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可以稱作軍事奇蹟的戰役大多與以少勝多有關。而其中最出名的戰役莫過於赤壁之戰了。
彼時,曹操領兵二十餘萬,號稱八十萬,浩浩蕩蕩;而孫劉聯軍只有區區五萬人馬,最終火燒赤壁,奠定天下三分的局面。
而今天提到的這場戰役,又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較量,而且雙方的兵力比較更是到達了名義上的一比一百,這就是——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基本數據如下:
戰爭雙方:新朝軍隊vs綠林軍
雙方統帥
新朝: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尋
綠林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劉秀
雙方兵力
新朝:四十三萬,號稱百萬
綠林軍:一萬餘人
雙方兵種
新朝:普通軍隊、虎豹等猛獸、身高兩米三的巨人
綠林軍:農民起義軍
單單看這個數據,比拼數據上新朝已經贏了一大半,怎麼看也不會輸的一場戰爭。在戰爭開始前,雙方的將領們也都認為新朝必勝,綠林軍必敗。
戰爭開始前,綠林軍剛剛打下昆陽,綠林軍將領王鳳率領的軍隊駐守昆陽,為後方攻打宛城的大軍作一道屏障。
但是聽到王莽派了百萬大軍來攻打昆陽,眾多將領一下子就慌了神,原本駐紮在外的將領都撤回了昆陽城。甚至還有一些人想要逃到其他地方。
劉秀不同於其他將領的慌張,他十分鎮定的説:“現在城中兵少糧少,我們必須合兵一處,才有可能取勝。”其他人看劉秀説的有道理,雖然他不是指揮官,可是大家都聽從他的。
夜裏,劉秀帶人去別處調兵,一共十三人同行。
新朝大軍趕到,把昆陽城團團包圍,有個叫嚴尤的官員説:“圍城要就缺口,收成士兵見到有希望逃跑,就會分心”,可是統帥王邑不同意。
圍城過程中,綠林軍統帥王鳳請求投降,但是王邑覺得自己兵多,早晚能攻下昆陽,就不許王鳳投降。城內守軍見投降無望,只能更加頑強的守城。於是兩軍一直僵持,新軍也沒能攻下昆陽。
不久,新朝的宛城失陷,當時劉秀並沒有接到消息,但還是派人散佈宛城失陷的謠言。隨着消息慢慢的散佈,新軍軍心逐漸動盪,綠林軍士氣高漲。
六月初,劉秀搬來的救兵終於趕到,雖然只有幾千人,可是也向新軍發起進攻,劉秀自己作為先鋒。
王邑覺得劉秀兵少,就只派了幾千人去應戰。劉秀身先士卒,一舉擊敗前來應戰的新軍,並乘勝追擊新軍的主營。
幾千人去主動進攻幾十萬人,在一般人看來一定是不自量力。王邑也這樣覺得,於是與另一位統帥王尋親帥一萬兵馬應戰劉秀,並且命令其他士兵沒有命令不得出戰。
王邑真是下了一步臭棋,他沒有料到自己的一萬人也不是劉秀率領的士氣高漲的綠林軍的對手,王尋直接被斬殺。昆陽城中的士兵見到新軍戰敗,也出城殺敵,新軍其他士兵失去了指揮樞紐,不知所措。加之大部分人是被強徵來的窮苦百姓,於是紛紛逃跑,許多人因踩踏而死。
此時又恰逢天降雷雨,又颳大風,新軍隨行的虎豹嚇得直髮抖,許多逃竄的士兵在逃跑過程中落入水中淹死了。那些強徵來的新軍成功逃跑後沒有返回軍隊,而是趁機回家了。
最終,王邑率領千餘殘兵逃了回去,整個新朝的朝廷都十分驚恐。不久,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昆陽之戰,劉秀以不足兩萬人擊敗了號稱百萬的新軍,創造了一個戰爭史上的奇蹟。可是究其勝利原因卻有跡可循。
其實説起來也很簡單,一是劉秀自己堅持作戰,沒有畏懼。二是對手太蠢,昏招頻出。三是王莽的新朝不得人心,滅亡是必然的結果。
感謝有耐心的您一直看到最後
歡迎點贊、關注、評論、轉發
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