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餘思函 實習生 梁婧
10月30日,由封面新聞聯合成都教科院、四川畔谷教育集團共同發起的第四期家庭教育公益講座正式開講。本期講座邀請了全國“華語杯”藝術教育先鋒人物盧璐老師,為讀者朋友們分享《以語言表達談少年兒童的語文焦慮》相關知識。
講座上,盧璐老師從語文與語言的關係、何為“語文思維”兩個方面展開分享,深入地分析了少年兒童學習語文時存在的問題,分享了家長培養孩子語文學習能力時的方法。
語文與語言之間的關係
語文就是語言。既包含有聲的口頭語言,也包含無聲的書面語言。而口語是一切語感的學習基礎,只有建立良好的口語表達基礎,才能上升到嚴謹、縝密的書面語言的理解與學習中,可謂“先有語,後有文。”
盧璐老師提到,很多低學齡段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所謂的語言能力,在啓蒙階段,就開始直接進行書面語言的認知培養,讓孩子聽繪本、讀名著、列書單,甚至養成40分鐘的閲讀習慣,卻忽略了孩子閲讀之後的感受與思考。“只有書面語言的輸入,而沒有口頭表達的輸出。即使養成了閲讀習慣,也沒有養成語文思維。”
何為“語文思維”
盧璐老師總結了三個方法核心內容來幫助家長們認識“語文思維”,分別是閲讀能力、表達能力、通識教育。
閲讀能力是有效輸入的能力,而表達能力是有效輸出的能力。不僅指口語表達,也包括書面成文的能力。
對於家長的困惑,盧璐老師還針對不同學齡段的學生提供了表達方面的階段性同標參考,幫助家長清晰看到孩子在表達能力上的不足之處。
通識教育通俗來講就是培養掌握全面領域知識的人。而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就是完成通識教育的過程。
“一定要提倡語文學習材料的多樣化,讀不同題材的書籍,幫助孩子去拓展。因為孩子格局觀的成長,取決於它所看到世界的大小。”盧璐老師説。
關於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語文思維,盧璐老師給家長們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需要關注孩子口頭覆盤的能力,其次關注其複述概括的能力,最後是鼓勵孩子多開腦洞,大膽設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