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趙志疆
“幼師和保育員缺口超過300萬人。”日前,這一話題衝上微博熱搜。西南大學一份研究報告預測,2019年,學前教育階段因“全面二孩”政策新增近600萬適齡幼兒。到今年,幼兒園或將缺少幼兒教師和保育員超過300萬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辦好學前教育”,並把實現“幼有所育”列為“七有”重大民生問題之首。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確立了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和發展目標。幼師缺乏,不僅直接影響幼兒成長和教育,也限制了幼兒園發展。長遠看,更不利於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如何讓幼師職業健康平穩發展成為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表面上看,“全面二孩”政策放大了幼師短缺的矛盾,更深一層探究,是因為這一職業本身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因為工作壓力大與回報不理想,導致很多幼師紛紛離職轉行,也令不少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對幼兒園教師職業望而卻步。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現有民辦幼兒園共17.32萬所,佔幼兒園總數的62%;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2649.44萬人,佔在園幼兒總數的56%。幼師缺乏的狀況,在民辦幼兒園往往體現得更為直接。
扭轉這樣的局面,首先就應該提高幼師職業的福利待遇,以此來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幼師待遇需要資金投入,“錢從哪裏來”毫無疑問是擺在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對於學前教育而言,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是政府、幼兒園和家庭三方參與,如果忽略政府責任,則很容易成為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博弈——要麼是收費過高令家長叫苦不迭,要麼是入不敷出令幼兒園難以為繼。相比之下,強化政府投入的責任,為普惠性幼兒園提供更多政策和資金支持,既是化解“收費貴”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幼有所育”的題中之意。
2020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就幼兒園教師的職務評聘、工資福利及其他待遇予以説明,以此來保障幼兒園教師的合法權益。另外一大亮點是,學前教育“社會公益事業”的身份得到了法律“認證”。明確幼兒園“社會公益事業”的身份,並將其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不僅意味着普惠性幼兒園有機會獲得可靠的經費保障,而且意味着其必須接受嚴格的成本審核與財務監督,從而提高學前教育的保障水平,為幼兒教師提供更加廣闊的舞台。
實現“幼有所育”,離不開學前教育機構和幼師的努力,只有掃除他們的後顧之憂、破解幼師缺乏的現實矛盾,才能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照料。
作者:趙志疆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