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食指大動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原來背後還有這樣的一個典故
話説這日鄭國早朝,宗室大臣子家(公子歸生)路上偶遇子公(公子宋),於是二人聊着閒話一道向朝堂走去。這時,子公忽覺自己的食指開始胡亂跳動起來,就抬手給子家看,子家覺得有趣,便問子公這是什麼道理?子公笑着説:“我天生有個特異功能,但凡口福來臨,這根手指就要提前跳動不止,直到吃了美食才停。”
入宮後,二人向鄭靈公施禮畢,鄭靈公見兩人面現抑制不住的笑容,覺得奇怪,就問子家:“你倆有啥高興事啊,説給寡人聽聽。”子家於是把路上子公 “食指大動”的典故對鄭靈公講了一遍,鄭靈公聽了驚訝不已,就讓子公抬手看看,子公一時得意,再次高傲的抬起那根跳動的食指。本來這就是個笑談,不想心眼褊狹的鄭靈公見狀,心中有些不忿,暗思:真是豈有此理,寡人宴請羣臣,倒為你食指異動做了驗證,如果不給子公點顏色看看,日後豈不小看了寡人。想到這裏,假意一笑説:“子家你先別幫着子公吹牛,食指大動能否應驗,還需要看寡人的心情哩。”説完拂袖而去。一股涼意頓時籠上子家和子公的心頭。
早朝罷會,便到了中午,內侍們安排好座次,鄭靈公便招呼羣臣一一入席,等眾人坐好後,發現唯獨沒有子公的位置,就在他惶惶莫名其妙時,上面的鄭靈公笑對羣臣説:“聽説子公食指一動,便有口福降臨,可寡人偏就不信這個邪!大鱉是楚王送給寡人的,所以寡人今天偏不請他,看看是他的食指靈呢,還是寡人的命令靈。”説完話,羣臣轟笑不止,子公本欲抬腳就走,鄭靈公偏又不允許,就讓他站一邊看着。
君臣二人自此交惡,鄭靈公幾次想派人殺掉子公,又怕史官記他因一塊鱉肉而誅殺大臣的惡名,心裏始終懨懨。而子公回府後,每每想起這事,也是恨意難消,又擔心靈公早晚會除掉自己,思來想去不如先行下手弒君,想到這開始陰藏死士,以待時機。過了幾天,子家為緩和子公與鄭靈公的矛盾,便拉着子公入宮向大王道歉,但子公殺心已起,只是昂頭不語,氣得鄭靈公嘲諷地説:“是寡人得罪了子公,子公何罪之有呢?”
回府的路上,子公暗思:若是殺掉鄭靈公,子家必要為主報仇,不如將他也拉下水才好。於是就勸子家與他一齊動手殺掉鄭靈公,另立新君!膽小如鼠的子家一聽連連擺手,於是子公嘆道:“子家,你我關係向來不錯,你也看出因鱉肉一事,大王早晚是要殺掉我的,我若不先動手,必遭其害,而你不與我聯手,我如何能成功呢?為了保命,那我只好對友不仁了,你今日不答應我,我明天就派人誣告你和公子棄疾秘密往來,早晚圖謀造反。”子家聽他説這些,知道子公這是臨死也要拉個墊背的,看來不同意也不行,再説鄭靈公如此心眼褊狹,説不定哪天對自己也是容不下的。想到這,只得咬咬牙對子公説:“那就依你,你只管動手就是,我不攔你。”子公聽了,終於放了心,
作者:李廣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制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05年的春天。
見子家面現驚愕而不相信的樣子,子公就解釋説:“開始我也不知道,前年出使晉國時,一路上食指跳動不止,結果當晚在晉王宮吃到了鮮美的石花魚。後來出使楚國,它又開始跳動,結果我在楚宮吃到了天鵝肉和合歡橘,從那以後,便經常如此,沒有不應驗的時候。看來這時它又跳動,你我二人今日必能共享什麼奇珍異味了。”這話説完,聽得子家呵呵一笑,卻是半信半疑。
當時楚國與鄭國交好,因鄭靈公即位不久,楚王頭天晚上派人送給鄭靈公一隻大鱉,表示禮節性道賀。鄭靈公一高興,下旨早朝後,邀請羣臣一起分享鱉肉湯。
那子家和子公二人剛步入宮門,就看見幾個內廚正圍在一處宰殺一隻大鱉,不由對視一笑,子公笑謂子家曰:“我説如何?這下你該信我了吧!”説着話又揚了揚那根仍在跳動的食指,子家歎服不止,臉上現出羨慕的神情。
這時,內侍們開始將鼎內煮好的鱉羹分別盛入食器,一一端給羣臣。子公見這場面,一發下不來台,就覺得熱血一陣陣向上衝,轉頭又見鄭靈公時不時對他嘲笑,立時氣得哪還管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擼起袍袖,快步衝到大鼎前,伸出那根食指,勾起一大塊鱉肉,快速送進嘴裏,然後對着眾人道:“食指大動,我還不是嚐到美食了嗎?哈哈哈哈!”鄭靈公見他當着滿朝文武的面,竟如此膽大放肆,不禁大動肝火,頓時咆哮道:“來人,把他拉出去殺了。”左右卿大夫見要出人命,忙紛紛跪倒勸解説:“今日大王宴請羣臣,本該高興。子公食指靈動與否無非玩笑而已,請大王不必認真。”經眾人勸解一番,子公又被人推走,鄭靈公這才怒而拂袖轉後宮而去。
當年夏天,趁鄭靈公秋祭齋宿時,子公派出數名死士潛入齋宮,用裝滿泥沙的皮袋壓在熟睡的靈公身上,使他窒息而死。第二天,子公和子家宣稱鄭靈公暴病身亡,並擁立其弟繼位,史稱鄭襄公。鄭襄公即位後,暗中開始調查哥哥死因,後抓到子公手下一名死士,靈公的死亡真相總算大白於天下,襄公於是下令誅殺子公一族,對參與策劃的子家一族全部逐出鄭國。
一個小小玩笑最終釀成塌天大禍,豈不令人扼腕嘆息!鄭靈公“食指動而不給食”,子公強行“染指”鱉肉及怨弒國君皆因一時的衝動,從而遭到後來的懲罰。看來,心胸豁達才是與人相處的不二法則,即人常説的“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