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線上交流中,有一位中學老師認真的聽完了演講的內容,然後他提了一個對他來説非常艱難的問題:“我的孩子現在高三,之前成績非常好,在高二下學期有幾次考試成績退步了,他就很傷心,後來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直到現在看見試卷都不願意認真寫完,和我們的溝通也沒有,嘗試用書面的交流結果也不回覆,我們現在也是走投無路,不知道該怎麼辦好?”
因為是中學老師,相對來説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花的時間不會太多,早六晚十的節奏等於把時間都花在了學校,他的孩子是住校的,不在一個學校,可見平時的交流更是稀少。
在孩子出現一些異常的問題之後,父母開始焦慮,此時不管父母是什麼職業,都會對孩子的問題感到棘手,需要解決,他們一門心思依然想解決孩子的問題,鮮有父母反思:孩子的問題究竟怎麼產生的?父母需要做一些怎樣的改變?
為了弄清楚家庭氛圍的類型,幫主潛心二十多年的諮詢和觀察,慢慢積累,也通過閲讀一些最前沿的書籍,大致將家庭氛圍可以分為以下6種類型。
期待新家庭
父母看不到孩子的獨特之處,總是將自己的全部想法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實現,希望孩子能完全按照自己想的來做,這樣只會讓孩子心中有所不安。如果父母一直抱着這種期望,孩子又不能達到父母要求的能力,孩子們就已陷入不滿、自私、冷漠的深淵中,毫無生氣。
上次的線下活動中有一個爸爸對孩子的期待就是進入公務員隊伍,為此他給孩子買許多政治學的書籍,也不管孩子看得懂與否,就這麼薰陶着。而且對寫字也很在意,“領導看字如其人,寫字不端正,第一印象就差,職務升遷就輪不到。”這位爸爸的期待算是比較典型的,但孩子現在才三年級,未來的不確定性很大。
溺愛型家庭
不管孩子提出什麼要求,父母總是什麼都同意,過於寵搦孩子,孩子的任何要求父母都想辦法滿足,即便是不正確的事也不會加以阻攔。孩子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讓自己陷入迷茫,一旦有要求得不到滿足,便不知道如何去解決,而且這樣的孩子往往沒有自制力,做任何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不能獨自在社會生存,也不能忍受別人的忽視,只是追求一些有刺激的事情,不管是對什麼都沒有足夠的信心,一直處在期望別人幫助的狀態中。
這幾天遇到一個從初中就不上學的孩子,從他和媽媽的電話回應來看,簡直無法無天,對媽媽大聲吼叫,毫無禮貌,孩子已經22歲了,也已經失去了再教育的可能,未來只能在父母的庇廕之下,但這樣的巨嬰又有什麼人生的價值呢?
嚴厲型家庭
這種類型的父母雖然從外在的表現上看也是愛孩子的,不過對待孩子的態度卻總是不正確,父母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指導,就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評,對孩子的行為嚴格控制,要孩子完全遵守家長的想法,一旦孩子惹父母不順心,就會嚴厲的批評甚至打罵。如果父母一直用這種態度對待孩子,有可能讓孩子精神潰敗。
長期處於高壓之下的孩子,很有可能出現心神不寧、與別人相處不融洽等現象,甚至會產生一些社會犯罪事件。有的孩子只是在表面上表現得很聽話,看起來做得挺好,實際上只是對現實的逃避,這樣便導致了懦弱的性格。過去有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個孝子指的就是被打怕了的兒子,懷有恐懼感的孩子斷然不會成為人才,只會成為愚蠢的言聽計從者。
干涉型家庭
這個類型大致跟期待型一樣,父母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着想,對孩子過度的照顧,整天不停地嘮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不容易很好地成長,而且情緒易變,不能承受失敗和挫折,沒有良好的耐力,沒有責任心。
孩子本身有了太多人的關懷和照顧,跟別的孩子的接觸就少了,也就不容易長大成熟,總是依賴大人,不能很好地融入這個社會,不能獨立做事,在沒有徵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這些父母往往自己就做主了,日子一長,孩子的依賴心就會明顯增強,啥事都等着大人來做主,等着其他有能力的人來處理,將來在工作中也會形成這樣的被動局面,究其原因,還是在早期干涉型家庭成長起來的原因。
矛盾型家庭
父親和母親對孩子有着不一樣的行為舉止,有批評責罵,也有安慰寬恕。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父母也採取不同的方式對待。有時父親責罵而母親安慰,這樣會讓孩子在難受中難以自拔。如果用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的心理產生嚴重的失衡。即使有被安慰的時候,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又會被責罵。
在不同教育方法下教育出來的孩子,夾持在兩種權威思想中間,常常會讓孩子感覺手足無措,精神也會出現不正常。尤其是在老爸發飆老媽護孩子的時候,孩子這時會產生種反抗心理,有些甚至會助長反社會的傾向。並且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展現自己攻擊的一面,表面上看起來很老實很聽話,可是當自己的假象被拆穿的時候,馬上會露出一副殘酷的樣子。
在這種家庭氛圍裏成長的孩子往往有或者看不起爸爸,或者對媽媽心懷怨恨的心理。
民主型家庭
這種類型的家庭和睦,父母能温和耐心地對待子女,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會給予孩子力量,想盡辦法去了解孩子,多和孩子進行交流,保持父母和孩子處在一種和諧的關係中;要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讓孩子自由獨立地發展,讓孩子勇敢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及處理自己的問題,父母同時也體會自己做父母的責任。
如果家庭是比較民主自由的,那麼培養出的孩子也會比較善良,有着超強的適應能力,並且具有很強的獨立自主性,責任感也比較強,性格也顯得外向開朗。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有本領、有能力、有才華的人,而要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家長們就要從自身做起,給孩子一個合適的生活學習環境。在父母成長營的現場我都會有調查,這樣幾種家庭氛圍是大家比較肯定的:
(1)父母在孩子在場的時候不要吵架,有什麼意見分歧可以在孩子上學之後交流;
(2)父母不要對孩子有偏見,客觀公正的看待孩子,尋找孩子的亮點,也知道孩子的不足;
(3)父母不要騙孩子,把講信用,遵守承諾作為家庭的一個基本原則;
(4)夫妻恩愛和睦,和鄰里關係融洽,樹立友好關係的典範;
(5)父母要關心孩子,父母子女之間要保持親密的關係;
(6)要支持孩子與朋友交往,給孩子樹立交友的榜樣,自己也有一兩個知己互相促進;
(7)不要讓孩子感覺自己很無趣,不要經常跟孩子生氣,保持情緒的穩定;
(8)尊重老人,尊重孩子,有事情的時候要和大家一起商量,決策傾向於責任擔當的一方;
(9)實時在家庭搞一些娛樂或者體育活動,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參與活動,分享活動感受;
(10)孩子對父母的錯誤可以直接指出來,父母同時願意改正,並感謝孩子。
我們把上邊這些理想中的家庭氛圍歸納起來,其實就是要求父母營造一種充滿愛與和諧的家庭氛圍。
父母知道了理想中的家庭氛圍,又該如何去做呢?
明白父母真正的威信是什麼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對孩子有一定的責任感,有一種不可否定的相互關係,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孩子對父母的敬仰則是這種關係的基礎,家長對孩子的威信不是從對孩子的打罵中建立起來的。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對孩子有所關照和理解,尊重孩子的人格發展,引導孩子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且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完成事情。時間長了,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會越來越親密。這樣,家長在自己孩子的眼中,慢慢也就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了。這樣營造起來的家庭氛圍,不僅不會損害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反而可以讓孩子更早的獨立,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
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教他們要對父母尊重,對他人尊重,在教孩子這些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不要將孩子簡單地看作是自己的產品,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也有自己的個性和人格。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要保持一種平等待人的態度,孩子的興趣愛好等父母都要表示尊重,要温和平靜而不是嚴厲地訓斥孩子。即便孩子犯了錯,也要仔細給孩子講道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不要干涉太多,鼓勵他們參加家庭組織的各種活動,這樣可以讓孩子自己説出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當父母聽了孩子的想法,如果是正確的就該鼓勵,家人之間還應經常討論交流,聽從有理的那一方。
爸爸媽媽之間要學會相互體諒
孩子的啓蒙老師便是自己的爸媽,父母的任何行為都對孩子產生着影響。所以,爸媽要相互的協調,如果雙方產生矛盾,也要儘量心平氣和地解決,正確謹慎地處理,要説到做到,給孩子起一個很好的模範作用,不要在孩子面前吵鬧、打架,粗魯地解決出現的矛盾。只有夫妻之間感情好,家庭才會和諧。
不能忽視孩子應有的權利。
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是家庭的一部分,他也該擁有家庭裏的一部分權利,同時也要有自己的責任感。所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應該讓他知道,他們必須做的一些事情是什麼。例如孩子有自己的話語權,他可以在家庭事務上發表觀點,即使限於他的水平,有些觀點可能很幼稚,父母也要努力傾聽,汲取其中的有價值部分,甚至納入決策,讓孩子從小體驗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而不是一個小傢伙。
總之,我們在營造家庭氛圍上需要用心,上面的建議可以選擇性的參考,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規劃和營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都要把家庭氛圍的這件事當作培育孩子的基礎,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