義”。
“70後”成先生來自農村,每逢麥收季,父母在田裏忙碌,孩子們也沒閒着,拾麥穗、端水送飯……稍大點的孩子還要揮鐮收麥,雖然慢但也能頂半個勞力。成先生説,父母在教育自己兄妹時,往往喜歡用種莊稼做比喻,比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對待莊稼不能弄虛作假;只要付出勞動,每一滴汗水都會有結果。這種勞動教育,讓我們兄妹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更懂得了自食其力和努力的重要性。
“80後”市民艾女士是一名小學生家長,她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勞動課主要是平常輪流值日打掃教室衞生、擦玻璃,定期參加學校大掃除,春季參加植樹,勞技課上學一些手工製作,比如縫沙包之類。“小時候我們女孩子玩的沙包,幾乎都是自己縫的,雖然針腳歪歪扭扭,但玩起來很有成就感。”艾女士説。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90%的家長和教師羣體,都認為在中小學開設單獨的勞動教育課程、加強勞動教育“很有必要”。但他們也認為,目前存在“有教育無勞動”“有勞動無教育”的現象,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學生輕視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