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一位名叫沙摩柯的蠻王,小説裏作為“武陵蠻王”的他,率所屬部眾協助劉備伐吳,並於陣上斬殺吳軍大將甘寧,然而最後卻死於劉備敗逃的亂軍之中。小説裏提到的沙摩柯,歷史上確有其人,提到的“武陵蠻”,歷史上又叫“五溪蠻”也一度是西南地區一支頗有影響力的部族。“五溪蠻”有何來歷?今天的“五溪蠻”的後人又在哪?
五溪蠻所在位置
“五溪蠻”是什麼?
何為“五溪”?歷史上有多個不同的註釋,根據《水經注》等眾多古文獻記載,五溪指的就是沅水中上游地區的幾條主要支流,包括雄溪、樠(通“蠻”,古書上説的一種樹,木材像松木)溪、無溪、酉溪、辰溪。何為“五溪蠻”?文獻上指的就是兩漢時期,武陵郡(今湖南常德、懷化一帶)內所屬“五溪”地域中的蠻夷。因此古文獻又稱他們為“武陵蠻”、“五溪蠻”,或“武陵五溪蠻”。
沅水和五溪水
武陵蠻相傳為蚩尤盤瓠和商周時期的巴國人後裔
上古時期,相傳中原大地有兩支互相對立又長期有着人員交流的部落聯盟,一支是居住於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九黎部落聯盟,其首領為蚩尤,另一支則死居住於黃河中游的部落聯盟炎黃部落聯盟,其首領為黃帝和炎帝。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這就是相傳中國上古史上的著名戰役——涿鹿之戰。這裏提到的涿鹿可能位於今天的河北地區。
蚩尤兵敗以後,部族大部分被炎黃部落聯盟吞併,族羣少部分人不願服從黃帝的統治,向南遷徙,散居於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支族羣被人稱為“三苗”,或是“苗蠻”。據史書記載,歷史上三苗集團的活動範圍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史記·五帝本紀》説:“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可見,這支南遷後的蚩尤後人,仍與身居中原地區的炎黃部落聯盟有往來和戰爭。唐堯時期,三苗數次侵襲中原,堯帝動用龐大的軍力,南下丹江、漢水流域進攻三苗。堯之後,舜帝繼承堯帝的南征大業,繼續對三苗用兵。並對三苗集團進行分化瓦解,其中西遷一部“以變西戎”,其餘部分則被迫南遷。到了大禹接替舜帝部落聯盟首領之位後,又對三苗發動戰爭,三苗戰敗後,一部分臣服於華夏部落聯盟,另一部分則遷入深山之中。這裏提到的深山,就位於如今的湘西、貴州一帶,也就是後來武陵蠻生活的地域。由此可見,武陵蠻先人極有可能就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蚩尤部族,後來在與華夏部落聯盟的爭鬥中失敗,一部分被華夏部落聯盟融合,另一部分南下逃入西南大山。
三苗南遷
商周時期,原三苗居住地上的各部族被稱為“荊蠻”或“蠻荊”,主要活動在江漢流域一帶,即今湖北、湖南及臨近地區,與三苗活動的中心區域重合。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這些荊蠻十分活躍,對統治中原的商周王朝構成嚴重威脅。為此,從商代前期至西周末年,商周王朝多次對荊楚發動戰爭。在中原商周王朝征伐下,荊蠻不斷向南、向西遷徙。西周之初,荊蠻之中靠近中原、文明較發達的一部分建立楚國,並參與武王伐紂得以位列諸侯。荊蠻之中文明比較落後的部分也逐漸分離出來而成為楚族不同的部落族羣,在江漢平原及其臨近地區與濮、越、巴、盧戎等族羣混居在一起。當時,楚的勢力越過洞庭,已達今湖南南部地區。楚國佔領廣大蠻地之後,部分蠻人被迫向南、向西遷徙,逐漸由湘、鄂地區遷居於桂、粵、川、黔諸省。
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繼續向西、向南遷徙的荊蠻逐漸建立巴國,被稱為“巴人”或“巴蠻”。巴國統治範圍起初大約在今天的湘西、貴州一帶,夾在東邊的楚國與西邊的蜀國兩個大國之間。後來,巴國與楚國聯盟,合兵滅掉了位於漢水上游的庸國,巴國分得了漢水上游部分土地。戰國時期,巴國與蜀國皆為秦國將領司馬錯所滅。巴國被滅後,巴人散居於湘西、貴州地區,逐漸形成了以武陵郡、長沙郡等地為核心的武陵蠻、長沙蠻。
巴國
秦漢時期,在武陵地區生活的武陵蠻、五溪蠻、澧水蠻、黔安蠻、等族羣,視中原王朝或地方割據勢力力量的強弱,或叛亂或歸附,多次與中原王朝或地方割據勢力進行戰爭,其進攻路線多沿澧水、沅水,有時也沿清江和長江三峽。三國魏晉時期,武陵蠻等族羣趁中原分裂割據,不斷向洞庭湖和江漢平原推進,勢力強盛時直達湖北東部和河南南部(如襄樊之戰關羽大勝後,荊州長江南北到許都以南響應起事的羣蠻可能就有五溪蠻)。唐宋時期,中央王朝對武陵地區主要採取羈縻政策,族羣流動相對減少,但與西部的烏蠻等族羣交往加強,進一步溝通了武陵少數民族地區同西南地區的聯繫。這一時期,原來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的族羣開始分化成苗族、瑤族、僚人、仡伶人、仡佬族、土家族等族羣,武陵地區主要土著民族開始形成,基本奠定了後來這一地區的民族格局。
瑤族
當然,也有一説認為武陵蠻乃是遠古人物盤瓠(通“護”)之後,根據是如今西南苗瑤、土家族聚居區流傳着大量和盤瓠有關的傳説。盤瓠神話為苗蠻系統的族源神話,其最初源起、流傳於何處,在漢文古籍記載中,可以找出比較清晰的線索。傳説遠古高辛帝時,高辛氏有一隻毛色五彩斑斕的狗,名字叫盤瓠。因吳將軍作亂,高辛答應誰能斬下吳將軍之首級,就能封邑賞金,把公主嫁給他。盤瓠咬下吳將軍首級得勝而歸。事成之後,高辛氏雖然有點不情願,但還是把女兒許配給了盤瓠。盤瓠死後,其後代在南方生根繁衍,成為南方大族。西南眾多民族都把盤瓠尊奉為他們共同的祖先。這個故事在我國南方瑤、苗、黎族等民族中廣為流傳,據説古時候這些西南少數民族都非常虔誠地祭祠盤瓠。
盤瓠
五溪蠻首領精夫相單程作亂與馬援征討
東漢初年,佔據今湘西,沅陵、辰陽、漵浦之間的五溪蠻,反抗朝廷的鬥爭非常激烈。自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至建武二十四年(48年),五溪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多次打敗朝庭的鎮壓大軍,攻克郡縣,佔領了武陵郡下轄的許多縣城,其中就包括武陵郡治所在地的義陵縣城(今湖南漵浦)。
由於這時期的義陵被五溪蠻所佔領,漢光武帝劉秀在多次調遣大軍鎮壓無功而返的情況下,下令伏波將軍馬援率中郎將馬成、耿舒、劉匡、孫永等率四萬大軍征討五溪蠻。但對於這次進軍路線,馬援與所屬部將有所爭議。《馬援傳》記載:“初,軍次下雋(今湖北通城西),有兩道可入,從壺頭(在今沅陵縣)則路近而水險;從充(今桑植)則塗夷而運遠。“當時耿舒主張從充道,而馬援主張從壺頭。按耿舒的主張,應該是沿澧水而上,首先攻打五溪蠻首領精夫相單程程的老巢充縣;馬援則主張逆沅水而上,首先在沅陵、辰溪一帶,打掉五溪蠻的主力,然後收復被五溪蠻佔領的武陵郡治義陵縣城。最終,這次叛亂在馬援等人努力下被成功平定。
伏波將軍馬援
有關五溪蠻首領精夫相單程的名字,據後人考證“精夫”二字是巴語,指當時五溪蠻的頭領。相單程是古充縣(今桑植)人,原桑植有“相”姓,因為向姓為桑植的旺姓,相姓為不受人欺侮,又因相、向同音,後遂改相為向。《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也提到:“巴郡南蠻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鄭氏。”其中的相氏和向姓有關,屬同音通假。向姓如今是漵浦縣的大姓,約佔全縣人口的20%,漵浦素有“一舒二向”之説,其他的姓氏人口相對少一些。因此,有專家認為,漵浦向姓與桑植五溪蠻“相”姓源出一脈。
五溪蠻首領沙摩柯與劉備伐吳
東漢末年,五溪蠻首領為沙摩柯。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後,沙摩柯率所部人馬歸降劉備。季漢章武元年(221年)七月,漢昭烈帝劉備為了報吳侯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恨,率領大軍東出巫峽,進攻孫權。起兵前,劉備派季漢侍中馬良出使五溪蠻,招納五溪蠻首領沙摩柯一道討伐東吳孫權。《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然而,時至章武二年六月,,東吳大都督陸遜火攻漢軍,隨後率領各部吳軍同時進攻,漢軍將領張南、馮習及沙摩柯都被吳軍斬首殺死。《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記載:“(陸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這段歷史,後來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做了精彩演繹,大力讚揚沙摩柯隨劉備徵吳的行為和功績,併為其附會了斬殺東吳猛將甘寧的傳奇故事。明末清初人毛宗崗在點評《三國演義》時,盛讚沙摩柯“番將能為漢死節,死為漢之忠臣”。
沙摩柯
由此可見,五溪蠻與華夏祖先很早就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與華夏民族有着長達五六千年歷史的交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變遷中,五溪蠻及其後裔苗、瑤、仡佬、土家等民族為開發我國西南山區做出了重要貢獻,共同締造了今天的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